楊曉璇
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響應新的教學要求,提升作業品質,減輕學生的負擔,成為小學語文教師面臨的共同問題。教師需要合理設計作業,關注作業的人文性、科學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除了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還要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設計多元化的作業形式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基礎夯實階段,每一門學科教學環節的優化都對其意義重大。如何實現小學語文作業減負增效提質,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探索方向。本文探討了優化語文作業設計、落實減負增效提質的具體策略,以供參考。
一、提高課堂效率,增效才能減負
(一)充分分配課堂時間
教師要科學合理地利用課堂的四十分鐘,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師既要注重課堂環節、流程,也要關注課堂氛圍,根據學情作出決策,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合理分配課堂時間,建立學習小組。高效的課堂不僅重視提高課堂效率,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教師在備課時除了備教材內容,還需要思考如何用精練的語言、準確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打造能夠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學生學業發展和情智發展的課堂。
(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
把握、珍惜課堂中的每一分鐘,不是指教師全程講解課堂內容,而是指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以達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動腦筋、主動探索的目的。教師要控制好講解時間,把握好課堂節奏,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完成課堂作業。一方面,這可以減輕學生的家庭作業負擔;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幫助學生解疑釋惑。對于進步較慢的學生,教師要多關注和鼓勵,對他們的積極表現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引導他們積極思考、主動探究,讓每一位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功與快樂,從而增強課堂實效性,提高教學質量。
(三)教授學習方法
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識。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對于提高課堂效率非常重要。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做到預習先行、先學后教。具體來說,教師要幫助學生找到學習內容的重難點,并讓學生學會邊讀邊思考問題,掌握圈、點、批注的預習方法,養成自學的習慣。在課堂中,教師要教授學生聽課方法,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明確聽課目的,學會思考并對學習內容加以分析、整理。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討論等方式解答心中的疑問,并在課上隨時提問專注力差的學生,以提高學生整體的聽課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四)充分利用延時服務
自新課改以來,筆者所在學校積極響應號召,開展了課后延時服務活動。在時長兩個小時的課后延時服務活動中,教師要組織學生完成作業,為其提供作業輔導,及時批改作業,并引導學生參與各種社團活動。教師要優化作業設計,布置少而精的作業,確保學生能在一個小時內完成,從而讓學生有時間完成實踐性、拓展性、科學實踐類作業。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做到分層控量,保證學生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并實現輔導全覆蓋。
對于一至二年級的學生,教師應不布置書面作業,開展親子閱讀、親子運動、手工制作、畫畫、唱歌等形式的活動。對于三至六年級的學生,除了讓他們在校完成書面作業,教師還可以鼓勵他們在課外做家務、參加各類體育活動和文藝活動等。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教師可以設計基礎型、提高型、發展型作業。
學校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如組建籃球隊、排球隊、健美操隊、象棋隊、武術隊、輪滑小組等體育社團,創建合唱隊、樂器彈奏小組(口風琴、電子琴、吉他)等音樂社團。在學生完成作業后的課后延時服務時間,教師要帶領學生參與多姿多彩的社團活動,讓學生充分享受社團活動所帶來的愉悅。
二、優化作業設計,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
新課改對作業布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又要保證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在布置作業時,教師要避免布置機械性、枯燥性、形式單一、內容同一的作業,應針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作業設計,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一)注重少而精,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應選擇具有指向性、實效性和充滿生活氣息的作業,保證作業質量高而數量少。反復抄寫的機械性作業并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只有具有針對性的作業,才能達到真正的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作業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具有針對性。如何讓學生通過完成作業得到發展和啟迪,是每一位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二)基于個體差異,分層布置作業
在布置作業時,教師要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對作業進行分層設計,使作業有梯度。對于優等生,教師可以布置有一定難度的作業題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對于中等生,教師要指導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加強基本訓練,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布置難度適中的作業題型;對于后進生,教師可以布置以考查基礎知識為主的作業題型。教師通過分層布置作業,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收獲和進步。
(三)擴展作業內容,拓寬作業路徑
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教師要設計形式多樣的作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樂學、會學,進而達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1.自助式作業。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布置自助式作業,如抄寫詞語、背誦課文、默寫古詩。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知識掌握程度,選擇能接受的作業。在做課外訓練題的時候,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先做基礎性的習題,在教師統一講解知識點后再完成有難度的習題。
2.自主性作業。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教師可以布置口頭作業和書面作業。針對口頭作業,教師可以布置朗讀、背誦、復述課文內容等形式的作業。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講故事”比賽,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的舞臺,并選出“最佳故事大王”。針對書面作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改編、續寫,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在閱讀課外讀物時,學生可以記錄好詞佳句,摘抄具有啟發性和教育意義的句段。
3.實踐性作業。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布置實踐性作業,引導學生將課內知識和課外實踐相結合。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有許多可挖掘的語文教學資源。對于低年段學生,當他們在學習拼音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各種樹葉,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各種顏色和形狀的樹葉,拼接出各種拼音字母的形狀;對于高年段學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走進自然與社會,讓學生寫觀察日記、調查報告、日記,或者制作手抄報、海報等。相比枯燥乏味的機械性作業,這類實踐性作業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有助于挖掘學生的潛能。除此之外,在帶領學生學習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時,教師還可以舉辦講故事比賽、組織學生編排課本劇等,確保每一位學生參與其中,發揮各自的特長,共同協作完成任務。
三、實施多元化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評價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不能“唯成績論”。教師要挖掘學生的潛能,發現學生的進步,不能以同一個標準來衡量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在作業評價中,教師要多用鼓勵性評語,重視過程性評價,學會利用多元化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從而更好地調整學習心態和學習方法。新課改背景下,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要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從而全面地評判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教師要采取分層評價策略,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提高,從而增強自信心,促進全面發展。
結語
使學生保持學習語文的興趣,擁有健康體魄,既是教師布置作業的初衷,也是全社會的美好愿望。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做到為學生減負,通過合理設計和布置作業,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注重將課內與課外的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采取多種方式幫助學生鞏固所學語文知識,真正將學生從繁重的作業中解脫出來。
(作者單位:廣州市荔灣區增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