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偉東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不但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還能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新時代語文教學多元化的要求,通過“以情促學”的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情感教育,讓學生充分理解內容,體驗學習過程,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的目的。基于此,筆者提出了“深入課本內容,挖掘情感元素;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情感;結合讀寫教學,培養學生情感”的策略,旨在讓學生領悟文章的美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深入課文內容,挖掘情感元素
初中語文學科的學習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腹有詩書氣自華”。但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將教學重點一味地放在了知識的傳授與積累上,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需求和情感教育,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厭倦情緒。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以情促學,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打好基礎。
課文中的情感藏在字里行間,一字一句都是人物內心情感的外在體現。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對課文內容進行逐句分析,挖掘人物內心的情感,讓文字“說話”,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從而獲得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并提高認識水平,陶冶情操,看到文章的結構美、語言美、情感美。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秋天的懷念》一文時,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賞析、品評課文中的句子,使學生體會文章中的情感。
教師:“同學們,學習了《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誰能說說哪些句子最讓你感動?”
學生1:“老師,我覺得是這句,‘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聽著我的動靜,這句把母親對兒子的關心、無奈、擔憂寫得非常真實,字里行間透著母親對兒子的愛,在閱讀的時候,我的眼前似乎出現了一位愛子心切、舐犢情深的母親。”
學生2:“老師,我覺得是‘當一切恢復沉寂……看著我這一句,這句能讓我感受到母親對兒子的疼愛。”
學生3:“大多數母親都會像這位母親一樣愛自己的子女,只是方式不一樣而已。我覺得是這句‘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這句話蘊含著深深的情感,看似是母親乞求兒子,其實是母親擔心兒子因為自己雙腿殘疾而自卑,失去走出屋子、融入社會的勇氣。所以,她想帶兒子去北海散散心,希望能打開兒子的心結,讓兒子接受自己,重新燃起對生活的熱情。”
教師:“同學們都說得很對,那你們誰能說說文中母親對兒子的情感是什么?你們又是怎么理解這種情感的?”
學生4:“母親對兒子的情感是又愛又心疼。母親不僅擔心兒子雙腿殘疾不出門,對生活產 生消極心態,還擔心自己得病不能長期照顧兒子。”
學生5:“史鐵生其實也是愛母親的、感激母親的。也正因為這樣,他更恨自己。如果不是自己殘疾了,母親也不用這么辛苦。‘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把面前的玻璃砸碎‘不!我不去!與‘秋風中正開得爛漫等句子,都能體現出作者心中的矛盾和對母親深深的歉疚。”
學生6:“是的,‘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盛開的菊花,何嘗不是作者心中對母親情感的寫照?”
教師讓學生分析句子中的情感,挖掘人物內心的情感元素,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這篇課文,還能夠讓學生感受母愛的偉大,喚起學生對母親的愛,從而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升華了語文教學的意義。
二、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情感
(一)開展朗讀課文活動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感受字里行間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因此,要想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教師就要為學生選擇一些適合朗讀的課文,并為學生配上恰當的音樂,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力。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春》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讀這一篇課文,引導學生在簡潔、優美、溫暖、細膩的文字中,感受作者對生機勃勃的春天的喜愛,體會作者對春風、春雨、春草、春花的情感,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贊美,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充實學生的內心,讓學生享受學習語文的快樂。
再如,在講解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黃河頌》一文時,教師可以在學生朗讀過程中配上音樂,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激情澎湃,感悟作者對黃河精神的贊頌、對祖國的愛、對民族的情以及勇敢抵抗外敵的豪情與壯志,讓學生感受詩歌中多元的情感和詩歌豐富的層次結構,包括作者對黃河的感恩、贊美、熱愛等,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
(二)演繹課文片段故事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開展課本劇活動,讓學生在創編劇本、準備道具、化妝等過程中,提高綜合能力;在演繹課文片段時感受課文中人物的情感,激發學習熱情,做一個有思想、有情感的新時代青年。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文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課本劇表演活動,讓學生分組準備并進行演出。在分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一些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組成第一小組,讓他們結合課本內容創編表演劇本;將一些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組成第二組,讓他們用現有的物品,為劇本人物設計頭飾、服裝;將一些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組成第三組,讓他們負責協調工作,處理在準備過程和表演過程中出現的一切狀況;將表演欲強的學生組成第四組,讓他們扮演劇本中的人物。
在整個準備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增進班級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情感,還要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教師讓學生在表演中真正感受人物的情感,理解課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再加上場景、道具的渲染,學生就能把自己與課文中人物聯系起來,從而培養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能力,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三、結合讀寫教學,培養學生情感
(一)拓展閱讀,體驗情感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基礎相對較好,求知欲比較強烈,自我成長意識也逐步增強,在語文教學中只讓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讓學生閱讀課文、強化對內容理解的同時,要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讓學生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感悟情感、體驗情感,使學生的內心變得越來越豐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重新審視生活、熱愛生活。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秋天的懷念》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課文中母親對兒子的愛和兒子對母親的歉疚,并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讓學生閱讀史鐵生的《務虛筆記》《我與地壇》《病隙碎筆》等文章,在不同作品中感受史鐵生更豐富、更復雜的情感,使學生感悟人的堅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人與物之間的情感,從而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再如,在講解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文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拓展閱讀,讓他們閱讀《紅樓夢》,并通過討論的方式深入理解《紅樓夢》中人物的情感變化。
在語文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有計劃地為學生推薦課外讀物,引導學生分享、討論所讀內容,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審美能力,還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
(二)開展寫作練習,抒發情感
寫作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環。要想提高初中語文的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在以情促學的初中語文教學中,結合課本內容,讓學生感受課文中的情感,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練習,幫助學生掌握寫作技巧,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故鄉》一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寫作,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情感,讓學生抒發自己對故鄉某一個人、某一座山、某一條河的情感;讓學生寫一寫自己對故鄉那片土地深沉的愛;等等。教師開展寫作練習,不僅能夠讓學生從作者的角度體會文章中的情感,理解課文內容,還能讓學生深入學習,升華內心情感。
教師除了結合課文內容開展作文練習,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寫讀后感,抒發自己的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結語
情感教育不僅能讓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再枯燥,還能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提升綜合素養,提高語文學習能力,達到以情促學的教學目的。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在方方面面、點點滴滴中滲透情感教育,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讓學生擁有更積極的學習態度,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推動初中語文教學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南市成縣王磨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