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士濱



【摘要】? 目的? ? 探究血清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檢測對呼吸系統感染患者治療效果的判斷價值。方法? ? 將2020年1月—2021年6月贛州市立醫院接收的60例呼吸系統感染患者納為觀察組,根據感染程度進行再次分組,即觀察1組(30例)為普通感染患者、觀察2組(30例)為重度感染患者,并選擇同期在該院30名體檢健康人員作為對照組。分析各組的不同血清PCT檢測結果,以及對比治療前后呼吸系統感染患者的血清PCT水平。結果? ?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明顯較高(P<0.05);與觀察1組相比,觀察2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明顯較高(P<0.05);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觀察1組、觀察2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明顯下降(P<0.05)。結論? ? 對于呼吸系統感染患者,其血清PCT水平檢測結果與健康人群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隨著感染程度的降低以及治療效果的提升,患者的血清PCT水平逐漸下降,可將血清PCT水平用于患者治療效果的判斷。
【關鍵詞】? 血清PCT水平; 呼吸系統感染; 治療效果; 判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446.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28-0105-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28.035
呼吸道系統感染疾病在現今社會中屬于高發疾病,例如肺炎、支氣管炎等疾病,該疾病具有發病急、并發癥多的特點,部分患者還伴隨著細菌感染,增加了臨床治療難度。對于疑似呼吸道系統感染的患者,為了明確患者的病情進程以及提供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往往臨床中主要參照其臨床表現及影像學等檢查結果,但對患者感染程度的判斷準確性往往不高。其中血清抗體等實驗室檢測并沒有較高的靈敏度,從而耽誤患者的治療時機或者盲目用藥,不能有效緩解病情[1-2]。痰液培養在早期診斷呼吸道感染病原體中應用較多,但是痰液培養需要較長時間,且痰液培養結果假陰性率往往較高,關系到呼吸道感染和其他傳染病的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合理選擇和合理使用,不能滿足臨床診斷的需求。降鈣素原(PCT)屬于多見的生物標志物,是近年來臨床檢測指標的新發現,且與患者的全身性感染程度聯系密切。當機體發生微生物感染時,血液中的PCT水平會發生升高趨勢,且該指標在臨床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和敏感度。該指標在與感染相關疾病的病情判斷中被廣泛應用,隨著臨床不斷總結實踐經驗,發現其檢測的應用價值遠不止于此。雖然以往臨床研究已將血清PCT應用于與細菌感染相關的疾病初步診斷中,但是有關 PCT 與細菌感染疾病患者預后效果的關系尚待研究[3-4]。為進一步提高呼吸系統感染患者治療水平,安排適當的療程以及保障用藥安全,本研究選取在贛州市立醫院接受治療的呼吸系統感染患者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 資料與方法
1.1? ? 一般資料? ?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在贛州市立醫院接受治療的60例呼吸系統感染患者納為觀察組,根據感染程度進行再次分組,即觀察1組(30例)為普通感染患者、觀察2組(30例)為重度感染患者,并選擇同期在該院30名體檢健康人員作為對照組。觀察1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27~70歲,平均年齡(41.63±5.84)歲;觀察2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28~70歲,平均年齡(41.76±5.43)歲;對照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26~70歲,平均年齡(42.44±5.81)歲。通過統計學分析,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呼吸系統感染診斷標準;被檢人員對本次檢測方法知情同意;納入觀察組的患者經過影像學檢查后,均具有呼吸道感染的典型表現,主要為血常規改變,且患者具有咳嗽、咳痰、打噴嚏、流鼻涕等鼻咽部癥狀,以及發熱、全身肌肉酸痛、頭痛體征改變等。排除標準:存在其他器官障礙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存在意識障礙者;合并流行性感冒、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等;不屬于由呼吸系統感染所導致的PCT升高的疾病者;患者病歷資料不完整;血清PCT標本留取時間不一致的被檢人員;被檢人員處于妊娠期。本研究經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 方法? ? 所有被檢人員均接受血清PCT檢測。被檢人員在清晨空腹狀態下,由醫院檢驗科專門檢測人員抽取納入對象肘部靜脈血6 mL,常規離心、分離血清處理后,保存于恒溫冰箱內待測,檢測方法為放射免疫分析法。對于呼吸系統感染患者,在治療前后進行抽血復查。血清PCT的正常值一般為0~0.25 ng/mL,超過該范圍提示患者存在細菌感染情況。
1.3? ? 觀察指標? ? 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血清PCT水平;對比觀察1組與觀察2組的血清PCT水平;對比治療前后觀察1組與觀察2組的血清PCT水平。
1.4? ? 統計學方法? ? 使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 結果
2.1? ?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血清PCT水平對比? ?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明顯較高(P<0.05),見表1。
2.2? ? 觀察1組與觀察2組的血清PCT水平對比? ?與觀察1組相比,觀察2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明顯較高(P<0.05),見表2。
2.3? ? 治療前后觀察1組與觀察2組的血清PCT水平對比? ?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觀察1組、觀察2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明顯下降(P<0.05),見表3。
3? ? 討論
由于現代社會人類的生存環境受到工業、交通等污染,導致呼吸系統感染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且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尤其是肺炎、支氣管炎等感染性疾病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安全造成較大威脅。在呼吸系統感染疾病中,患者常見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因此臨床主要予以患者抗感染治療。隨著對患者應用抗感染藥物量的增加,導致一些抗感染藥物的濫用。為了辨別出普通人群是否存在呼吸系統感染,以及評估患者的病情變化,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對患者進行及時準確檢測非常重要。近年來,針對呼吸系統感染的診斷多種多樣,包括X射線檢查、胸腔積液檢查、痰液檢測等方式,但不同診斷方式均存在較高的誤診率。一般機體遭到細菌、真菌等感染后,患者機體的PCT水平反應較為強烈,繼而發生病毒感染、過敏反應,自身免疫則沒有較大差異,故對感染患者的PCT水平進行評估具有重要意義。
PCT在1993年被首次提出,是降鈣素基因相關胎蛋白家族,是一種由116個氨基酸組成蛋白質。血清PCT水平具有較長的半衰期和穩定性,逐漸用于系統性感染疾病的檢測指標。很多臨床診斷醫師已將血清PCT作為早期診斷標志物之一,其水平與感染程度呈正相關,該指標的水平與細菌內毒素、炎癥介質的產生息息相關。與傳統炎癥指標相比,血清PCT水平對系統感染疾病病情變化反應更加敏感和特異,也就更容易從患者的血清中檢出[5-6]。通常情況下血清PCT水平在人體中含量<0.5 ng/mL,只有在人體受到較為嚴重的外部創傷和感染后,分泌釋放入血液,使血清PCT水平增加。這是因為當患者機體受到嚴重感染時,PCT會被較早地釋放出來,并且隨著患者病情的加重,患者炎癥反應以及器官障礙加重,從而導致其表達水平迅速上升。基于此,即使是無癥狀的呼吸系統感染患者,應用血清PCT檢測也可較好反映體內感染情況,進而減少臨床漏診誤診的發生。
近年來在呼吸系統感染疾病的血清PCT的實際鑒別診斷中,例如在新生兒肺炎的鑒別中,血清PCT水平可用于區分其是否為細菌性肺炎[7]。一項臨床研究將血清PCT應用在區分5歲以下兒童急性下呼吸道混合感染及單一感染患兒的病原菌分布,發現混合感染和單一感染的患兒血清PCT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檢測結果有助于幫助臨床醫生合理選擇治療藥物[8]。隨著對血清PCT水平的深入分析,臨床逐漸發現該指標還可以預測患者的治療效果和預后情況[9]。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明顯較高(P<0.05)。一般情況下,血清PCT在健康人群中含量極低,很難檢測到,然而對于已經存在細菌性呼吸系統感染的患者,其血清PCT水平與正常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同時,與觀察1組相比,觀察2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明顯較高(P<0.05),提示血清PCT水平可對患者的病情變化提供有效參考。健康人體的血清PCT水平含量極低,在病情惡化或者炎癥因子劇增時,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呈升高趨勢,說明PCT具高度特異性,可用于監測疾病的發展程度;在呼吸系統感染疾病的治療方面,血清PCT水平檢測具有一定指導作用[10]。在初步診斷患者呼吸系統感染情況時,尤其是對于迫切需要判斷是否存在感染時,可以采用檢測血清PCT水平的方式。這也提示隨著患者呼吸系統感染病情的加重,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可以急劇上升,這時應該積極采取抗感染治療。對于不同病情嚴重程度的患者,臨床中還會對患者的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等感染標志物進行檢查,但是這些標志物的診斷特異性并不高,在感染患者的早期診斷階段存在一定困難。也有研究指出,與其他感染標志物相比,血清PCT水平具有較高的靈敏度、特異性,血清PCT水平可以為臨床診斷呼吸感染提供重要參考依據[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觀察1組、觀察2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明顯下降(P<0.05),說明血清PCT水平可對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具體效果進行反映。通過對患者進行連續性檢測,發現患者在治療后血清PCT水平下降,表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可及時評估患者的預后情況;若患者的PCT水平呈上升或者PCT水平下降幅度較小、波動較大,說明本次抗菌治療效果不佳或抗生素等藥物的不合理應用等,病情嚴重出現反復,甚至預示著患者死亡風險的增加。通過本次實驗可知道,對呼吸道系統感染患者的血清PCT檢查,可為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案提供參考,防止患者耐藥性的增加,從而提高臨床治療療效,降低耐藥性的發生。
基于此,本研究建議,應對呼吸系統感染患者PCT水平進行測試,并且與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相結合,盡早做出呼吸感染的診斷,確保臨床治療的合理性,并且對治療效果及預后進行判斷。呼吸系統感染患者的炎癥反應也受到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自身免疫功能等因素影響,加之感染的進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還需要在患者治療期間對其血清PCT水平進行連續化檢測。例如,與患者入院后的初始血清PCT水平相比,對患者血清PCT水平進行動態監測,有助于實時掌握患者病情變化和治療效果。尤其對于抗生素的應用,有效開展PCT測定,將有助于將抗生素的應用時間縮短在合理范圍內,對呼吸系統感染預后判斷有較高的價值。值得注意的是,若患者的初始PCT水平很高,不一定意味著患者預后不良[13]。此外,與細菌培養相比,血清PCT檢測可在短時間內拿到檢測結果,是一種簡單便捷快速的檢測方法,可作為臨床治療的有益補充。為了提高血清PCT水平的診斷價值,對于臨床癥狀不明顯的呼吸系統感染患者,臨床診斷中還可與一些生物標志物聯合應用。
綜上所述,對于呼吸系統感染患者,其血清PCT水平檢測結果與健康人群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隨著感染程度的降低以及治療效果的提升,患者的血清PCT水平逐漸下降,因此可將血清PCT水平用于呼吸系統感染患者的治療效果判斷。
參考文獻
[1] 姜秀茹.呼吸系統感染治療中血清PCT檢驗的臨床應用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21,25(14):2023-2024.
[2] 儲貽苗,洪長星,方長太,等.降鈣素原黏蛋白MUC5AC聯合簡化臨床肺部感染評分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早期診斷價值[J].安徽醫學,2020,41(10):1127-1130.
[3] 吳忠輝,鄭麗燕,蔣杰瑾,等.呼吸ICU不同病原菌感染與血清PCT、IL-6、TNF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CD].國際感染病學(電子版),2020,9(2):5-7.
[4] 周曉霞,王杰萍,景玉瓊,等.血清降鈣素原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中的診療價值[J].中國醫刊,2021,56(9):968-971.
[5] 萬林峰,陳虎.下呼吸道感染嬰幼兒血清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炎癥細胞因子水平變化及病原菌分布情況[J].中國婦幼保健,2021,36(14):3290-3292.
[6] 張國英,婁玉華,張彤,等.烏蘭察布地區兒童急性支氣管哮喘呼吸道病毒感染及臨床特征[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21,31(15):2382-2386.
[7] 祝體紅,趙勇,許玉峰.血清PCT、α1-AT、HMGB1水平對新生兒細菌性肺炎的鑒別診斷[J].分子診斷與治療雜志,2021,13(8):1264-1267.
[8] 劉宏涌,潘志偉,彭荷玲.ALRTI混合感染及單一感染患兒的病原菌分布及血清PCT、CRP水平分析[J].海南醫學,2021,32(14):1856-1858.
[9] 陳清鳳,蔡鋒銘,余洽超,等.重組人干擾素α-1b聯合熱毒寧治療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肺炎的療效及對患兒血清PCT、CRP及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J].海南醫學,2021,32(11):1438-1441.
[10] 李敏,施健,陳洋,等.COPD合并肺炎患者血清內毒素、降鈣素原、PDGF水平對病原體鑒別的意義[J/CD].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21,14(3):305-307.
[11] 宋雪.呼吸系統感染患者病原菌特征分析及血清降鈣素原聯合痰培養的診斷價值分析[J].醫藥論壇雜志,2021,42(11):129-132.
[12] 劉艷影,譚艷玲,陳建華.血清降鈣素原水平聯合痰培養在呼吸系統感染診斷中的應用評價[J].數理醫藥學雜志,2021,34(3):359-360.
[13] 陳國慶.探討在治療呼吸系統感染的過程中應用血清降鈣素原水平檢驗效果[J].系統醫學,2021,6(5):36-38.
(收稿日期:202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