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華潤實驗小學 翟東曉
自20 世紀80 年代后期,世界各國便開始進行教育信息化戰略布局,力圖在信息時代中保持教育信息化的領先地位。我國教育事業也緊跟時代的步伐,開始了教育信息化建設,教育事業正式邁向現代化發展進程。在新時代征程中,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是必然趨勢,很多學者提出“深度融合”的理念。目前我國小學教學正在由多媒體化向信息化轉變,語文作為基本課程,自然也在這一行列,將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是一線教師面臨的緊迫任務。
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的出臺,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的分工更加清晰。在思想上,教師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將課堂轉變為生本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由授業者轉變為組織者和引導者,師生地位趨于平等。在新課標要求下,學生的思想也需要轉變,從原本被動的學習思想轉變為主動參與的學習思想,在學習過程中養成創造意識,由封閉式學習轉變為開放式學習。此外,新課標提出“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的理念。無論是在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上,還是在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上,信息技術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適應新課改的要求,符合語文課程標準。
信息技術的價值并非僅是一種信息化教學工具,還是促進教學優化和變革的手段。信息技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壁壘,使語文教學空間進一步拓展,教與學都能依托信息化平臺開展,教學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此外,信息技術促進了教學資源的流通和共享,教師能夠精準獲取所需資源,也能夠通過搜索引擎在海量教學資源中進行篩選。信息技術創造出各種各樣具有吸引力的畫面和音頻,使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學習效率和質量都有大幅提升。
如上文所述,信息技術不僅是一門現代化的教學技術,還是促進教學方式變革的推動力。在信息技術及其應用理念的支持下,傳統語文課堂中以認知教育和單向傳授的教學模式被扭轉,教師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動性更強,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多樣化的學習中,教與學的方式產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在信息技術的融合下,語文課堂上的師生關系更加平等,雙方交流更加密切,學生的學習深度和課堂參與度均有較大提升,能夠真正意義上發揮課堂中“學”的作用,教師也能夠科學組織和引導學習活動。由此可見,二者的深度融合能夠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使課堂中師生的角色向著科學、和諧的方向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形式和項目更加豐富。語文課堂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推動了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師需要在融合中探索信息技術融合的可行方法,這一過程本質上便是創新的過程。信息技術并未改變教材的核心地位,但實現了對教學素材的進一步延伸和拓展,將教材中平鋪直敘的文字和靜態的圖片以多樣化的形式呈現,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受到多方面的感官沖擊。此外,教師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當前的認知開展線上信息化教學,在豐富的課堂模式下,語文課堂教學結構不再固定,能夠根據教與學的需要靈活轉變。
教學評價具有調節、引導、激勵、診斷等作用,是教師優化和調整教學的重要依據。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普遍能夠在評價范圍中加入信息技術,但是對信息技術的評價往往局限于是否使用信息技術教學以及課件質量是否達標等。而對信息技術是否在課堂中發揮了應有的價值卻缺少評價指標。有的教師認為在課堂中使用信息技術便是信息化教學,還有的教師認為課件設計實用美觀便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便完成了自身的評價目標。目前,多數學校都大力倡導信息技術的融合,并對一線教師提出了明確要求,但多數學校的監督和激勵機制并不完善,對表現突出的教師通常采用口頭激勵的方式,教師普遍缺乏融合信息技術的積極性。
要想確保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良好的信息化教學環境是基礎。但就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多數學校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庫資源相對匱乏,教師常規的教學需求難以通過學校資源庫滿足,多數教師的備課資料都需要自行搜集。但隨著義務教育在校時間的延長以及“優質均衡”要求的提出,一線教師的任務重、精力有限,在校園資源難以滿足需求的情況下,教師只能自行尋找資源,而獨立制作資源耗費時間較長,時間和精力上不允許。因此,多數教師都是從網絡平臺上根據需要直接下載課件,部分教師會對課件進行簡單修改,而部分教師覺得課件內容合適就會直接使用。因此,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匱乏同樣是語文課堂融合信息技術面臨的一大阻礙。
教師是落實信息技術與課堂融合的主體,教師對信息技術融合的認知直接影響融合成效。從實際情況來看,一線語文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融合都有著較高的積極性,但融合過程中存在認知偏差的。很多教師對語文信息化教學的印象僅停留于“名稱”上的認知,了解信息化教學但是并不清楚具體含義,信息化教學的內涵更鮮有人知。此外,在實際教學中,多數教師只是通過信息技術呈現教學素材,并未借助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等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活動,缺乏翻轉課堂、慕課等現代化教學模式的運用。由此可見,多數教師并未認識到信息化教學中要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方式,對信息技術融合的內涵和本質認知存在偏差。
要想將信息技術有效融入語文教學,還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能夠熟練使用信息化教學設備。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多數教師能夠熟練使用搜索引擎、電子郵箱等基礎功能,但是對Word、Excel、PowerPoint 等常規信息處理軟件使用并不熟練,尤其是PowerPoint 軟件,多數教師都不能熟練操作,掌握flash 動畫制作、視頻剪輯等技能的教師更是少之又少。有限的信息技術水平使教師經常在教學中出現“有心無力”的困境,教師想通過信息技術開展深度教學,但是缺乏技術上的支撐,學習信息技術又會耗費大量的時間。由此可見,目前教師普遍存在信息技術水平有限與課堂時間緊湊之間的矛盾。此外,部分教師能夠獨立完成PPT 課件制作,但是PPT 往往只是簡單的文字與圖片的組合,只有少數教師會在其中添加音頻作為點綴。
學校評價機制的單一和資源的匱乏是影響信息技術融合的關鍵,因此學校應該從評價機制和資源建設兩個方面入手。
在評價機制方面,學校應該將教師的深度融合能力及信息技術應用效果加入教學評價中,通過健全的評價機制激勵教師進行融合教學。評價機制應遵循多元化評價原則,對教師在信息技術融合中的多方面表現進行全面評價,以體現評價的反饋和優化價值。例如,教師的教學創新表現、信息技術融合表現、學生的反映、融合效果等都應作為評價內容。對在信息技術融合中表現優秀的教師,學校可以適當給予精神激勵或物質激勵,如每月評選“信息化教學優秀教師”,并給予其錦旗、獎狀等獎勵,以此進行精神激勵。此外,學校還可以將評價結果納入績效考核范圍,由此從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激勵教師進行融合教學。
在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方面,首先,學校要完成校園設施的數字化改造,確保校園環境能夠滿足信息化教學需求。如果學校已經完成教學環境的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就要做好維護和升級工作。其次,學校應建立信息化教育資源庫,選擇網絡運行穩定的平臺,并按照學科和年級做好教學資源分類。最后,學校應著手開展資源庫建設。一方面,學校可以組織校內語文骨干教師參與教學資源庫建設,展示自身擁有的優質教學資源,并共同對教學資源進行探討和修改,將成品資源上傳至資源庫中,不僅能夠豐富語文教育資源,而且能夠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另一方面,學校應通過網絡平臺擴充學校資源庫。在擴充前,學校應積極采納一線教師的意見,做好教師意見的整合匯總,根據教師的需求進行資源的搜集。
要想確保信息技術融合的效果,就需要教師正確認知融合理念。雖然信息技術是一種現代化教學技術,但將其融合在語文課堂中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及課堂參與度。教師應精準把握信息技術融合的核心價值,既要不斷地完善自身的理論知識,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把握合理的融合方式與時機,在信息技術融合中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
首先,教師應關注語文教學的育人價值,既要保障學生能夠掌握語文知識與技能,又要滲透教學中的情感和內涵,重視學生多方面品格、素質和能力的發展。其次,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把握信息技術融合的正確方向,探索符合語文教學改革趨勢的融合路徑。最后,教師應正確看待信息技術,既不能忽視信息技術的價值,又不能過度依賴信息技術,要始終明確信息技術是促進教學變革的推動力,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實際情況靈活應用。
信息技術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壁壘,其優越性決定了信息技術可以融合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信息技術在各個環節中的融合不僅能夠改變目前語文課堂時間緊張的局面,而且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在課前,教師可以通過微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微課的時間較短,內容精簡直觀,既能夠避免學習時間過長使學生感到枯燥,又能為學生奠定學習基礎,從而降低學習難度,使學生產生自主學習行為。以部編版小學語文《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通過視頻和圖像一一呈現小興安嶺四個季節的景色,使靜態的文字“活”起來。由此,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印象,有助于學生形成個性化的認知和感悟,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美景的吸引下促使學生自主學習。
在課中,教師應強化學生之間的合作,鼓勵學生的探究行為。探究行為是學生自主性得到激發的表現,也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關鍵途徑。因此,教師應通過合理的手段干預學生的學習行為,引導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探究。例如,在《西門豹治鄴》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通過微課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引導學生以自己的方式總結西門豹治鄴的過程。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并布置一定數量的任務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如西門豹采取哪些方法調查鄴的情況?西門豹調查結束后了解到了哪些情況?西門豹在懲治官紳和巫婆時分別說了哪些話?這些話的作用是什么?隨后,教師可以通過計算機隨機抽取小組回答問題,每完成一項任務便在屏幕上填充答案,由此增強課堂的互動性。
在課后,教師同樣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打破時空壁壘,拓展學生的學習成果。例如,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中,教師應明確本課的教學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將其中的愛國主義情懷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為了促進學生內化課文知識和其中的精神內涵,教師搜索主人公的資料及紀錄片片段,展現主人公為國家做出的貢獻。由此,通過主人公遠大的志向和言行一致的表現促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教師將搜集到的資料發送至班級群,并要求學生在觀看后以“讀書的意義”為題寫一篇觀后感,探討自身對讀書意義的理解,并制定學習目標。由此,既能促進學生知識和情感的內化,又能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發展。
只有教師熟練使用信息技術,才能具備融合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基礎。教師應養成信息技術設備使用習慣,如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教師便可以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中,通過微課識字、游戲識字等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自身信息素養。除了在教學中加強信息技術的運用,教師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學習相應設備的操作。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并非將信息技術簡單應用于教學中,而是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前提下,通過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開展一系列的學習活動。而在該過程中,發揮引導作用的往往是教師和課件。因此,教師也需要提高自身的課件制作能力,通過優質課件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國家建設的資源平臺獲取國內各地優秀教師的課件;另一方面,教師在制作課件時應精準把握課件內容,課件是否優秀并非由內容的多少決定,而是由課件形式、作用、價值等多方面的因素綜合評定。因此,教師應提煉教學的關鍵要素,將具有引導作用的關鍵信息加入課件中,并嘗試創新課件形式,在其中加入flash、超鏈接等元素,使課件的功能性和可操作性更加完善,以此促進深度融合的實現。
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過程,因此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既是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和狀態的需要。教師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體驗和發展,通過信息技術全面優化教學,使個人發展與學生的發展同向同行,確保信息技術融合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