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勝男
在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可以依據文本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適當的資料拓展,并把資料與教學內容進行全面融通,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知識,提升閱讀能力。編者對搜集資料、運用資料特別重視,并且在多個單元的語文要素中明確提出了讓學生借助資料閱讀的要求。那么,在教學中,該如何拓展資料,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呢?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拓展與文本主題相關的資料
教材在每個單元的導語頁都明確提出了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在閱讀教學中,有些課文學生很難憑借自己的認知對主題有一定的理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如能適時對學生拓展一些與文本主題相關的資料,便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從對文本的表層認知直抵文本所要到達的思想內涵,使學生更加準確地把握文本主題。
如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愛國情懷”,本單元選取的課文貫串了中華兒女過去、現在和將來對于民族復興和國家昌盛的期盼,字里行間蘊含著濃濃的愛國情感。《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主要寫圓明園曾經的輝煌以及其毀滅帶給人們的痛心與惋惜,突出了人們熱愛祖國仇恨侵略者這一主題思想。教學時,為了達成這一目標要求,教師可以緊扣人文主題為學生拓展相應的資料:圓明園曾經是皇家園林,從設計到建造無一不是當時的典范,可惜現在已是殘垣斷壁,成為一片廢墟。圓明園為什么會遭到如此破壞呢?英法聯軍為什么會那么囂張呢?教師可以借機向學生拓展一些清朝政府腐敗無能,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等內容。另外,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當前國際形勢談談自己對強國弱國的看法,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從而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身足夠強大,才能不受別國的欺負”等。這樣進行資料拓展,很容易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肩上擔負的責任,增強學生“愛我中華、強我中華”的信心與決心,深化學生對人文主題的認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在閱讀教學中,為了促進學生對課文人文主題的理解,教師可以適當拓展一些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主題的資料,深化學生的閱讀認知。
二、拓展與文本背景相關的資料
在閱讀教學中,一些課文的背景與學生生活相距甚遠,如果學生對文本的時代背景不了解,不能從時代的視角對文本進行整體解讀,那么,學生也就很難獲得對文本內容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因此,教師要基于學生的閱讀需要,為學生拓展一些與課文背景相關的學習資料,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的閱讀真正發生。
如二年級上冊《朱德的扁擔》一文中出現的“會師”“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粉碎敵人的圍攻”等與革命相關的詞句,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他們不知道朱德和戰士們為什么要到山下去挑糧食,紅軍當時面對的敵人是誰等問題,也就很難感受到朱德和戰士們同甘共苦的精神。為此,教師可以向學生拓展一些關于紅軍長征的歷史背景資料,這樣借助資料來理解課文內容,學生的學習就會更加輕松。又如,教學五年級下冊《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課時,許多學生對抗美援朝的原因不是很理解,認為朝鮮與美國的戰役我們為什么要參與。如果學生對這部分歷史的背景不夠了解,也就很難感受到文本蘊含的思想內涵。基于此,教師可以適當向學生拓展一些關于抗美援朝方面的資料,促進學生對文本情感深刻的領悟和感受。
補充背景資料可以填補學生認知上的空白,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基于課文特點為學生適當拓展一些關于文本背景方面的資料,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伸向文本的本質內核,深化學生的閱讀體驗。
三、拓展能夠填充文本空白的資料
文本中空白處一般能給讀者留下回味的余地。但也有一些空白是作者的有意留白,如果學生對文本空白處的內容缺乏了解,也就很難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主旨。為了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產生深刻的理解與把握,教師可在文本的空白處為學生適當拓展一些資料,幫助學生獲得對課文內容深刻的理解與認知。
如六年級下冊《為人民服務》一文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關聯詞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整個課文語言節奏非常鮮明,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沒有用關聯詞,給讀者留下了空白。教師可以向學生拓展一些能夠填充文本中空白的相關資料,引導學生置身于原句之中,真切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如第4自然段中“中國人民正在受難,我們有責任解救他們,我們要努力奮斗”,怎樣才能幫助學生讀懂文本空白處句子蘊含的真正含義呢?教師可以結合課文中的空白向學生補充拓展這樣的資料: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日本正在侵略中國,中國人只有努力抗爭才能從受苦受難的境地中走出來。教師讓學生結合拓展的資料,用上“因為……所以”這個關聯詞把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有條理地表達出來。在學生用關聯詞語把這個句子聯系起來的基礎上,教師再向學生拓展一些資料:當時的中國,人們吃的是樹皮、草根,食不果腹,沒有糧食,更沒有錢,改變現狀迫在眉睫。此時教師再讓學生理解課文中的句子,學生對于“我們有責任解救他們,我們要努力奮斗”這句話的感受會更加深刻。
課文中的一些空白處需要學生通過想象來理解,一些空白處則需要資料的拓展補充才能填補。教師找到文本中可對學生進行資料拓展的空白點,為學生呈現適當的資料,讓學生借助資料來學習課文內容,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
四、拓展可以升華文本主旨的資料
每篇課文都有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這也是作者在構思或者創編一篇文章的核心意義所在,引導學生把握文本主旨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在閱讀教學中,有些課文的文本主旨學生很難理解與把握,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為學生拓展一些有助于升華文本主旨的資料,以促進學生對文本主旨的深刻理解,讓課堂教學得到升華。
如教學六年級上冊《金色的魚鉤》一課,主旨是讓學生感受老班長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對于這篇課文來說,最大的教學難點是怎樣才能讓學生由一篇課文的學習感受到千千萬萬個像老班長一樣的人的崇高精神品質。為此,結合課文內容,教師可以向學生拓展這樣的資料:在革命戰爭時期,向老班長這樣為了革命甘愿犧牲自己的人還有許多,如舍身炸碉堡的黃繼光、強忍烈火的邱少云、慷慨就義的劉胡蘭、王二小等,他們都是為了革命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些人物有的名垂青史,有的默默無聞,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們,把革命精神傳承下去。在資料的拓展下,學生很容易被打動,產生民族自豪感,并從內心深處感受到這些革命人物精神品質的可貴。這樣的資料拓展可以升華學生對文本情感的主題認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人物精神,促進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依據課文特點,從促進學生對文本主旨領悟方面拓展相應的資料,促進學生對課文主旨的理解與升華,讓學生真正受到感動與熏陶,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總之,教師依據教學需要為學生拓展相應的資料,可以豐富學生對課文的認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資料的拓展并不是隨意為之的,而是只有真正在學生最為需要的時候進行拓展,才能真正滿足學生閱讀需要,引領學生走進閱讀的深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