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華,費春紅,徐慧民
(常熟市第二人民醫院 江蘇常熟215500)
據臨床調查統計顯示,全球范圍內胃癌發病率在惡性腫瘤中居第5位,其病死率居第3位,男性發病率為女性的2倍以上。我國發病率較高,每天胃癌發病率約為1000/10萬人,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目前,臨床主要通過完整切除原發病灶,達到延長患者生存期的效果,且手術過程較復雜,易導致患者產生應激反應[2]。因此,為改善治療效果,需在手術過程中給予針對性干預措施。但傳統護理方案更注重圍術期照護,無法滿足術前及術中干預支持。手術室護理路徑是近年來臨床應用較為廣泛、有效的一種干預措施,通過將科學管理、質量保證及健康護理等多種手術護理措施應用于干預方案,從而降低治療風險,提升護理質量。姜述穎[3]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對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實施手術室護理路徑干預可減輕其疼痛感。本研究對胃癌根治術患者實施手術室規范護理路徑,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1月 31日本院收治的81例胃癌根治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NCCN胃癌臨床實踐指南2017年第五版更新要點解讀》[4]中胃癌的診斷標準;②入院初,經卡式功能狀態評分(KPS)評估后,得分≥65分;③胃癌分期(TNM)屬于Ⅰ~Ⅲ期;④發病后首次于本院接受治療,且家屬知情通知并簽署同意書;⑤預計生存時間≥12個月。排除標準:①伴隨遠處轉移;②于入院前半個月接受可能影響本研究結果的治療方案;③存在潰瘍大出血及幽門梗阻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1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8~84(59.65±6.67)歲;病程0.68~4.98(2.98±0.48)個月;受教育程度:高中18例,大專17例,大學及以上5例;病灶位置:胃底15例,胃體15例,胃竇10例。觀察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49~85(60.32±6.77)歲;病程0.98~5.08(3.08±0.41)年;受教育程度:高中21例,大專10例,大學及以上10例;病灶位置:胃底14例,胃體14例,胃竇13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和病情進展,并詳細記錄其血糖、血壓等,如發現異常立即通知主治醫生。術前:護理人員向患者普及胃癌根治術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確保能夠明確治療的意義,以提高治療配合度。術中:護理人員協助患者選擇舒適體位進行靜吸復合麻醉,并監測患者的情況,協助主治醫生正確放置使用醫療器械。術后:護理人員定期觀察創口有無滲血、滲液、敷料脫落及感染的征象,觀察腹腔引流管及胃腸減壓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并如實記錄;準確記錄患者出入量,若患者尿量過少或過多,應結合入量、中心靜脈壓及生命體征情況調整補液速度。配合主治醫生檢測患者生化指標,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休息環境,通過交談、深呼吸等方式分散注意力,以減輕局部疼痛,必要時給予鎮痛藥物干預。保證室內環境舒適,同時協助患者進食、排便和個人衛生;協助患者變換體位時動作應輕柔,避免加重疼痛。指導并協助患者適當進行功能鍛煉,以達到預防關節僵硬和僵直的目的;從生活上關心患者,持以理解包容的態度,主動與患者交流溝通,同時做好口腔清潔工作。
1.2.2 觀察組 實施手術室規范護理路徑。①術前護理。術前1 d,護理人員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包括手術時間、手術方式及注意事項,還可采用情景模擬的方法讓患者切實感覺手術情景,以緩解患者對手術的恐懼感。同時詳細調查患者有無藥物過敏、皮膚疾病及既往手術史。手術當日,注意評估患者生命體征,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營造和諧、良好的治療環境,減輕患者心理壓力。②術中護理。備齊手術物品,患者入手術室后,仔細核對確認,選擇上肢建立靜脈通路。指導患者配合麻醉醫生進行麻醉誘導。護理人員將手術器械放置于醫生習慣位置,并檢查各項醫療器械的靈敏度,及時提供醫生所需物品與器械;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發現異常應立即通知醫生處理。③術后護理。患者返回病房后應嚴密觀察意識狀態及各項生命體征,取去枕平臥位、頭偏一側,以防止窒息。術后第1~2天,給予腸外營養支持,將全靜脈營養混合劑(電解質、無機鹽、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脂肪等)按照比例混合于密封無菌4 L輸液袋,靜脈輸注,注意混合液應24 h內輸完。待患者胃腸功能逐漸恢復后,過渡至腸內營養支持。護理人員使用軟膠管向患者兩側鼻孔交替插管至胃部,將全膳食(肉類、牛奶、蔬菜、雞蛋、植物油等用攪拌機打碎成漿)以40 ml/h的速度進行喂養,隨后過渡到間歇喂養,達到患者所需攝入量后停止喂養。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手術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入院當日及出院前1 d應激反應指標。護理人員于入院當日、出院前1 d對患者進行空腹采血,取上層血清后使用生化分析儀器進行檢測,包括腎上腺素(E,正常值:<480 pmol/L),去甲腎上腺素(NE,正常值:0.5~5.0 mg),皮質醇(COR,正常值:160~600 nmol/L)。③比較兩組入院當日及出院前1 d 胃癌患者生活質量測定量表(QLQ-ST22)評分。QLQ-ST22主要分為進食、生理、如廁、心理4項評價領域,每項包含5個得分條目,分值1~8分,總分4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量表Cronbach′s α為0.872,總量表的分半信度為0.728,信效度較好[5]。④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殘胃癌、應激性潰瘍、胃出血。殘胃癌參考《中國殘胃癌定義的外科專家共識意見(2018年版)》[6]中殘胃癌的診斷標準,常表現為上腹部不規律疼痛、飽脹、食欲減退等癥狀;營養不良參考《中國大型肌營養不良癥診治指南》[7]中營養不良的診斷標準;胃出血患者可出現嘔血和黑便等。

2.1 兩組手術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2.2 兩組入院當日及出院前1 d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入院當日及出院前1 d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2.3 兩組入院當日及出院前1 d QLQ-ST22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入院當日及出院前1 d QLQ-ST22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目前,臨床主要通過胃癌根治術切除胃部原發腫瘤及癌變周圍組織,從而達到根治目的,與傳統手術相比,具有侵襲性小、恢復時間短等優點。但在實施手術治療過程中,由于護理人員操作不當,加之患者負性情緒嚴重,導致患者出現并發癥,嚴重影響后續治療效果。有研究顯示,手術室護理路徑的實施保證了臨床手術的規范性和有效性,通過以人為本的實踐理念,使醫護人員能夠較好地執行干預方案,從而提高整體護理質量和治療效果[8]。鑒于此,本研究通過實施手術室護理路徑干預,觀察對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影響。
3.1 對圍術期指標的影響 腸胃功能的恢復可加速機體營養攝取,促進創口快速愈合,從而縮短治療時間,減輕患者及家屬的經濟負擔。常規護理需待患者首次排氣后方可進食,而長期禁食會導致機體營養攝入不足,延長恢復時間。本研究縮短禁飲食時間,通過腸外營養支持和腸胃護理,促進患者胃腸功能快速恢復。胃癌根治術后保留部分胃腸器官功能,于術后第1天給予腸外營養支持,并根據患者恢復程度及病程進展給予少量流質飲食,可促進機體內激素和消化液正常分泌,從而改善胃腸消化功能及排泄能力。同時護理人員通過術前健康教育、術中器械協助及醫護配合,為患者講解治療方法,消除其對手術的恐懼心理等,提高治療依從性和配合度,從而縮短手術時間[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
3.2 減少并發癥 白銀霞等[10]研究顯示,實施手術室護理路徑干預后,患者殘胃癌、營養不良及胃出血的發生情況均有所改善。本研究實施手術室護理路徑干預方案明確了患者的護理任務及實施方向,從圍術期多角度、全方面地實施干預措施,不僅幫助醫護人員明確工作責任,同時強調以患者為中心,干預內容緊緊圍繞患者康復的目標實施,通過醫患密切配合,及時發現并糾正出現的問題,從而減少術后并發癥,提升治療效率,降低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手術室護理路徑干預能夠減少胃癌根治術患者的并發癥。
3.3 減輕應激反應,提高生活質量 入院初期,醫護人員通過對患者的病情進展及個人情況進行調查評估,選擇適合患者的干預方案,從而幫助患者獲得連貫性的綜合護理服務。手術室護理路徑重點強調術前訪視、術后健康教育及心理指導,將手術室干預貫徹整個圍術期。術前通過詳細講解手術環境和治療方法,降低患者因陌生環境所引發的生理應激和負性情緒,避免影響機體功能。護理人員通過創造和諧、良好的治療環境,降低患者對手術的恐懼程度,促使患者更積極主動地配合手術治療。手術室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從患者的角度出發,全方面了解其內心感受和治療需求并給予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康復訓練等,鼓勵其宣泄情緒。同時在護患協作中,潛移默化促進護患交流的合理性,以提高治療效果[11-12]。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出院前1 d應激反應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QLQ-ST22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與簡紅云等[13]研究結果一致。表明實施手術室護理路徑可有效改善機體應激反應,降低痛苦及家庭負擔,同時還可提升生活質量,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綜上所述,通過實施手術室護理路徑干預能夠有效縮短胃癌根治術患者手術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其生活質量,手術室護理路徑在外科手術中應用較少,希望為后續臨床研究提供有效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