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專業教學團隊雙師化,基礎在于校企緊密合作,切入點是產教全方位融合,著力點在校企專兼職教師高頻率雙向實質流動。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校企專兼職教師雙向流動主要存在缺乏主動流動人員、缺乏有效流動項目、流動路徑不夠暢通、流動時間對接不準等問題。改變相對疲軟的雙向流動狀態,本科層次職業院校需要搭建相應的流動平臺,遴選合適的流動項目,優化流動路徑,必要時校企專兼職教師身份互換。同時,構建校企專兼職教師流動常態化機制、便捷機制、互惠機制、保障機制,進而提高雙向流動頻率,豐富流動內容,提振流動效能,促進專業教學團隊專兼職教師有機融合和共同成長。
關鍵詞: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專業教學團隊;校企專兼職教師;教師雙向流動
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作為跨界教育,我們不僅要探尋其高等屬性、職業屬性,更需要探尋其產業屬性。其人才培養“面向行業產業的高端領域,培養具有較強創新能力、方法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綜合職業素養,相當于‘技術工程師’層次的技術型人才”[1]。高層次技術技能是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受教者職業生涯的基礎,基于實踐導向精準培養才能掌握與提升,沒有校企專兼職教師組成的“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支撐,就不可能實施這一系統工程。教育部等九部門啟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也強調“提升‘雙師’素質,著力技藝精湛”[2],“雙師”素質必然隨著教育層次提升進一步強化。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專業教學團隊“雙師”化,基礎在于校企緊密合作,切入點在產教全方位融合,著力點在校企專兼職教師高頻率雙向實質流動。改變當前職業教育校企人員雙向流動相對疲軟的狀態,需要路徑架構、機制創新,由此提高雙向流動頻率、豐富流動內容、提振流動效能,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尤其是兼職教師資源,促進團隊校企專兼職教師有機融合和共同成長。
一、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專兼職教師校企雙向流動問題分析
(一)校企流動人員選擇雙向受限
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教學團隊多源于原有升格前高職專科教育教學團隊,不僅依賴于原有專任教師專業技術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更期待企業技術專家和技能專家的有效加入。現有校企合作狀態下,作為追求經濟效益并注重成本控制的相關企業,在承擔職業院校學生實習的情況下,很難調配人力資源尤其是優質人員參與合作院校教育教學工作。作為企業生產的骨干,企業技術專家和技能專家處于企業關鍵崗位,擔當重要工作,無心也無力承擔相關院校的教育教學項目。對于相關院校來說,教育部最新文件要求專任教師每年下企業實踐一個月。許多專任教師將企業實踐當成負擔,主動去往企業實踐的老師不多,某一個專業教學團隊專任教師與對口企業專家雙向流動的現象很少出現。即使向企業流動,專業教學團隊也難以根據教學需要科學地選派專任教師,無法提前做到充分的技術技能準備,難以解決企業生產問題與技術問題,無法獲得企業認可進而促進企業專家反向流動。
(二)雙向流動缺乏可以承載的有效項目
校企人員雙向流動應該基于相關院校教學項目或合作企業生產、技術研發項目展開,專業教學團隊校企專兼職教師應該具備流動后開展項目的基本工作能力。每一個專業教學團隊專兼職教師雙向流動,應該根據本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尤其是基于課程體系建設、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活動展開遴選適合單個成員或集體成員的工作項目,著力提高專業教學契合程度。現實中,除了來源于企業的學校專任教師能夠擔當企業對口崗位,其他專業教師較少具備承擔企業項目的能力。可以說,學校專業教學團隊絕大多數成員,除了要了解與熟悉企業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新規范外,重點還應掌握企業崗位內涵、技術發展以及工藝流程狀態,適當了解企業崗位所需要的技術技能要求。面向企業流動人員,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可以涉及的項目很多,包括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體系構建、教學內容遴選、教材建設、課程教學、實訓指導、畢業設計指導,也可以包括專業講座、職業指導、生涯導向,還可以包括與學校專任教師專業交流、技術指導、技能幫助等。許多學校難以考慮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企業人員的技術擅長和流動時間,無法選擇最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難以科學遴選適合的教育教學項目,也沒有人員配合企業人員共同解決。對于流動的企業兼職教師,許多學校還沒有做好教育教學項目的前期鋪墊,難以有效承擔學校教學項目。
(三)雙向流動路徑不夠通暢
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專兼職教師雙向流動,需要深層次的校企合作為基礎。相關院校和對應的企業合作,目前還是職業教育的短板,合作方式、合作規模、合作內容、融合程度、合作水平都存在許多不足,難以支撐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產教融合培養。即使相對良好的合作校企,也難以支撐校企專兼職教師雙向合理有效流動。有些校企之間距離相對遙遠,自然影響校企專兼職教師雙向流動。專業教學團隊專任教師根據教學需要無障礙直達企業對應崗位觀摩、見習和頂崗,也不容易直接和企業人員基于生產過程、研發項目和制作現場進行充分交流。企業沒有專門的工作機構、工作場地和工作人員接洽校方人員。專任教師前往企業實踐,需要復雜的報告、審批,等待項目、場地和時間確定,多數專任教師去往企業只能是走一走、看一看、聽一聽。有產教融合強烈需求的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或者有本科試點專業的高職專科院校,基本上都成立了校企合作推進辦公室,各系部也有專人從事校企合作、學生實習安置的工作,但少有崗位能夠對接來自企業的兼職教師。
(四)雙向流動時間無法精準對接
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專業教學活動是周期性活動,包含不同類型不同場次的課程活動和課外活動。企業生產活動也是周期性活動,包含物料選購、設備調試、技術研發、工藝改進、零配件生產和產品組裝。學校專業教學活動如果無法根據企業生產活動周期性變化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就無法實現專業教學團隊專任教師到現場和崗位與企業人員接洽,難以保證學校專任教師流動目標達成。如果無法對接企業的生產間歇,就難以保證企業技術專家和技能專家有相應時間去學校擔任兼職教師。當前,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招生規模逐步擴大,專任教師普遍工作任務重,壓縮了成長時間。企業技術專家和技能專家在企業里承擔著重要工作,經常加班加點,時間更為有限。到目前為止,相關院校與合作企業還沒有找到協調雙向流動的最優方式與方法,導致校企專兼職教師雙向流動少。往往是一次性講座、短時間座談和電話臨時性溝通,而實質性跟崗頂崗、圓桌溝通、常態化深層次研討非常少。
二、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專兼職教師校企雙向流動路徑
(一)身份互換
推動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專業教學團隊校企專兼職教師深層次雙向流動,最好的方式是不同周期內身份互換。團隊某一位專任教師直接頂崗企業兼職教師對應的崗位,企業兼職教師直接頂崗學校專任教師對應的崗位,在頂崗過程中校企成員相互完成對方的崗位職責,互相指導、交流和學習,逐步領會崗位內涵,掌握崗位所需技能,優化崗位能力,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完成學校專業相應的教學活動和企業生產相應的工作項目。[3]校企專兼職教師身份互換可以在同一個周期內交互完成,也可以跨周期利用閑暇時間完成。同一個周期完成身份互換,需要學校教學項目與企業生產項目能夠即時精準對接,跨周期身份互換需要加班加點,便于相互有效指導,無須考慮教學項目與生產項目的時間對接問題。專任教師根據承擔的教學項目定期和同一位企業兼職教師身份互換,也可以和不同企業兼職教師身份互換。反之,企業兼職教師既可以應邀和同一位專任教師不同周期性身份互換,也可以在不同周期內與不同專任教師身份互換,身份互換有利于學校專業教學活動的開展,有利于教育教學能力提升或企業生產技術技能的提升。這要求團隊校企專兼職教師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術水平和應用能力,具備基本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素養,并能夠與互換后的工作團隊配合完成教育教學或企業生產活動。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和合作企業應在時間、空間、條件上予以充分協調。
(二)項目聯動
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專業教學團隊專兼職教師通過共同完成校企合作相關項目,包括學校人才培養論證、課程教學、實訓實習、技術提升、企業員工培訓等,企業創新產品設計、生產關鍵技術研發、生產工藝創新、最新設備調試等,在合作中共享產業發展信息、生產技術進步信息、生產工藝優化信息、設備操作與技能信息,以及人才培養信息、專業教學信息,并通過校企專兼職教師有針對性地雙向流動,多種方式交流,優勢互補,動態性掌握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確保專業教學的先進性與針對性,有效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拓展畢業生就業面向,提升校企專兼職教師專業水平特別是教育教學能力,實現專業教學團隊專兼職教師的共同成長。比如在符合條件的企業中設置國培、省培培訓站,整合國培、省培等師資資源和企業自有生產資源,對接“校企雙向流動”項目安排。[4]比如專兼職教師集體備課、相互聽課評課,能很好幫助企業兼職教師掌握教學規范、優化教學設計、熟練教學流程。專任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共同進行技術開發,完成生產項目,能促進專任教師進一步掌握企業生產中的核心技術并轉換為教學內容,提高專任教師的實踐水平。在合作完成相關項目過程中,專兼職教師進一步加深了解,培養感情,提升團隊凝聚力,從而完成校企不同類型的工作項目。校企合作建設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專業教學團隊,要根據教學需要、能力提升需要并結合企業生產或學校教學周期精心挑選適合團隊合作的相關項目。
(三)平臺搭建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等國外院校校內設有應用技術轉化中心,鼓勵與支持教師對接企業難題,承擔科研項目。[5]我們的校企人員雙向交流實踐平臺,應該融合“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產業化應用—專業人員培養”于一體,使之成為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技術研發能力、教育教學能力的最佳訓練場。[6]基于“固定崗+流動崗”的方式優化組織架構,為疏通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校企專兼職教師雙向流動通道,可分別在合作企業和學校建設校企人員流動工作站。流動工作站全天候開放,專業建設、教育教學、員工培訓、企業生產與技術研發合作就有了定向基地,校企雙方共推生產創新與技術創新、教學資源創新和教學活動創新,校企專兼職教師間斷聯系可以轉化為日常聯系,協同攻關合作項目,并分享合作成果。設在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的流動工作站主要面向企業兼職教師或相關技術技能人員,為其專業指導、技術研發和教學服務提供平臺;設在企業的流動工作站主要面向職業院校專任教師,并為其生產實踐、技術研發、實習指導提供平臺。有條件的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可為學校高層次專家或企業高層次專家配建流動工作室,如技能大師工作室。流動工作室可以在流動工作站之下,也可以跨團隊獨立存在。本科層次職業院校要主動投入經費,配備相應的設施設備以完善分設于學校和企業的流動工作站,企業積極配合,完善場地、信息、人員等資源配套。本科層次職業院校要主動跨越校門,進入企業流動工作站開展項目合作,有步驟地將企業生產資源、技術資源、信息資源和職業院校中的課程資源、教學資源和技術資源納入教師發展中心或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促進生產活動、技術攻關、人才培養和員工培訓合作,使不同組織成員能即時溝通,取長補短,提高專業實踐能力和教育教學水平,實現專業教學團隊校企專兼職教師個人成長和集體進步。
(四)虛擬流動
國內學術界普遍認為,虛擬團隊是一種具有共同目標、動態性和靈活性,依靠技術,跨越時間、空間距離和組織邊界而形成的小型群體。[7]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專業教學團隊成員特別是企業兼職教師承擔著團隊以外的繁重工作,時間、空間和精力限制了雙向流動,難以面對面地進行教育教學研討、創新技術開發、員工互助培訓等合作項目。我們可以基于專業人才培養或企業技術升級建立線上空間或平臺,通過空間教學平臺如泛雅教學平臺、騰訊會議等進行課程指導、教學交流、教改項目研究,也可以通過技術交流平臺、釘釘或QQ在線推進生產項目設計、技術開發、企業員工培訓等工作。這樣既克服了時間、空間對不同身份人員的限制,充分利用業余時間進行交流,能使不在同一組織中的校企人員遠距離溝通,跨時空交流,且流動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時也不會因為交通距離限制、工作時間限制和工作項目不對稱等影響校企人員各自的本職工作。在團隊虛擬流動中,完成校企專兼職教師交流與信息共享,推進建立相互信任與和諧的團隊文化,達成心理契約,擬訂計劃并完成共同目標。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教學平臺要為合作企業兼職教師提供相應的賬號,企業工作平臺也要歡迎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專任教師加入。通過虛擬方式,進一步提高職業院校專任教師和企業技術專家、技能專家等兼職教師雙向流動意愿,提高雙向流動的針對性,推動專業教學團隊校企合作建設和共享。
三、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校企專兼職教師雙向流動機制創新
(一)構建校企專兼職教師雙向流動常態化機制
實現本科層次職業學院專業教學團隊校企專兼職教師雙向流動常態化,需簽約校企雙方時時呼應,充分考慮企業生產流程和節奏,優化專業教學活動安排,確保教學活動與生產活動有機銜接。相關教師主觀上要對接產業發展、行業需要、企業需求,客觀上要面向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高層次技能崗位,提升主動流動意愿。[8]校企雙方基于產業發展需要共同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根據訂單培養、學徒培養、定向培養需求,加快推動專業教學團隊專兼職教師雙向流動節奏。針對來自企業的技術專家和技能專家等兼職教師以及優秀資深校友,院校要盡可能地提供流動服務,合作企業減少他們流動月份的生產任務,提高其參與職業院校專業教學活動的頻率。校企雙方要常約常聚,聚而有責,越聚越約,因聚有果,流動有成。專業教學團隊校企專兼職教師將間斷聯系或定時聯系轉化為日常交流,教學活動始終有企業兼職教師的伴隨,企業生產活動常常有學校專業人員參與,學校專業教學尤其是實踐性教學與企業生產互動,最終實現雙向流動良性循環。
(二)構建校企專兼職教師雙向流動便捷機制
專業教學團隊校企專兼職教師能不能根據教學或生產需要便捷地流動到合作院校或企業,取決于企業和學校是否即時性對接。緊密合作的校企雙方都主動打破時空限制,讓參與流動的專業教學團隊專任教師或企業技術專家、技能專家等兼職教師能夠走進企業生產現場或學校教學現場。對于緊密型合作企業,通過定點的企業流動工作站,學校專任教師可即時報備,即刻獲得相應的觀摩、見習機會或頂崗崗位,能和企業專家展開技術研討、咨詢,及時分享相關成果。校企人員雙向流動站等機構要作為企業場所或學校場所的有機組成部分,輻射到學校或企業對應的資源或崗位,校企都要有專人負責流動站的相關工作,及時銜接對方流動人員,提前為流動人員申領或確認工作項目、對接崗位或人員,申請長期或短期工作證件。校企都要為己方或對方流動人員優化審批流程,減少審批程序,建立打卡設施,或者設置相應的程序進行線上預約。對于距離相對較遠的緊密型合作企業,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立通勤車制度,開啟通勤車。校企雙方尤其學校可以簡化報賬手續,給予企業流動的兼職教師即時支付補貼的便利,或者有專人負責安排不同類型流動人員的工作生活。
(三)構建校企專兼職教師雙向流動互惠機制
專業教學團隊校企專兼職教師雙向流動,既要有利于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教育教學尤其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又要有利于企業復合型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或者生產經營拓展,厚此薄彼都會妨礙雙向流動。也就是說,合作的校企雙方都要在流動中獲得相應的利益,包括人才利益、技術利益、資源利益。主要的利益獲得者是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它應該充分考慮合作企業的技術技能人力資源和設施設備資源投入,著力為企業技術技能人才培訓、關鍵技術研發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可為合作企業定向開發培訓項目或者提供關鍵技術項目,選派高層次專家輪流駐守企業并長期為企業生產、技術研發、員工培訓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同時,參與雙向流動的校企專兼職教師,許多要完成本職崗位職責,這些職責往往不會因為雙向流動相應減少,校企專兼職教師在雙向流動中都會付出比日常工作更多的時間、精力。本科層次職業院校要有計劃地核減流動人員的校內工作量,并對參與流動的校企專兼職教師支付額度相對較高的工作補貼,讓他們獲得相應的經濟利益、成長利益、職務職稱晉級利益等。
(四)構建校企專兼職教師雙向流動保障機制
各地要給予政策保障,推動企業人員向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流動;本科層次職業院校主動出擊,引導專任教師向合作企業流動;促進校企自然融合,實現校企無壁壘雙向流動。[9]本科層次職業院校要與企業協商構建產教融合型企業,創造有利于校企人員雙向流動的環境,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創造流動機會。基于專業教學團隊校企專兼職教師雙向流動構建有價值的培訓體系,科學設計每一個流動周期的培訓內容,為校企專兼職教師雙向流動提供必要的崗位條件、交通條件、場地條件、設備條件。針對性提高校企專兼職教師雙向流動經費標準,吸引企業技術專家加入教學團隊兼職參與人才培養論證和兼任教學活動,促進專任教師經常性地深入企業并參與生產組織、技術開發和企業員工培訓。當前,首要的是減少參與流動的校企專兼職教師的非專業活動,為雙向流動留出時間。構建或優化有利于校企專兼職教師雙向流動的生產制度、技術研發制度、教學制度、人事制度、職稱評聘制度及校企溝通的相應制度,探索校企流動人員工作成果互認。[10]促進校企專兼職教師雙向交流常態化、專業化、效率化,推動專業教學團隊高質量、高效率建設,提振團隊校企專兼職教師成長積極性和主動性。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可以建立流動課時,獎勵流動成果,并在職務職稱提升、國外培訓、科研立項、績效考核等方面給予傾斜。通過樹立雙向流動典型,營造雙向流動氛圍,對專業教學團隊人員實施動態管理,新增專任教師招聘優先接受優秀企業兼職教師。
參考文獻
[1] 楊欣斌.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2(01):127-133.
[2] 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通知[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99.html, 2020-09-16.
[3] 王運宏.校企合作建設高職機電類專業教學團隊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河北職業教育, 2021(01):90-92.
[4] 孟慶東.新時代高職院校“適應雙崗需要”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職教論壇,2020(02):76—80.
[5] 鄢彩鈴.建設職業教育本科的問題與解決思路探索——基于德國經驗的借鑒[J].中國電化教育,2021(12):65-71.
[6] 張莉.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困境及優化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32):43-48.
[7] 王重鳴.虛擬團隊研究:回顧、分析和展望[J].科學學研究,2006(02):117-124.
[8] 房亮,關志偉,蔡玉俊.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教師專業能力模型構建與驗證[J].職業技術教育,2022(08):52-59.
[9] 陸中紅,王亞敏,李亞平.高職院校與企業雙向流動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20(03):96-98.
[10] 呂玉曼.校企人員“雙向流動”的內涵、困境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職業, 2021(24):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