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推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順利開展,減輕學生學習壓力,落實“雙減”要求,教師應從多個角度提升課堂教學成效。文章闡述了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原則,分析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減負增效下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路徑。
關鍵詞:減負增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性
作者簡介:黃愷琴(1977—),女,貴州省安順市若飛小學。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更重視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落實相關要求,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牢固掌握有關知識,學會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同時,教師要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將學習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推動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本文對減負增效下如何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有效性進行了分析。
受應試教育理念影響,減負這一教學理念在傳統教學中并未得到有效落實。部分教師擔心減負會導致學生成績下滑,所以仍舊為學生布置大量的課后作業,導致減負理念的落實流于形式。教師要想真正做好為學生減負的工作,就要更新思想觀念,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讓學生能在課堂上學到更多的知識,并夯實自身的知識基礎。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切實減輕學生課后的學習負擔,有效地落實減負這一教學目標。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來說,其主要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關系緊密,教師在教學時要利用適宜的教學方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成效,讓學生牢固地掌握教材中的重點知識。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構建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強調,教師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思想進行創新,積極運用引導式、啟發式教學,為學生營造更加和諧、寬松、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并在這樣的條件下實施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構建過程中,教師要深入理解主體性教學的本質,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開辟多樣化的高效學習路徑,以此為高效教學課堂的構建打下堅定的基礎。
(二)體驗式原則
體驗式原則強調,教師要根據學生當下的學情和身心發展特征,圍繞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生活經驗創建多樣化的教學情境,以此保障學生能夠通過沉浸式體驗深入理解知識,掌握教材中的相應內容和理論知識。在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要想有效達成教學目標,就要重視體驗式教學原則,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創建多樣化教學情境,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感受,以此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思維,為高效課堂的開展奠定基礎。
(三)激勵化原則
激勵化原則強調,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站在欣賞的角度來觀察學生的學習優點,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不斷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這樣一來,教師不但能夠和學生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提升學生學習效率,還能夠充分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問題,進而實施精準教學。為此,在創建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時,教師要堅持激勵化教學原則,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激勵式、鼓勵式的教學評價,這樣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還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成效。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缺少生活化元素
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如《我家的好鄰居》《健康看電視》《變廢為寶有妙招》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課程講解,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并未進行生活化教學,較少在教學中引入生活化元素,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的現實生活脫節,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生無法充分地理解所學內容,因此,課堂的教學成效難以提升。以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上冊《學會溝通交流》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1]。部分教師在教學時并沒有將這一課的知識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通過真實生活案例來學習與人溝通交流的方法,而是通過口述的方式講解或者應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示范視頻讓學生觀看。這樣的教學不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不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理解知識,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能達到預期。
(二)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在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應用口頭講授的形式來進行知識內容的講解,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不夠高效,預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也不夠充足,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促使學生進行深入思考,課堂教學模式較為單一。這樣一來,學生不能參與到知識學習的整個過程中,難以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教師教學的知識,從而難以有效提高自身的問題解決能力和思維能力。例如,部分教師在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下冊《四通八達的交通》這一課時,雖然會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當下我國的交通發展現狀,展示各個地區的軌道交通線路[2],讓學生結合視頻內容進行思考,但是為了推進教學進度,他們會將教材中的知識提前告訴學生,不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這種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不能有效鍛煉學生的觀察、思考以及探究的能力。
三、減負增效下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性的路徑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在開展小學道德法與法治教學時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和探究。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學情以及學習能力,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點和主要教學內容,積極融入生活化元素,并在課堂上創設生活化情境,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愿意自主進行思考探究,這有利于教師開展新課的教學。在創設生活化情境時,教師可以積極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生活場景,這樣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思考[3]。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變廢為寶有妙招》這一課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初步了解本課的知識內容,引導學生明確垃圾分類的含義,學會垃圾分類方法,并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思考如何使垃圾變成有用的物品。教師可以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創設生活化情境,以圖文和短視頻的形式展示一些生活中垃圾隨意堆放的現象,讓學生了解到垃圾隨意丟棄的危害,同時為學生播放垃圾分類方法、不同垃圾的回收利用方法等,使學生掌握生活垃圾分類、利用方法,以此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通過短視頻和圖文,我們能發現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合理地進行垃圾分類?如何有效應用生活中的垃圾?教師通過這些問題,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讓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學習中[4]。在課堂上教師也可以和學生一起進行交流,共同探究如何有效應用生活中的垃圾,使垃圾發揮更大的價值。同時,教師也要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逐漸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二)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小學階段的學生思想和認知還不夠成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以及教師的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地設計課堂教學目標,使教學目標能夠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思想認知水平,以此保證教學目標能夠有效達成。如果課堂教學目標超出了學生當下的認知水平,就無法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而如果課堂教學目標設置得過于簡單,就會缺乏挑戰性,從而使學生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5]。對此,教師一定要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在進行課堂教學目標設計時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成效。具體來講,教師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做好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工作,以保證教學目標的科學性、合理性。第一,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科特點和學科當前的發展情況,并對教材進行深入研讀,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以設計出有針對性的、能提高學生學習熱情的、難度適中的課程教學目標。第二,教師要充分掌握學生當下的學習情況和身心發展規律,如學生近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學生當下的認知水平發展情況、學生的興趣愛好等。教師只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夠做好課程教學目標設計工作,設計出更能凸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教學目標[6]。
(三)基于學生發展現狀,引入探究式教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進行知識的傳授,還要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思維能力是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重點培養的內容,思維能力強的學生能有效地應用所學知識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不斷夯實自身的知識基礎,提高自身的生活技能,實現綜合素養的提升。同時,教師也要對知識進行精準傳遞,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構建完善的知識系統,培養生活技能[7]。對此,教師可以應用探究式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能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這樣一來,學生能通過不斷的探討總結知識結論,加深對知識的掌握。例如,教師在教學部編版六年級上冊《我們是公民》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掌握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并了解公民有關知識,了解自身的公民身份,從而讓學生明白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國公民,如何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身的權利[8]。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引入一些道德與法治相關故事,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這樣能夠提升學生的單元學習效果,讓學生深入掌握此單元的知識內容。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教師要努力做好減負增效教學工作,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知識內容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教師要重視這一點,引入生活化元素,讓課堂教學成效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于佳琳.“雙減”政策下小學道德與法治作業創新設計方法探討[C]//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第八屆生活教育學術論壇論文集.北京:中國陶行知研究會,2023:348-350.
王海霞.減負增效背景下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性的思考[J].甘肅教育研究,2023(1):60-62.
王曉琳.創設實踐體驗,促進知行合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優化策略探究[C]//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第七屆生活教育學術論壇論文集.北京:中國陶行知研究會,2023:278-280.
布阿依謝姆古麗·赫依提.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情境創設思考[C]//廊坊市應用經濟學會.對接京津:新的時代 基礎教育論文集.廊坊:廊坊市應用經濟學會,2022:99-102.
張霞蕾.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研究[J].智力,2022(35):140-142,178.
祝連鋒.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C]//廊坊市應用經濟學會.對接京津:擴展思維 基礎教育論文集.廊坊:廊坊市應用經濟學會,2022:1954-1957.
李金東.聚焦發展分析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優化思路[C]//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國際院士聯合體工作委員會.教育教學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六).北京: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國際院士聯合體工作委員會,2022:46-48.
石天保.雙減政策下如何有效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C]//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國際院士聯合體工作委員會.課程教育探索學術論壇論文集(五).北京: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國際院士聯合體工作委員會,2022:3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