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彥
摘要:小學是培養學生英語素養的基礎階段,現階段的英語教學存在資源匱乏、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等問題,而故事是一種同時具備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學習素材。在英語教學中引入故事教學法,不僅契合學生的興趣點和認知規律,而且能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提高學生語言知識技能的學習效率。文章聯系小學英語教學實際,分析故事教學法的應用優勢,從故事素材的準備和課堂教學兩方面入手,探討故事教學法的應用措施,旨在為相關教育人士提供參考。
關鍵詞:故事教學法;小學英語;應用;優勢;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持續深入,小學英語在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學生接觸英語的時間比較短,加之生活中缺少良好的語言應用環境,導致他們對英語課程的探索熱情較低。喜歡聽故事是小學生的天性,如果在英語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能夠激發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促進其交流表達。基于此,教師應該根據英語課改目標,以故事為主題優化英語教學設計,帶領學生開展多元化的學習和探究活動,使其獲取知識技能、體驗語言世界的魅力,從而實現故事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1?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1.1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研究表明,在學習英語時,比較成功的學習者通常具備良好的語言天賦和較大的學習動力,其中的學習動力主要源自興趣。對于小學生來說,只有在認知材料、學習方式具有濃厚趣味性的前提下,他們才會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而傳統的英語教學側重于知識灌輸,教師很少在趣味素材的選擇上傾注精力,導致學生認為英語知識晦澀難懂,甚至對學習英語產生抵觸情緒。學生的好奇心非常強,聽故事、復述故事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活動,故事兼具語言知識、人物形象和豐富的情節,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能夠減輕學生對英語的陌生感。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用故事教學法,主要優勢是有利于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教師可以把英語詞匯、句型寓于生動的故事之中,利用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的故事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體驗感,使其在理解和探索故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語言知識,從而打造立體直觀、趣味橫生的語言環境,實現英語教學的激趣目標。
1.2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英語思維品質
思維品質在英語核心素養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主要依賴于有效的思考活動。受年齡因素的影響,小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往往缺乏穩定的專注力,再加上學習內容不能很好地吸引和感染學生,致使他們的思維比較渙散,動腦思考的意識十分薄弱,這樣往往會阻礙學生英語思維品質的發展。故事不僅是具象化的認知材料,而且是促進思考的良好載體。將故事教學法應用于小學英語教學中,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英語思維品質,教師可以在學生熟悉故事的基礎上,提出多樣化的導學問題,比如翻譯故事語句的含義、猜測故事情節或者對故事人物發表見解,促進學生展開辨析、推理、判斷、聯想、創造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思考空間,使其通過思考,自主運用英語進行表達,從而提升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養成勤思、樂思的好習慣。
1.3有利于豐富英語教學的交際資源
從本質上來說,英語是一種用于溝通和交流的工具,小學英語教學的首要目標是提升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交際活動需要強大的資源支持,從以往的英語教學來看,教師主要是帶領學生學習語篇中的知識,交際資源的結構比較簡單,內容和類型缺乏創新性,學生的交際話題局限在課本的范疇之內,通常是復述課文中的對話。交際資源的不足導致學生對交際活動失去了參與熱情,同時會造成交際視野的窄化。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滿足英語課程標準和學生認知能力的故事材料是多種多樣的,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用故事教學法,有利于豐富交際資源。教師可以根據教材語篇的主題,以及交際訓練的實施需求,開發課外的故事資源,為學生營造語言應用環境,引導他們自主挖掘交際話題,創造性地運用基礎的語言知識進行靈活溝通與表達。這樣不僅對教材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而且能把更多交際資源引入課堂,利用故事教學法突破英語教學的局限性。
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2.1精心準備故事素材,奠定教學基礎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引入故事教學法,能否科學合理地選擇故事素材,是決定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學生的英語學習剛剛起步,教師所選用的故事材料必須精準銜接英語教學內容,同時符合學生在興趣愛好、認知能力等方面的實際情況,才能保證故事發揮激趣導學等作用。為此,教師應該堅持以生為本、因課而異的原則,做好故事資源的開發工作,為學生精心準備趣味十足、難度適中的故事素材,從而奠定故事教學的實踐基礎。
首先,從英語故事類型的選擇來說,教師應該結合學生平時讀故事的偏好,盡量選擇一些神話、童話類的故事。故事的呈現形式最好是圖文結合,或者動畫、漫畫等形式,避免純文字的敘述,以免帶給學生認知理解上的困難。其次,在確定故事素材的難度時,教師應綜合考慮學生當下的認知能力和日常生活,所選用的故事材料中的生詞、新句型不宜太多,以情節簡單、短小精悍為最佳,故事當中出現的人、事、物,必須在學生的經驗范圍之內,比如,學生熟悉的人物、家庭成員、小動物、食物等等,確保故事能迅速喚醒學生的認知經驗,使其產生深入了解的欲望。最后,要注意的是,教師通過互聯網平臺、課外讀物等渠道直接獲取的故事素材,可能無法完全符合實際教學需要,如篇幅太長、生詞稍多等等,但故事的框架和內容都非常切題,具備較高的應用價值,那么教師就可以對成型的故事素材進行二次加工,也就是對原故事進行合理的改編和刪減,如剔除難度較高的語言知識,換成易于學生理解的語句,或者把較為繁復的情節刪掉、再整合,保障刪改后的故事結構完整、敘事邏輯清晰,即通過精心的準備,實現對英語故事素材的高質量整合。
2.2應用故事導入閱讀,活化課堂氣氛
閱讀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板塊。對于學生來說,由于英語基礎和理解能力都不強,面對新語篇的閱讀,學生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畏難情緒,受到心理壓力的困擾,學生進入閱讀狀態的速度非常慢,興趣和思維都得不到有效的激發,阻礙閱讀活動的順利開展。故事具有一定的情節性,加之獨特的圖畫語言,在色彩、構圖、形象上都能更好地吸引學生,使其產生探索故事和新課的欲望。為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用故事教學法,教師應該把故事作為閱讀活動的“敲門磚”,應用故事導入閱讀主題,帶給學生情緒和感官等方面的多重刺激,從而活化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閱讀思維。
第一,采用多種方式呈現故事。在英語閱讀導入環節應用故事,教師必須重視對故事呈現形式的變換和創新,最常用的呈現方式是陳述講解。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避免純粹的口頭表述,應在電子白板上出示與英語故事有關的文本、插圖、視頻、音頻等,使導入情境更加立體,引導學生結合上述認知資料,去傾聽和理解教師講述的故事內容;與此同時,教師自身還要合理地應用肢體語言,比如在講到故事情節的發展、人物言行舉止和情緒的變化時,可以搭配適宜的表情、動作、語氣、身勢站位等等,使口頭傳達的信息更完整,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英語故事含義,為語篇導入做好鋪墊。
第二,在導入過程中,加強互動。采用故事教學法實施英語閱讀導入,是為活躍氛圍,促進學生沉浸閱讀而服務的,教師在呈現故事時,應該注意不要唱“獨角戲”,而是與學生積極地互動。比如,在講到精彩的故事情節時,教師可以設置懸念式、引導式的問題,驅動學生對故事情節展開熱烈討論;在講到含有新課句型的段落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重復自己所講的語句,啟發他們結合學過的英語知識猜測、翻譯句子的大概含義,提升學生的句型、句意分析能力,提高其語音、語調的標準度。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概括性地總結英語故事的主要內容,順勢引出新語篇的主題,這樣沉悶的課堂氣氛就變得活潑起來,學生也會滿懷期待地參與新課閱讀。
2.3應用故事講授詞匯,突破詞匯難關
詞匯雖然是較小的語言單位,但它是語言的基礎,關系到學生能否游刃有余地開展英語聽說讀寫等活動。從現階段的小學英語教學來看,詞匯學習是學生的一大障礙。多數學生采用機械記憶的方式學單詞,記得慢、忘得快,很容易打擊他們的英語學習信心,也會影響后續的高階訓練。對于英語詞匯教學來說,詞匯的記憶和理解并不是碎片化、孤立的,而是要依附于真實的背景和語境故事巧妙地把單詞串聯起來,降低學生對詞音、詞義、詞形的學習難度。為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用故事教學法,教師應該借助故事講解詞匯,營造生動的單詞學習語境,改變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助推詞匯難關的高效突破。
針對英語詞匯教學,教師應該根據教材語篇中的目標單詞,優選詞匯復現率高的英語故事,也就是在故事文本中多次重復的一個或者幾個單詞。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理解故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目標單詞的復現,引起學生的注意。初步讀完故事之后,教師讓學生把其中的生詞整理出來,聯系單詞在故事中出現的位置、前后文內容等等,理解生詞的含義,學習它們的詞性和常見搭配等,從而使學生對詞匯的含義和用法形成比較深刻的印象。
總而言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用故事教學法,能夠滿足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需求,激發其內在的探索動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英語思維品質,改善英語交際資源不足的現狀。教師應該根據英語課程目標和學生的情況,精心準備故事素材,奠定教學的資源基礎,在英語教學的閱讀導入、單詞教學、交際訓練等板塊,合理地引入趣味故事,促進學生主動閱讀,突破詞匯難關,提升口語表達能力,從而發揮故事教學法的實際效用。
參考文獻:
[1]王強.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研究,2023(17):132-134.
[2]羅維花.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啟迪與智慧(上),2023(4):99-101.
[3]張彥雄.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文科愛好者,2023(1):138-140.
[4]包玉鳳.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甘肅教育研究,2022(8):127-129.
[5]劉俐.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校園英語,2022(24):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