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瑛
語文作為高中主要科目之一,對學生的影響力較強,通過語文課堂進行職業生涯教育滲透,優勢明顯。語文學科與生涯教育融合,既可以通過人物事跡與精神的展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職業價值,又可以通過各學科知識的講解,幫助學生開闊職業視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涯教育,既有現實的可行性,又有客觀的必要性。
高中生在生涯發展階段還處于探索期,這個階段的發展目標首先集中在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生涯發展的相關知識,在“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學習中樹立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發展生涯的抉擇能力。
例如,在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就是一篇可以把語文文言教學與學生生涯規劃聯系起來的課例。文中,在孔子的循循善誘和鼓勵之下,弟子們各言其志。子路的“千乘之國”偏于政治理想,想治理大國;冉有的“方六七十”偏于經濟理想,想治理小國;公西華的“宗廟之事”偏于禮儀理想,想做一個小司儀;曾皙與他們三人不同,用“莫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表達自己大同社會的志向,偏于禮樂治國。四位弟子的職業理想都可歸入 “治國”之境,早早就設計了自己的職業規劃,時時都懷揣著職業理想。執教該文時,我們可以請學生對比四弟子的理想,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志向,規劃好自己的職業方向。
再如,在教材中多處涉及偉大革命導師馬克思的著作或相關內容,如《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恩格斯)、《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恩格斯)等,在學習兩位革命導師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理論表達后,我們不妨稍加延伸,補充一篇馬克思對于青年生涯成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著作《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蘇教版必修一)。閱讀這篇馬克思中學畢業考試時寫的文章,理解馬克思對職業選擇的初步表達。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閱讀本文,與17 歲的馬克思對話,啟發學生把個人的職業和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中國夢”的實現聯系起來,用奮斗托起“中國夢”。語文課堂“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也在生涯浸潤中愈加厚重深遠。
此外,文本中作家生平也是生涯教育的“富礦”。例如高一必修下《鴻門宴》、選擇性必修中《屈原列傳》中介紹《史記》作者司馬遷的成長歷程:幼年時的博覽群書,和父親司馬談對他的專業培養;青年時的壯游采訪,提供豐富經驗素材;災難降臨時的生死抉擇,憤而著史。我們可以沿著時間脈絡,探究司馬遷的一生,幫助高中生提升對教材本身內涵的認識,既滲透職業規劃意識,又認識到司馬遷堅強不屈的精神,加上那些外在的因素所促成的職業積累和人格力量,促使對他認清歷史使命和自己存在的價值,成就了非凡的一生。教師便可逐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切實了解自身知識層面、技能與素質等諸多因素的前提下,全面、細致、客觀、多維度地進行個人職業發展規劃。
生涯教育的課程目標中重要一項就是生涯覺察。主要通過認識工作世界,讓學生提高職業生涯發展的信心和能力。在生涯角色的試探中,逐步確定職業偏好,并在選定領域中開始起步。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和體驗,能拓展自知,把個人納入社會發展軌道。
統編教材中就不乏這樣的課文。如,《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自然選擇的證明》《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宇宙的邊疆》《中國建筑的特征》《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探界者”鐘楊》等文章。這仿佛是“職業生活面面觀”,不僅為我們呈現了這些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建筑師、農學家、售貨員、多職業跨界者等多姿的職業樣態,也為我們開啟了一扇了解職業世界的窗口。我們可以在帶領學生逐篇學習中,指導學生領會科學所展示的人類智慧,對科學與審美多樣化有一定理解,體會科學表達在文體特征風格上的變化,更可以整合整個板塊學習內容,并以此類推,打通課內外相關文章,打造“職場系列畫廊”,幫助學生了解豐富多彩的職業世界。有條件的話,還可以進一步開拓教學儲備,整合家長人力資源,將家長中的業內人士引入課堂,介紹職業經歷、工作環境、職業所需要的學業性向和能力、職業發展趨勢等,以此來增強學習動機,提升職業適配,做好學習規劃。
在職業體驗中,模擬情景教學也是一種高效手段。例如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在《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教學中展開演講現場;在《別了,“不列顛尼亞”》《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 中國抗疫記》中模擬新聞采訪實踐;在《人應當堅持正義》中組織論辯陳詞;在《雷雨》《茶館》《哈姆萊特》《玩偶之家》中進行戲劇演讀展示;在必修下“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單元學習活動中讓學生利用多種媒介溝通交流、傳播文化,參與情境化的信息發布與推廣。以上這些設計,讓學生實際體會演講家、記者、辯手、演員、新媒介從業者等諸多角色身份,為學生設計近似真實的工作環境,在體驗、感悟、反思中走一條實踐職業、培養技能的“力行”之路。
生涯教育與學科教學間浸潤,還必須關注其背后的道德教育。高中階段的生涯教育應給學生一種“確定感”,即幫助學生養成科學職業價值觀和良好職業素質,擁有更積極的心態和更廣闊的視角。
課標要求高中作文教學引導學生體驗并發現生活,高考作文更是學生價值觀引領的風向標。通過作文教學的指導、寫作、講評,滲透生涯教育,二者可以互為助力。例如,2019 年全國卷一寫作“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演講稿,弘揚要以熱愛勞動為榮,要以好逸惡勞為恥,樹立“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的職業操守。2020 年天津高考語文卷作文以“中國面孔”為關鍵詞,精心選擇了杜甫、屠呦呦以及醫務工作者、快遞小哥等四副“中國面孔”作為材料,將國家發展與個人成長聯系起來,在開放視野中,再次審視個人在新時代的責任與擔當,在觀察思考和表達中陶冶情操,獲得職業教養,增強社會責任感。2022 年浙江卷例舉在各行各業、不同領域開拓創新的人們,引導考生闡發對未來發展的啟示,旨在傳遞積極向上的職業價值觀。高考作文與生涯教育的密切聯系,高考的新導向也引導我們日常作文教學中高度關注此項內容,在職業精神的浸潤中扎實落實教育教學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閱讀教學的經典文本也很重要,像李斌的《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等,都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體會并達成心靈和精神的自我完善,培養誠實敬業、切磋琢磨的工匠精神,領悟豁達自信的手藝人生。
語文學科教學中融入“浸潤式”學生生涯規劃教育,既有效激發學生的職業興趣、提高學生理性規劃職業的能力,又在學生深入研讀與思考教材內容的過程中,催化理解,加強記憶,以此完善他們對文本內涵的深度把握,進而促進語文學科教學實踐的健康發展和課標理念的有效達成,形成高中生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使他們能沿著既定方向,從容應對21 世紀的公民生活、職業世界和自我實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