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偉
留白原本指的是一種書畫藝術技巧,后來拓展到文學領域,可以理解成由實境引發拓展而形成的審美想象空間。留白的運用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審美追求,在不同類型的文體中,常常運用不同的留白方法,給讀者意猶未盡的感覺。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留白處深入探究,啟發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從而促使他們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小說是一種敘事性文學,敘事視角是十分重要的元素,不同的敘事視角決定了文本結構和留白程度的差異性,給讀者的閱讀感受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小說分成全知視角、內視角、外視角這三種不同的視角。全知視角一般是第三人稱,由于該視角能全方位地敘述事件,所以留白空間也比較少。內視角的敘述者一般是小說中的某個人物,按照該人物的思維方式展開敘述。外視角的敘述者知道的事物更少,具有一定的神秘性。所以要引導學生探究小說的留白處,就要挖掘內視角、外視角的作品,這些作品中敘述者觀察到的事物有限,所以留白空間也比較大。
《孔乙己》采用的是第一人稱外視角,主人公“我”是酒店中的一個小伙計,他知道的事情很少,只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察孔乙己。這樣就留下了較大的留白空間,可以讓讀者揣摩“我”對孔乙己的態度是什么,分析“我”如何看待孔乙己的為人,對其悲劇人生有什么評價。教師可以基于這一點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挖掘留白處:“在文章中,‘我’曾經幾次看到過孔乙己,又聽說了哪些和孔乙己有關的故事?‘我’如何看待孔乙己的死亡?從‘我’的態度中,你能否看出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作者想要借助‘我’這個人物,給人們什么啟示?”這些問題都圍繞作品的敘事視角展開,能啟迪學生想象,填補留白處。如有一名學生認識到“我”對孔乙己很不屑,所以在孔乙己打算教“我”認字的時候,才會不理不睬。這表示當時的人們看不起孔乙己這樣貧困的人,就連“我”這樣的孩子也不例外。作者希望用這樣的人物引發人們思考,探究病態社會對人們的影響。
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作品中的敘事視角,看看作者給讀者留下了多大的想象空間。這樣學生能結合留白處體會小說的精妙之處,體會作者的創作思想。
詩詞文體的留白處主要體現在意象意境上。作者將具體的物象和自己的主觀情感融合在一起,構筑成意象,將諸多意象組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意境。作者雖然沒有明確表示,但是卻將情感融入到意象意境中,所以賞讀詩詞的時候,讀者可以發揮想象,填補留白處,思考作者想要抒發怎樣的情感。
在學習《天凈沙·秋思》的時候,教師圍繞意象和意境設計了一系列解讀活動,引導學生挖掘留白處。通過“利用想象組意象、了解作者表感受、自主表達試留白”這三個環節,學生能更深入地解讀該作品。在“利用想象組意象”環節,教師讓學生找出“藤”“樹”“鴉”等意象,看看作者用什么形容詞修飾它們,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什么畫面。學生可以在腦海中組合這些意象,還原詩人眼前所見的場景。在“了解作者表感受”環節,學生要充分發揮想象力,填補留白處,猜想作者眼前所看到的景物,讓他生發出了什么情感。在“自主表達試留白”環節,學生可以在原作的基礎上再次發揮想象力,試著自主組合意象,表達和作者相似的情感。如有學生認為作者所寫的不是普通的“藤”“樹”“鴉”,他用“枯藤”“老樹”“昏鴉”展現出了凄涼落寞的場景,這樣就能展現出作者人在旅途的無奈之情,體現出了他對家鄉的深切思念。
意象的使用和意境的構筑使得詩歌有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魅力。在賞讀的時候,教師要指導學生挖掘意象和意境,進行個性化補白,體會詩人獨特的情感,感受作者的人生感悟。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在解讀散文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解讀其內在情感的留白處。
在學習《紫藤蘿瀑布》的時候,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到“分析好詞好句、體會情感留白、個性創作表白”這三個環節的活動中,幫助其感悟作品的豐富情感。在“分析好詞好句”環節,教師讓學生找出作品中寫得精妙的詞句,并分析其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如“每一朵盛開的花像是一個張滿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作者將“花”比喻成“帆”,暗示了揚帆起航,給人充滿希望的感覺。作者還將“花”比喻成“笑臉”,給人樂觀、積極的感覺。在“體會情感留白”環節,學生要說說在這些詞句中蘊藏了怎樣的情感,暗示了什么。如有一名學生提出:“表面看作者寫的是紫藤蘿的花,但是實際上卻是寫自己對人生的理解。作者認為人生充滿了希望,充滿了活力。”在最后的“個性創作表白”環節,學生要在體會生命永恒的基礎上,模仿課文的形式自主創作,看看能否將情感融入到對花草樹木的描寫中,通過展現花草的生命力,體現出對生命的禮贊。如有一名學生試著創作:“梅花積攢了一個冬天的力量,終于在春風破冰的時候,將積蓄的能量爆發了出來,綻放出鮮紅的花朵?!边@段文字也具有留白的效果,看似寫的是梅花,實際上寫的是歌頌生命。
在咀嚼詞句,挖掘留白之情的過程中,學生體會了作者豐富的情感,感受到了作者當時的心境。這對于解讀散文有很大幫助,同時也能讓學生反思自我,看看作者的心態對自己有什么啟迪。
戲劇文體的特點是在矛盾沖突中展現人物的主要性格,并體現出作品的主題思想。所以在挖掘留白處的時候,學生要找出作品中的矛盾沖突,說說其中隱藏了什么信息。
解讀《天下第一樓》的時候,教師先讓學生找出作品中的矛盾沖突,然后再讓學生挖掘留白處,說說這些矛盾沖突展現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他們的特點是什么。如有學生提出:“從這些矛盾沖突中,我認為能看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比如福子是一個狗仗人勢的人,而羅大頭則給人自負的感覺,這些信息都隱藏在矛盾沖突中。”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思考這些矛盾沖突中是否隱藏了和社會現實有關的內容,作者想要通過這樣一個故事表達什么思想。如有學生認為:“作者通過這些矛盾沖突展現了福聚德盛衰的原因。從表面上看,是因為一個個矛盾沖突讓福聚德發生了盛衰變化。但是如果深入下去思考,就會發現作者是將福聚德當成了社會的縮影,他實際上想要展現的是在當時這樣的社會中,人們很難生存下去。所以福聚德的命運實際上也是每一個人的命運。”學生認識到這些矛盾沖突實際上蘊藏了更多信息,不僅能幫助自己解讀人物,更能讓人體會到當時社會的真面貌。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文體的特點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挖掘不同文體留白的不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