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梅
(四川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四川 達州 635000)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風險是經濟風險的集中體現,它既會使投機性強的個體一夜暴富赤貧,也會使金融機構在短時間內經歷大的盈虧逆轉和興衰變遷.[1]股市作為經濟的晴雨表,是金融風險最直接的體現.當代國外左翼思想家認為,受西方自由主義的影響,西方自由市場、資本巨鱷開始形成一種事無忌憚地利用甚至生產、制造風險,以系統性的方式牟取暴利.[2]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西方媒體則以偏見、扭曲的姿態報道中國的疫情及抗疫,[3]財經媒體借勢從多維度放大中國股市恐慌情緒,引發境外資本先大量出逃后又集體蜂擁而入,造成滬深兩市劇烈波動,不利于我國金融市場穩健開放和發展.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風險的認知不僅源于親身體驗,還源于對由話語構建的風險的解讀.[4-5]話語具有社會屬性,是知識體系的構建和社會實踐.話語對社會有現實的構建權,誰擁有話語權,誰就能實現對社會主體的不平等支配,進而實現對社會資源的占有、管理和操縱.[6]van Dijk 對于話語是如何實現操縱總結了三個步驟:通道控制、話語控制、思想.[7]在這個話語操縱風險的過程中,西方財經新聞語篇是風險構建和實踐的重要載體.財經新聞語篇由于內容和受眾的專業性,在這個載體上,作者和讀者間形成了特有的規范和意識形態形言語社團(discourse community),并決定了特定的交際語境和體裁結構.[8-9]建立在系統功能語言學基礎之上的評價理論關注評價資源與語篇、語境、體裁間的互動所產生的社會功能、交際效果及修辭潛勢.[10]鑒于此,本文將基于評價理論,以西方財經媒體在新冠疫情期間對中國股市的報道為語料,通過探討語篇中的評價特征及其分布規律,揭示西方財經媒體如何通過話語操縱中國股市風險.
評價理論是從詞匯到語篇層面關注意義的產生和語篇的功能表征,而評價資源的選擇是語篇和語境層面的交際目的和意識形態的體現,[11]也是操縱手段和話語的分布模式和組合配置的再現.因此,透過對語篇中評價性特征的分析能反映出話語是如何操作受眾的.Martin & White建立的評價理論包括三大系統:態度(Attitude)、級差(Graduation)、介入(Engagement),這三大系統下又分為若干個子系統,他們共同作用,體現語篇的態度和立場.[12]態度系統下可分為情感(affect),評判(judgement), 鑒賞(appreciation),其中情感涉及作者或他人的內心感受;評判是按照一定的社會價值標準對現象或事物做出的判斷;鑒賞是對現象或事物從估值、構成、反應進行的價值評估.[13]級差系統是關于話語的強度(force)和對事物范疇原型的聚焦程度(focus).其中,話語的強度反映作者態度的強弱程度和清晰度,可分為度(intensification)和量(quantification),聚焦反映評價主體對事物范疇原型的聚焦程度,可分為強化(sharpen)或是弱化(softening).級差系統是對整個評價系統人際意義的潤色,通過時強時弱,時而清晰時而隱晦的評價賦值貫穿于語篇中,激活話語主體的態度評價.介入體現聲音的來源,反映了作者對命題信息的確定程度,體現聲音間的互動協商,從聲音的來源、數量、權威性、轉述動詞等多方面實現評價意義.介入分為單聲(monogloss)和多聲(heterogloss).單聲主要由肯定的陳述構成,體現了作者對所表達的命題深信不移的態度.
本文主要回答三個研究問題:西方財經新聞語篇的評價資源在語篇中分布如何?語篇中評價資源是如何相互作用呈現風險?新聞語篇的評價資源體現了怎樣的風險話語操縱策略和運行機制?
本文以中國新冠疫情爆發后的第一個交易日為危機起點(2020 年2 月3 日),到中國抗疫階段性勝利(武漢解封——2020 年4 月8 日)為時間節點選取西方財經新聞語篇語料.為了體現語料的專業性和代表性,筆者根據著名的媒體調查研究集團Gorkana Group 對西方財經媒體的排名,取了排名前7 的報刊雜志:Financial Times,Wall Street Journal,Bloomberg,Barron’s,The Economist,CNBC,Forbes.本文合計選取以上7種期刊24 篇不同日期的新聞報道(Barron’s 和The Economist 分別為3 篇和一篇,其他均4 篇),總計14662 字,其內容涵蓋市場表現、分析、走勢預測,財經政策、投資者情緒、宏觀經濟、疫情這幾個方面.利用Nvivo12 軟件,本文對語料中的評價資源進行分類標注.為了保證數據的可信度,筆者采用了信度調查測試.在筆者第一次對評價資源進行分類的三個月后,對語料再次分類標注,其分類的相似度高達98%.對于有異議的2%,筆者通過反復的閱讀以確定其分類.
財經新聞語篇是一系列具有相同交際目的,內部結構特征鮮明、辨認度高的交際事件.而交際目的制約著評價資源的配置以及在各階段結構上的分布模式,不僅表達交際主體態度立場的起伏漸變,且反映體裁謀篇布局的策略技巧.[14]本文根據財經新聞語篇的體裁特征將其劃分為三個語步:開篇、信息陳述、分析評論.本文將重點考察西方財經新聞語篇在不同階段中評價資源的分布特征,根據評價分布的特征探討語篇風險呈現的模式,揭示其操縱手段和策略.
如表1 所示,西方財經媒體對中國股市的報道中,評價資源貫穿于整個語篇,且各部分評價資源的使用有明顯的差異性.開篇部分的信息較為精簡,態度資源使用較為頻繁;信息陳述部分信息量最少,級差資源使用較為突出;分析評論部分的信息量最大,三種評價資源都較為豐富,但介入資源使用最為突出.財經新聞在各語步的不均衡使用評價資源反映出語篇作者在各語步策略性地使用了評價手段,層級化地實現風險操縱的交際目的.

表1 西方財經媒體對中國股市報道評價資源總體分布
股票市場的風險是由經濟、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引起的,而一些具體的經濟指標對市場風險有指示性作用,其中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因素指標、國內經濟因素指標、證券市場因素指標、外圍因素指標和金融機構風險因素指標.[15]通過對語料中24篇文章的詳讀發現,語料中的新聞報道都圍繞以上指標從詞匯、句子和語篇層面,結合語境操縱風險.
3.2.1 態度資源奠定風險
在態度系統下,情感是對某一事件或現象引發的情感反映,評判和鑒賞是制度化的情.[16]在財經新聞語篇中,情感反應的主體不是作者,而是作者所揣測的投資者情緒.評判和鑒賞是作者根據一定的市場價值標準對市場、政策、宏觀經濟等方面的能力性、規范性評判,對市場的價值和構成的鑒賞,是對命題中情感資源的再加工.開篇部分大量使用態度資源能快速引領讀者進入報道主題,體現語篇中的觀點和立場,奠定評價的基調.
在開篇部分,語篇的態度導向既由詞匯的正負傾向所體現,也通過對態度性詞匯的加工組合來體現.圖1展示了在詞匯層面上,開篇部分負面的情感資源的使用遠多于正面的情感資源,同時消極鑒賞多過積極鑒賞.這些負面的態度主要從投資者悲觀情緒(例如: anxiety, fear, worries),國內和國際市場抗跌能力不足(例如: drop,weakened, whipsawed),證券市場的構成不成熟(例如:individual investors, speculation grow),市場投資價值低(例如: vulnerable uncertainty),疫情惡化國內宏觀經濟而引發對市場負面的能力評判(例如:turbulence, damage),這些負面的態度性詞匯顯性地指出中國股市正面臨來自內外部的風險.金融文本學的實證研究也證實,危機下,市場負面情緒的傳播能引起市場中大量的拋售和“踩踏”行為,而以“怒”為代表的負面高喚醒情緒會惡化市場認知進而加重危機的影.[17]開篇中大量的負面態度詞匯的使用奠定投資者的悲觀情緒.

圖1 開篇態度資源正負傾向分布
事實上,盡管中國股市面臨疫情的沖擊,但由于疫情管控和金融政策的支持,整體上體現了較高的韌性水平,[18]從圖1 中也能看出積極的評判詞匯略多過消積評判詞匯.但在句子層面,這些積極詞匯并未體現積極情緒,而是通過評價資源間的組合,采用迂回策略,將積極意義加工成消極意義.例1 中,能力評判詞匯“recovery”是對中國股市韌性正面的肯定,并用“$1trillion”將恢復的金額具體化,但緊接著,負面情感詞匯“skeptics”將恢復能力變成情感上的質疑,同時,數量金額也成為懷疑的依據.在承認事實的情況下,提出有依據的懷疑能讓其顯得更具有合理性,更能引發讀者質疑中國股市上漲的合理性與真實性.
(1)China stock recovery nearing $1Trillion is now drawing skeptics(Bloomberg 18/Feb/2020)
以上對態度資源的分析能看到,在開篇部分,作者使用了大量帶有顯性負面意義的詞匯展示了一個充斥著悲觀情緒且面臨內外部的風險的中國股市;而對于中國股市的韌性,作者用顯性積極詞匯在承認其上漲能力的同時,采用迂回策略,借助態度詞匯間的組合以及級差和介入手段將信心變為質疑和泡沫,歪曲中國股市的現狀,為“風險”奠定評價基調.
3.2.2 級差資源論證風險
在級差系統中,語勢能增強或減弱話語的力度,與態度資源互動形成評價韻, 強化與讀者間的價值聯盟,以達成態度和觀點上的一致.在財經新聞語篇中,常有大量的數據信息,級差資源中的模糊語能夸大風險指標的程度,通過重復或聚焦能凸顯股市表現的某一板塊或某一方面,形成以點帶面的態度折射;而對比區域間指數、歷時的表現,能間接性地得出看似客觀的結論.在本語料中,數據信息最密集的是信息陳述部分,該部分主要通過單聲陳述,以級差資源對數據信息加工向讀者呈現主觀化的客觀事實(subjectify the objectivity).這種策略在保證新聞信息真實性的前提下,為下文提供重要且具體的“風險指標”,為進一步的分析評論做鋪墊.在詞匯層面,如圖2 所示,語勢-量的使用率為67%,描寫主要圍繞對數據的模糊或對比處理,例如the index has gained nearly 3%, a rise of just 0.7 percent 等.語勢-度資源主要圍繞數據產生的過程及品質的修飾,例如:most speculative part, a fresh wave of decline等.

圖2 信息陳述級差資源分布
在句子層面,數據和語言的標記性也成為級差修飾的一部分.例2 中并沒有明顯的級差資源或態度資源出現,但在描寫中國股市走勢變化的過程中,作者將境外投資者行為及其資金流向作為描述主體,置于主語和主位,實際上是隱性地強化聚焦了北向資金對中國股市的導向性作用,能誘導讀者進入預設的立場和觀點.事實上,境外資本由于資金量及其信息掌握的程度等因素對市場預期有較強的引導作用,[19]作者正是精準地掌握這一因素,凸顯了北向資金的重要性,成功實施隱性地評價.
(2)Foreign investors sold-$191mm worth of Mainland stocks as Northbound Connect trading accounted for 4.8% of mainland turnover.(Forbes 25/03/2020)
信息陳述部分是開篇和分析討論部分的連接點.在這個承上啟下的部分,作者通過對篩選后的數據以重復、模糊、比較等方式進行再加工,將主觀化的客觀數據回應開篇的評價基調,為引導讀者進入后文中作者對“中國股市存在風險”的這一觀點提供數據支撐.
3.2.3 介入資源內化風險
介入是隱性的評價手段,[20]他們依賴于語境激活不同聲音與讀者間的對話在意義平臺上博弈或協商達成共識.在財經新聞語篇中,由于股票市場的動態性,參照對象的可變性、分析數據和方法的多樣性,決定了即使針對同一市場主體,同樣的分析機構或個人都可能得出差異化的結論.因此,在分析評論部分,介入的頻繁使用,體現了語篇力圖通過多聲組合、聚同化異等介入手段,語篇組織出一條相互合理的論證線,并生成出一套框架完備的論證結構,誘導讀者接受作者的價值定位,將“風險”內化為讀者的主觀認知.作為語篇的結尾語步,這個部分是對信息陳述的分析性拓展,也是對開篇觀點的論證性呼應.
如圖3 所示,財經新聞語篇中多聲對話的擴展(合計166 次)和單聲(合計71 次)是分析評論中最主要的聲音介入方式.其中,對話擴展中的歸屬是使用最多的介入方式.歸屬主要是通過引用外部的聲音,作者以他人的觀點代表自己的聲音和立場.豐富多樣的外部聲音不僅巧妙地隱藏了作者的聲音和立場,還表明語篇信息含量豐富,社會關注度高,且從不同角度強化了作者觀點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在分析評論部分中,多聲-擴展中的外部聲音可分為權威的聲音和非權威的聲音這兩類,其中權威的聲音占多數(76%)主要包括:學者、業內分析師、投資基金經理人及官方發布的消息;非權威的聲音(24%)主要包括模糊的“內部人士”“一些投資者”等.例3 中,經濟分析師認為,中國寬松的融資政策不會緩解企業的壓力,只會給少部分人提供操縱市場的良機;①例4 中經濟學家根據采購經理指數(PMI)指出中國工業生產指數接近于金融危機時期.這些觀點都通過列舉事實和現象,從專業的角度刻畫中國市場即將面臨風險.在新冠這類“黑天鵝”事件下,全球市場都充滿了不確定因素,任何關于“風險”的論斷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可能性.但例3和例4 運用了“嫁接風險”策略——將過去中國股市危機期間效果不佳的政策和風險指標表現等靜態化的“事實”置放于當前動態不確定環境下,將風險進行二次放大,夸大了中國市場的風險.盡管,這種“嫁接風險”后的論斷是具有爭議性的,但權威的聲音能弱化讀者的質疑和命題的爭議性,增加文中關于風險論斷的可信度.另外,權威的聲音不容易被反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關閉了對話的空間[21],抑制或排斥了其他潛在的聲音,促使讀者認同權威的觀點,接受文中關于“風險”的論證分析.

圖3 分析評論部分評價資源分布
(3)But TS Lombard’s Mr Bo Believes private share sales do“more to enrich a small group of investors than improve corporate performance.”(Financial Times 11/Mar/2020)
(4)“China’s February manufacturing PMI at 35.7 is comparable to the sort of outcomes seen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Richard Yetsenga, chief economist at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Banking Group, wrote in a note.(CNBC 01/Mar/2020)
對話擴展的另一個范疇是引發,引發表示當前觀點只是眾多觀點的一種,作者不用為其真實性負責的同時開放了對話空間,引導讀者思考命題的真實性與可能性.例5 用低值情態“could”指出中國市場當前面臨多重的內外部風險,盡管以上的例子都缺乏事實依據,但能引導了讀者主動思考以上風險命題的可能性,為“風險”內化為主觀認知做好鋪墊.
(5).The rate of new infections could escalate as people return back to normal activities, and the economy could take another blow if the virus tips the U.S.and Europe into recession.(Barron 10/Mar/2020)
單聲拒絕多聲的協商,作者是唯一的聲音來源,力圖向讀者表明所陳述的命題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在文中構建了一個封閉的對話空間.但與開篇和信息陳述部分單聲資源使用不同的是,在分析評論部分,單聲資源成為背景化的聲音,用于陳述歷史或過往事實,予以佐證文中的主要觀點.例6 中回顧2015 年救市“主力軍”是為了突顯作者認為中國救市政策通常不規范且效果不佳,其目的是折射當前危機下,中國的救市政策同樣無助于緩解市場壓力.單聲資源在分析評論部分使用的另一種類型是與否定一起形成反預期的效果.反預期作為一種重要的隱性介入手段,讓讀者在語境設定的期待中形成反差.
(6)When a stock market bubble popped in 2015 it was the 20 biggest onshore securities companies-many of them state-ownedthat were tapped to buy stocks in an attempt to halt price falls.(Financial Times 04/Feb/2020)
從以上對聲音介入的分析能看到,西方財經媒體在分析評論中國股市的風險時,頻繁使用不同的介入手段.用情態、修辭疑問等手段“引發”讀者主動思考“風險”;用單聲陳述將中國過往的風險背景化以投射當前風險;制造反預期效果為“風險”開放對話空間;又使用權威的外部聲音從專業的角度,去嫁接放大“風險”,在逐步收縮并關閉對話空間的同時,使讀者和作者在協商的過程中達成聯盟一致,接受作者關于中國股市充滿風險的論證,將“可能存在風險的推斷”變為“確鑿存在風險的事實”.
以評價理論為框架分析了西方權威財經媒體在新冠疫情期間對中國股市的報道.研究發現:(1)評價資源在語篇中各個部分分布不平衡.開篇部分以顯性的態度資源為主;信息陳述部分主要通過級差資源對數據再加工增強或減弱話語的力度,是觀點提出和觀點論證的銜接部分;分析評論部分以不同的介入策略對風險進行論證,在與讀者協商的過程中達成“中國股市充滿風險”這一認知上的一致性;(2)這種不平衡的分布特征使語篇中的評價資源以韻律性的模式相互作用呈現中國股市的風險.顯性的態度資源將作者的觀點和立場前景化,并決定了語篇的走向和評價氛圍;級差和介入是較為隱性的評價資源,針對“風險”這一評價目標,語篇通過不斷增強話語的力度并逐步收縮對話的空間推進評價人際意義的實現.這種韻律性的方式實現了文章前后呼應,相互暈染共同推動語篇中“風險”這一主題的發展;(3)西方財經新聞體中的評價資源體現了語篇以顯性和隱性相結合的方式,通過顯現評價、主觀化客觀事實、嫁接風險、反預期等話語策略操縱風險;在組篇上借用科學知識的生產方式:提出觀點——列舉證據——論證觀點,以從點到線再到空間逐步論證風險、讓讀者接受風險和內化風險的運行機制.
注釋:
TS Lombard的觀點主要是基于前文中對2015年股災期間救市政策的分析.在2015年中國股災期間,“國家隊”的出手并沒能阻止股市大面積的股票跌停和停牌的出現,反而由于一些操作方式的不透明造成了機構內部出現了內幕交易,產生道德風險,而市場主體對“國家隊概念股”的認知,引起市場投資者追尋套利空間,影響救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