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軍
摘要:中華文化精神具有尚群、尚和、自強不息、開放兼容等特征,在古詩文教學中融入中華文化精神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當前的古詩文教學還存在較多問題,不利于其與中華文化精神的融合。要想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及時轉變古詩文教學思路、充分挖掘古詩文中蘊含的中華文化精神、積極更新古詩文教學方法和手段、合理調整古詩文教學評價模式,以期在更深層次上實現中華文化精神與古詩文教學的融合。
關鍵詞:中華文化精神;古詩文教學;語文教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國夢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8-0109-04
基金項目:內蒙古赤峰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研究中心重點項目“古詩文教學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路徑研究”(編號:2021-CMA-00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1]從根源上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根植于中華文化精神的,是中華文化精神在當代活的運用,與當前發展形勢十分契合,而古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精神。因此,高校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弘揚中華文化精神,引領學生成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斷奮斗的新時代優秀人才。
當前,大多數高校使用的語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包含一些有益于培養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古詩文。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對于通過古詩文教學培養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弘揚中華文化精神不夠重視,理解不夠透徹,認識不夠清晰,所開展的教學主要停留在對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能力培養上,雖然偶爾也會涉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教學內容,但是大多屬于片段式、淺嘗輒止式和裝點式的,并不利于傳承中華文化精神。以中文系為例,在中文系教學體系中,以古詩文為主體的“中國古代文學”和“古代漢語”兩門課程的教學重點主要集中在增加學生語文專業知識,培養學生語文專業能力和語文專業素養等方面,很少涉及對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這不利于中華文化精神與古詩文教學的融合。而非中文系學生主要通過大學語文這門課程接觸古詩文,大學語文作為各高校的公共課程,教學內容通常偏向于語文知識傳授,很少涉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方面的內容,即使偶有相關內容,教師通常也會一筆帶過,很少詳細講解,這既不利于學生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不利于實現中華文化精神與古詩文教學的融合。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景下,中華文化精神與古詩文教學融合起來探討,既有助于推行國家統編教材、推廣通用語言文字,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1.及時轉變古詩文教學思路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闡明了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的關系。古詩文教學是實現上述兩大目標的重要途徑,其不僅可以有效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普及,還能讓學生在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樹立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常規教育主要由小學、中學、大學三個不同階段組成,為保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的延續性和完整性,高校教師要將三個不同的教學階段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在系統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分階段、分層次、分方面開展古詩文教學,并通過認真研讀教材中的古詩文,深入挖掘其內在的中華文化精神,將之與當下黨中央所倡導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合在一起,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
2.充分挖掘古詩文中蘊含的中華文化精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詩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體現形式,承載著中華文化精神,教師通過古詩文教學幫助學生樹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有助于達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目標。那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哪些方面入手挖掘古詩文所蘊含的文化認同元素,如何以古詩文為媒介培養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呢?袁行霈教授的《中華文化精神》一文概括出了中華文化精神的基本特點,即尚群、尚和、注重整體思維、自強不息、開放兼容等,為學生正確認知和理解中華文化提供了一把鑰匙。教師可以此作為線索,對中華文化精神進行深入了解,從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并將其合理運用于古詩文教學中,使之服務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總目標,從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目標的達成奠定堅實基礎。
(1)古詩文中蘊含的尚群精神。尚群精神是一種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很多古詩文中都含有尚群精神,適合用于中華文化精神培養教學。例如,《岳陽樓記》一文融情感于景物之中,綜合運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懷、言志等手法,展示出了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即以天下興亡為己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2]。《過秦論》一文也是在借古諷今,其通過分析秦朝興起滅亡的原因,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并勸諫朝廷要以愛護百姓為意,以仁為政[3]。《阿房宮賦》一文同樣借秦朝倏興倏滅之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以上詩文皆立足于天下興亡,提出愛民乃國家長存之道的論點,皆是尚群精神的體現。另外,《馬嵬》《示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詩詞也充分彰顯了尚群精神。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在講解此類詩文時,要引導學生以尚群精神為核心,積極查詢相關資料,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究和辯論,以此促使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尚群精神,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觀念。
(2)古詩文中蘊含的尚和精神。尚和精神具體包括以下兩方面內容。第一,對于個人而言,要養成一種文質彬彬的品格,保持一種謙遜中和的氣質。第二,對于外界而言,一方面要保持與他人的和諧關系,另一方面要維系人和自然之間的平衡關系,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很多古詩文中都含有尚和精神,適合用于中華文化精神培養教學。例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通過負荊請罪的故事,闡述將相和對于趙國存亡的意義。藺相如的言行既能體現出尚和精神,又能體現出尚群精神。杜甫所創作的《詠懷古跡五首·其三》一詩歌詠了王昭君這一歷史人物,闡述漢朝和親政策對于民族融合的積極意義。《村居》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早春圖,體現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感。《春曉》將人于春日沉睡的畫面完美地展現出來,滲透出一種生態美。《池上》《所見》等詩歌亦是如此,分別選取不同的場景,運用不同的意象,從不同角度展現出自然生態之美,體現出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在實際教學這些古詩文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和”為主線,設計教學方案,實施課堂教學,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通過此類詩文的學習,領會“和”的意境,以此促使學生形成一種“和”的品格。
(3)古詩文中蘊含的自強不息精神。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是先哲通過對天道的觀察、體悟而用來確立人道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和行為態度。中國古詩文往往以物喻人,習慣于從對自然事物的描繪中展現自強不息精神。例如,蘇軾所作的《贈劉景文》一詩就將劉氏的品格和節操與橘樹相類比,“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4]。詩人以初冬橙黃橘綠的景色來象征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節操。橘樹不畏嚴冬,猶如人生不畏艱險,皆體現出一種堅貞不屈的品格。《愛蓮說》一文以蓮來比喻人格的清朗純正,贊揚蓮花不受世俗污染的剛直正氣。作者以對待富貴、貧賤、威武的態度為核心,闡釋出自強不息精神的深層含義。《蘇武傳》一文描述了蘇武不畏生死的高尚人格,無論是威逼還是利誘,都無法改變其忠貞和節操,蘇武的精神恰恰是自強不息精神的體現。培養學生自強不息品格,可以讓學生明辨是非,使學生更為堅定地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4)古詩文中蘊含的開放兼容精神。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形成了一種開放兼容精神,這一精神在古詩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古詩文作為媒介,以豐富的史料向學生闡釋開放兼容精神的內涵。例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寫到趙國和秦國之間的斗智斗勇,通過負荊請罪的故事,闡述了將相和對于趙國存亡的意義[5]。在講解趙國的背景時,教師即可引入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歷史事件,這一事件正是中華民族開放兼容精神的體現,也是促進民族融合的典型事例。在講解秦國的背景時,教師又可以秦國的興盛為例來解釋開放兼容精神與國家發展之間的關系。秦國正是因為吸納了其他諸侯國的人才,才使國力不斷強盛,最終統一六國。又如,杜甫所作《憶昔二首·其二》一詩中有“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之句,追憶了開元時期唐朝的強大情形[6]。在講解此詩時,教師可加入對唐朝興盛原因的分析,以此深化學生對開放兼容精神的理解。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依照中華文化精神內容來組織古詩文教學,可使學生深刻領悟中華文化精神的內在美,從而樹立起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感。
3.積極更新古詩文教學方法和手段
想要使中華文化精神與古詩文教學充分融合,并在古詩文教學中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師就必須積極更新古詩文教學方法和手段,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轉變為互動式教學方法,從而將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為主動思考者。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特征,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教學對象的不同,教學深入的程度也會也有所變化,以期通過相應教學方法和手段讓學生逐漸認識和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進而接受并認同,最終轉化為自身的思想意識。另外,教師要將中文專業和非中文專業的學生區分開來教學。例如,在教學中文專業的學生時,在深入程度上要更為嚴格,要在普及式討論的基礎上,著重通過發掘式教學手法,激發其潛能,令其深入分析、理解古詩文所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因素。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形成自身的認知,還可以將其轉化為自身的能力,從而成為傳播此思想的專業人才。
4.合理調整古詩文教學評價模式
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評價體系是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契合不斷發展的時代形勢,教育部于2021年分別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2021年對省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方案》《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方案(2021年修訂版)》等方案,涉及高等教育、義務教育和地方教育三大方面。在此背景下,教師應依據國家教育方針要求,切實改革現有的教學評價模式。現有的評價標準中,分數占有較大的比重,這難以精準反映出實際教學效果,尤其是對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效果。因此,教師要將單純的分數衡量變為過程性評價與階段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將常規的語文教學活動、國家統編教材的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有機融合在一處,從而使教學更好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大團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服務。
通過將中華文化精神與古詩文教學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有效保證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奠定基礎。下面,筆者以赤峰學院為例,進行具體闡述。
(1)深入精準地宣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教師要立足學校這一宣傳教育主陣地,通過培養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影響家庭,由家庭影響社會,從而形成普及宣傳教育局面,并在此基礎上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再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鞏固宣傳教育成果,從而在全市形成學習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良好局面。
(2)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的完整教育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7]不管是處在什么教育階段的學校,如果單純憑借古詩文教學來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標,顯然都力量單薄。因此,各學科之間要形成合力,共同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題展開合作教育,不斷將這一理念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使各學科在深入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實現優勢互補,確保學生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確保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
(3)編著適宜赤峰地區的本土教材。教師應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為指導,集中地區優勢,積極編著具有本地方特色的本土教材,以保證教育效果。具體來說,教師可結合赤峰地區特有的紅山文化特色,以本地人物、風景、事件等為主要內容,編著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秀詩文教材,以此營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環境,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4)打造一支優秀的專業師資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對教師來說,想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8]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對于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來說,建立一支優秀而專業的師資隊伍尤為重要。學校應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指導,加強對教師的相關培訓,使之成為宣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火炬手。
(5)設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專用教育基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端正歷史文化認知,突出中華文化特征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9]。學校可將赤峰市紅山文化作為一個教育特色,結合玉龍的生動形象,扎根于地方沃土,建立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基地。在基地建成后,教師應引導并組織學生參觀基地,以期通過實地參與教育促使學生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總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關系國家興衰的偉大工程,從古詩文教學的角度來探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現途徑不失為一種有益嘗試。正因為此項工程牽涉到社會各方面的因素,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依照國家的偉大部署,結合地方教育的實際情況,充分挖掘地方可供利用的教育資源,將中華文化精神與古詩文教學相融合,促使社會、學校、家庭形成合力,以保障這一工程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9-09-27)[2023-03-15].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 ntent_5442260.htm.
[2]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十八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420-421.
[3]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M].長沙:岳麓書社,2001:274.
[4]北大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第十四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3:9433.
[5]司馬遷.史記(第八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3:2443.
[6]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等.全唐詩(第七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324.
[7]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并講話[EB/OL].(2018-04-24)[2023-02-30].https://www.gov.cn/xinwen/2018-04/24/con tent_5285470.htm.
[8]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同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 2022-04-26(01).
[9]習近平.在新疆考察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2-07-16(01).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Spirit and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Wang Aijun
(School of Literature, Chifeng Univers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Chifeng 024300, China)
Abstract: The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vocating group, advocating harmony, constantly striving for self-improvement, and being open and compatible.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and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its integration with the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cultivat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among the Chinese nation, timely change the teaching ideas of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fully explore the Chinese cultural spirit contained in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actively update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of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and reasonably adjust the evaluation mode of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teach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spirit and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teaching at a deeper level.
Key words: Chinese cultural spirit; teaching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nationalcommunity;Chinese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