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碩
(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杭州 311112)
先秦道家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朵浪花,在歷史的浪潮中不僅沒有被驚濤駭浪拍散,反而歷久彌新,在百家爭鳴的切磋砥礪中越發顯現出其獨特的理論價值和實用意義。先秦道家思想是以老子、莊子等先秦時期的哲學家、教育家為代表的思想精髓的凝練,也是以《老子》《莊子》《呂氏春秋》等著作為載體的理論體系。先秦時期也是教育規范化、普及化發展取得重大突破與進展的時期,道家管理思想在其中的推波助瀾可謂功不可沒[1]。時至今日,先秦道家管理思想對于高校教育管理而言仍有不可忽視的借鑒價值。
何為高校教育管理,為何要進行高校教育管理,先秦道家管理思想從人性與需要的角度對高校管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作出了回應,這也是高校教育管理的出發點。
先秦道家管理思想中對人性的重視對于今日的高校教育管理而言仍有啟示意義。先秦道家管理思想對人性的闡述指向中庸的立場,這也揭示了高校教育管理的必要性[2]。
首先,先秦道家管理思想中對人性的認識和定位為“素樸”。《莊子》中言:“素樸而民性得以”,即在大道至簡中體驗與踐行民性,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順其自然到達應該所能達到的高度。先秦道家管理思想中的素樸代表是中庸的思想,即保持中立的、不帶主觀褒貶預期和好惡感情色彩去看待與理解人性。中庸思想相對于同一時期下對人性有預先設定的儒家、法家等思想,更具獨立超群的視野與格局。
其次,素樸的人性思想指引高校教育管理要回歸本源。一方面,正因為人性本性的“素樸”,即人之初猶如白紙一張,需要管理以達成引導和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因為人性本是素樸,所以教育者在教育管理中要堅守初心、抓準主要矛盾,而不要被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一葉障目。
最后,素樸的人性思想為高校教育管理設定了合理的預期,這也是高校教育管理必要性得以恰如其分地體現的前提和保障。人性并不是趨惡的,因此,教育管理者要為教育管理設定合適的度,不能過于嚴苛,一味以懲戒為教育手段。尤其是作為高校教育管理對象的學生,他們處于人生拔節育穗的關鍵時期,采取強硬的高壓手段只能使他們在表面上屈服,而無法使他們真正理解管理內涵和出發點,更可能扼殺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先秦道家管理思想中也注重對人需要的闡釋,這一思想為高校教育管理的可行性做出了指引。
首先,需要與人性的素樸并不矛盾。先秦道家人性素樸的思想強調寡欲少私,即不被紛繁復雜的物欲所擾亂本心,而這并沒有否認人的合理需要。“安其居,樂其俗”是先秦道家管理思想中對于理想社會的描述。而理想社會狀態的實現,必然是每一個個體的需要都能得到滿足。這一前提是個體需要是合理的,而非被物欲驅使下的過度索取。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者同樣應該重視學生個體的合理需要[3]。同時,也只有有效的高校教育管理,才能在個體需要的刻意壓抑與索求無度之間找準邊界,在個體需要與集體資源之間取得平衡。
其次,需要為高校教育管理提供了動力。先秦道家管理思想中也承認并重視人合理需要的驅動作用。先秦道家管理思想曾認為無欲之人,雖賢而不能用,這在高校教育管理的人才選任中同理。完全泯滅個人需要的人,看似無欲無求,但水至清則無魚,他們也無法為組織注入活力。長此以往,可能導致組織的僵化與管理的低效。高校學生正處于探索與體驗人生、挖掘自我潛能的關鍵時期,教育管理者引導學生客觀認識自我,并根據合理需要設定可觸可及的目標,有助于學生在大學生涯中找到歸屬感和存在感。
最后,需要為高校教育管理提供了實現路徑。正因為高校教育中的主體有不同層次的需求,管理在設置中才有具體的切入點。一方面,對于物質層面的需求,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可量入為出,保障供需平衡,培養學生的秩序感和規則感;另一方面,對于精神層次的需求,高校的教育管理者要發揮引導作用,以思想教育管理為抓手,培養人格完善、價值觀積極的學生。
根據先秦道家管理思想,高校教育管理應以人性和需要為出發點。高校教育管理并不停留于務虛的理論內容,只有以教育實踐為依據,以育人效果為準繩,才能衡量得失。先秦道家管理思想同樣對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處世觀有所啟示。
“圣人以百姓之心為心”是先秦道家管理思想中對圣人本心的論述。所謂“圣人”,并非高高在上的出世之人,在管理思想中,圣人更趨向于對協調統籌位置所代表的大格局與高視野的指代。在當下的教育管理中,“圣人”的位置更接近于引領高校教育管理發展前進的領導者、宏觀層面教育管理方向的制定者,以及管理架構的厘定方。
圣人以百姓之心為心的前提是“圣人無心”。此處之“心”指利己的“私心”。一方面,管理不等同于馭下,以自利的視角推動的管理必然難以服眾。以利己的私心進行管理,短時間內可能能為與規則制定者同類的群體謀取暫時的利益,但長此以往,透支的是組織整體的資源,最終將會導致組織的崩散。管理不是將協同構成有機整體的各個主體互相割裂,形成對立的格局。有的管理者不是為個人謀取名利,但仍缺乏大格局,在管理中有意無意地設置壁壘,進行簡單粗暴的分類管理,這與先秦道家管理思想也是背道而馳的。高校教育管理由各方構成相輔相成的有機體,有機體之間從不同的角度分別發揮作用。高校教育管理方看似是強勢的一方,可以通過一定的強制力推動高校的運行和發展,但實則扮演柔性角色的學生才是發展的主體,學生對高校文化氛圍的營造和高校整體風貌的塑造也是更深入透徹的。顯然,先秦道家管理思想揭示的以無我之心進行管理服務是處理各方關系的優選。教育管理者只有以無我之心進行高校管理服務,各方界線在柔性中模糊交融,才有助于形成高校共同管理的合力。
先秦道家管理思想中通過“圣人之心”提出的實則是處世的心法。高校教育管理情況各異,文化、地域、形勢等因素均可能對高校教育管理的整體氛圍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高校的教育管理者面對的對象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生,他們在教育管理中會經常遇到各種無法提前預判的突發事。因此,教育管理者掌握心法,以一致性的原則處理教育管理中的各種事件,既有利于保持教育管理的連貫性,也有助于為學生樹立榜樣。先秦道家管理思想中的“百姓為先”的圣人之心思想就是這一原則與心法。以百姓為先,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對應的是以學生為先,即將學生置于管理服務考慮的優先級地位,這也是服務精神的起點。究其原因,圣人之心中的百姓在數量上占有優勢,在地位上是構成國家等組織的主體,也是促進國家發展與民族進步的中流砥柱。這與學生在高校中人數較多、是高校發展的希望是一致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者不僅要對自身的水平和素質有客觀的了解,而且要對高校這一組織的校本特殊性有深入的覺察與體會。只有管理者對自身水平有客觀的了解,才能夠知人善任,發揮管理團隊的合力,激發學生的能動性。所謂“勞心者治人”,高校教育管理并非要求管理者事無巨細地躬身親為,而是要把握方向與大局,做好掌舵者和引路人。管理者要對高校所處的特殊環境有理性的認識,就要將其建立在了解自身高校所處水平的基礎上。唯有如此,教育管理者才能在高校管理中有的放矢,不盲從、不攀比,打造能夠體現校本特色的高校育人品牌。
先秦道家管理思想中的知人和自知體現的都是持重、穩重的人格魅力。高校教育管理千頭萬緒,教育管理者只有在管理中處變不驚,才能帶領高校在時代浪潮中不斷發展前行。具體而言,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要具有較高的銜接性和部門間配合度,對相關事務的流程采用索引清晰的參照指南,不以個人身份作出不負責任的解讀,理性看待高校出現的相關熱點事件,不煽動輿論。
在處世觀的基礎上,先秦道家管理思想更是對高校教育管理在具體執行操作上給出了方法論的啟示。
無為而治是先秦道家管理思想中突出的核心思想之一,由于其與治理相關,自然很容易與高校教育管理產生關聯,并進一步對高校教育管理產生啟示。但值得注意的是,先秦道家思想中的無為而治并不能斷章取義地將字面意思理解為治理是無為的,更不是無所謂治理過程而任由其發展。此處的無為而治更側重于尊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因勢而化,而不強硬地以模板化的方法套用至學生個體的培養中。換言之,無為而治體現的是教育管理中的人本思想,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主觀能動性的培養預留了充足的空間。
同時,“有無相生”也是先秦道家管理思想中與“無為而治”并行的理念,在所謂的“無”中,實則也包含著“有”。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有無相生體現為邊界的彈性和靈活性,教育管理最終以育人為落腳點。在高校一切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工作中,教育管理者均可以通過以身作則實現管理育人,而并不一定只完成規章和條約內的管理工作。
欲奪故予是先秦道家管理思想中對權變思想的論述,“欲奪故予”意為想要奪走的東西反而可以先給予。這一看似矛盾的行為實則正是先秦道家哲人的智慧所在。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學生時有不合理的需求,如果一味地抑制學生的需求,這有違人性化的理念,甚至會激起學生更強烈的好奇心和逆反心,最終導致學生不斷采用更隱蔽的方式滿足自身需求,出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窘境。因此,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對于學生的需求,教育管理者宜疏不宜堵。對于學生可能產生不良后果的需求,教育管理者可在小面積的可控范圍內盡量滿足,讓學生在體驗中體會度的把握。同時,教育管理者也可采用替代性滿足的辦法,用類似但消極影響較小的手段代替。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是《道德經》對生命的闡述。生而為人時,軀體是柔軟的、靈魂是自由的,因而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完成許多事情,但當生命消逝,軀體反而變得僵硬,失去了創造與活動的能力。因此,看起來柔軟的事物并非沒有力量,相反,剛硬的物體反而缺乏靈活性。先秦道家思想中認為管理亦如是,高水平的管理實則是人心的凝聚,因為人心所向,自然可以激活內生動力,哪怕沒有采取強制的措施和手段,也能獲得理解和配合,是為“守弱用柔”。
同理,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守弱用柔同樣適用。高校學生尚處于青春期,有較強的創造能力,但也有叛逆的一面。面對學生個性化的想法,教育管理者應先以引導為主,通過耐心的解釋和合理的分析讓學生自行判斷可行性和相應的后果,在柔性的人文關懷中化解矛盾、改變不合理的想法。同時,守弱用柔對高校教育管理的啟示也在于,教育管理者不一定要時時刻刻扮演全能的角色,可以適當求助于學生,將學生的問題交還給學生解決,這也是有效的管理育人思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