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昕
(洛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洛陽 471000)
當前的高職學生多為“00后”,他們是在互聯網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未成年網民已達1.83億,互聯網普及率為94.9%[1]?;ヂ摼W在高職學生中已基本覆蓋,成為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娛樂中越來越離不開的工具。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職學生如果不能正確使用互聯網,就會對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ヂ摼W所具有的傳播廣泛性、信息多元性、文化滲透性等特征,使傳統的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體系愈發不能滿足學生和心理工作者的需求。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團隊編寫的2020版“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大學本科及以上群體的抑郁高風險檢出率為13.6%,大中專群體的抑郁高風險檢出率為16%,高中及以下群體的抑郁高風險檢出率為18.1%[2]。此外,年齡處于18~25歲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指數低于其他各年齡段,心理健康問題最多。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不容樂觀。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人際關系、情緒情感、家庭關系、適應不良、網絡成癮、失眠等方面,少數學生曾經有過自傷、自殘的經歷或念頭。此外,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學生們不禁發出“青春才幾年,疫情占三年”的感慨,疫情的發生也給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近年來,高職學生因心理問題造成的極端事件時有發生[3]。因此,高職院校有效預防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建立高效的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機制尤為重要。
部分高職學生的家長缺乏心理健康知識,對心理問題沒有正確的認知觀念,在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以下問題:一是家長的態度問題。家長經?;乇芎⒆佑行睦韱栴}的事實,認為孩子就是矯情、沒事找事、想太多,或者認為心理危機學生以前一直都是這樣也沒出什么問題,老師擔心過度。二是轉介送醫問題。家長寧愿冒著風險,也不愿意把心理危機學生送去專業醫療機構治療,擔心別人議論孩子有精神病,對孩子未來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三是休學問題。有些高職學生在入校前就有心理或精神的問題,曾經有過被迫休學的經歷。進入高職院校后,他們特別害怕再度被迫休學,導致很多學生和家長不顧心理危機的現實情況,極力反對休學。四是服藥問題。有些患有抑郁癥的學生雖然遵循醫囑服藥,但病情好轉之后,他們就會立即私自停藥,從而導致抑郁癥反復發作。五是裝好問題。學生在就醫時,為了避免被診斷為心理疾病,未能如實反映自身情況,導致醫生不能準確判斷學生心理問題的性質,診斷結果與學生表現、輔導員觀察、其他學生的反饋有出入。
預防高職學生出現心理危機,及時發現至關重要。發現心理危機學生的主要途徑有:一是通過輔導員。輔導員通過與學生談心談話、與家長溝通,獲得有關心理方面的信息反饋,利用院系二級心理輔導站獲取學生心理測評的信息。二是通過學生隊伍。班級心理委員、宿舍長、學生干部在發現同學有異常情況或者在微信朋友圈、貼吧、微博、論壇上發布消極、厭世等方面的信息時,要及時上報輔導員。三是通過心理中心。在每年的新老生心理普查和心理咨詢中,心理中心一旦發現存在心理危機的學生,要及時上報給相關部門。四是通過專業課老師、宿管、保安等學生管理人員。綜合來看,學校的每個成員都有可能成為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現者,但現實情況下,由于心理危機相關知識的缺乏,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快速地識別心理危機,或者即使意識到情況異常,也不知道如何處理。同時,在學生發生心理危機后,輔導員也會出現學生信息追蹤、反饋不及時的情況,以致不能全面掌握學生的信息,不利于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開展。
在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中,輔導員及時掌握學生的有效信息是預防的重點。大部分高職院校都會通過線上心理測評平臺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這給心理工作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暴露出線上心理測評的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心理測評結果是否能夠如實地反映學生當下的心理狀態。心理測評受學生主觀因素的影響較大,這與測評的組織方式、學生是否正確理解題意、對待測評的態度等因素有關。此外,心理測評只能了解學生近期內的心理狀況,在非測評期間,心理測評人員難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
在心理危機事件發生后,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快速了解到事件的情況,甚至當事人的個人信息也會被泄露。網友對事件的評論、看法以及視頻、圖片的不斷傳播,會對當事人及其親人、同學造成二次心理傷害,甚至發生極端事件。對于這樣的情況,危機事件處理方需要及時快速公布官方信息,處理網絡輿情,干預網絡傳播,避免以訛傳訛的現象出現[4]。
目前,雖然有很多心理類的網站,但心理網站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有時會對學生產生反向作用。個性化的服務大多需要收費才能獲取,這給學生帶來了經濟負擔。因此,高職院?;诨ヂ摼W技術,以手機APP和校園網為載體,搭建集心理自助、咨詢預約、信息反饋、心理測評、朋輩培訓、活動預告等眾多功能于一體的知識性、趣味性校園一站式心理服務平臺十分有必要。
學生可通過校園一站式心理服務平臺獲取相應的服務,服務主要包括三個層面:一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平臺提供專業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內容,學生可根據自己所遇到的心理困惑,在平臺搜索相關內容,及時獲得信息和支持幫助。平臺分析用戶數據,及時向用戶推送關注的內容。二是心理測評服務。平臺提供專業免費的心理測評工具,將心理測評工具根據類別進行劃分,用戶可根據自己的需要自行選擇需要的工具。測評后,用戶可獲得結果解釋和指導。三是心理幫扶服務。心理幫扶服務包括咨詢預約、放松訓練、情緒宣泄、輕松助眠、職業指導、活動預告,學生可根據自身需要選擇對應的服務項目,通過服務達到緩解壓力、失眠,釋放情緒,恢復身心健康的目的。
此外,高職院校要建立校園一站式服務平臺的用戶數據庫,接入學生的瀏覽數據、檢索數據、測評結果等信息,不斷完善學生心理檔案。平臺基于互聯網大數據分析和云計算技術[5],使高校心理工作者及時掌握學生的相關心理信息,實現心理預警,預防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
目前,高職院校利用互聯網開展的更多是心理健康方面的宣傳、教育工作,缺少對互聯網危機信息的監控。高職院??梢曰凇八奚帷嗉墶合怠獙W校”心理四級網絡,在遵守保密原則的前提下,分別建立學生網絡工作隊伍、教師網絡工作隊伍和技術保障隊伍。此外,高職院校可以通過QQ空間、微信朋友圈、微博、貼吧等新媒體渠道實時掌握學生的生活學習情況,對心理危機學生進行網絡監控,及時知曉學生發布的消極、負面動態。學生網絡工作隊伍主要由宿舍心理聯絡員、班級心理委員以及各學院學生會心理部的成員等學生骨干構成。學生之間的交流、接觸最多,能夠最早發現同學的異常。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這部分學生的作用,使其成為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的有力抓手。教師網絡工作隊伍主要由心理中心教師和各院系心理輔導員構成。一方面,教師網絡工作隊伍需要定期對學生網絡工作隊伍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與危機狀況識別的培訓,指導其開展工作和解決遇到的問題;另一方面,教師網絡工作隊伍要根據校園一站式心理服務平臺用戶的數據信息,結合學生網絡工作隊伍、輔導員提供的有關個人、家庭、遭遇事件等方面的信息,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劃分風險等級,給予學生不同程度的關注。技術保障隊伍主要由網絡信息中心的網絡維護人員構成。高職院校要打造一支高水平、專業化、技能強的技術保障隊伍,使互聯網、大數據在心理工作中得到有效應用[6]。三支隊伍協同工作,上下信息暢通,大大提高了心理工作的效率。
2021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學校針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失衡問題,主動采取措施進行干預,并要求增強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合力[7]。高職學生一旦發生心理危機事件,對其家庭、學校,乃至社會層面都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在預防和干預心理危機事件時,高職院校要建立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協同干預機制,使多方力量參與到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之中[8]。
校方和家庭應形成協同工作聯盟。校方為家長開設線上心理講座,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為家長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活動。輔導員可以召開線上家長會,加強家校溝通,及時與家長溝通學生的心理情況。發現心理危機學生后,校方協同家長盡快將心理危機學生送醫治療,輔導員持續跟蹤學生的后續情況。作為家長,應主動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積極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如實告知輔導員學生心理、身體等方面的情況,起到家庭預防的作用。
校方應不斷完善社會化轉介機制,與當地的專業醫療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開設綠色通道,實現快速轉介就醫,確保心理危機學生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保障學生的生命安全。高職院??梢匝埦駥?漆t生定期到校醫院坐診,與學校心理咨詢師加強溝通交流,建立工作聯盟,筑牢安全防線。
高職院??梢岳没ヂ摼W信息傳播快速、形式新穎、受學生歡迎的特點,以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共性與個性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第一,高職院校可以基于在線心理測評結果和線下心理咨詢,了解學生在生活、學習當中所遇到的心理方面的困惑和問題。第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針對學生普遍性的心理困擾,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幫助學生掌握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課堂以外,高職院校可以根據當前階段學生遇到困惑較多的方面,通過網絡在線教育平臺開設學生感興趣的專題系列微課,如心理素質與生涯發展、溝通心理學、人際交往心理學等,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為學生提供幫助和指導。第三,高職院??梢越Y合關鍵的時間節點,利用微信、抖音、微博等互聯網社交平臺,開展云講座、心理健康小游戲、線上心理健康知識競賽、短視頻大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針對學生出現得比較多的個性化心理問題,輔導員可通過心靈樹洞、在線心理答疑等方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適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第四,高職院??衫眉磿r通信工具開設線上心理咨詢和24小時心理熱線,將心理咨詢覆蓋到全體學生。輔導員要快速處理學生的突發狀況,及時幫助有心理需求的學生。
總之,互聯網技術在為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因此,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立足現實,充分將互聯網技術、信息化手段、協同干預機制融入當前的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中,預防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