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飛,楊雷,江新杰,尹海暢,徐興軍,邵淑麗,沙偉,張德慶
(齊齊哈爾大學:1.重點建設與發展規劃處;2.生命科學與農林學院;3.研究生部,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6)
對于研究生來講,為完成畢業論文而進行的科研工作是一個充滿希望和拼搏的階段,也常常伴隨著對未完成研究、論文的擔憂而產生的長期壓力。成為一名研究人員意味著要經歷一段艱難的學術道路。這期間,研究生導師的學術指導尤為重要。許多研究生抱怨他們在攻讀學位期間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對他們產生較多負面影響的學術指導相關問題。這些問題往往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帶來不利影響。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科研工作的組織方式,尤其是導師的學術指導過程與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顯著相關[1]。2016年全國衛生健康大會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要加大學校健康工作力度。研究生教育是國民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是健康促進行動中的重要組織,促進大學健康建設必不可少[2]。面對指導研究生過程中出現的種種挑戰,導師面臨的直接問題包括:如何為研究生創造最佳科研條件以保持其心理健康并支持他們的學習?如何建立一種以專業精神為特征的值得信賴的關系,讓研究生可以依賴他們的導師?如何才能使工作條件和指導過程對科研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有意義、易于理解和易于管理?本文闡明和介紹了如何從心理健康促進的角度在健康本源論視域下開展導師學術指導的“學院模式”理論及實踐。
理論驅動的研究生導師學術指導模式的準則很少。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學術指導過程更像是一種關起門來進行的活動。根據角度不同,對學術指導會有來自導師和研究生兩方面的看法。越來越多的導師們認為自己的角色正在從教練或顧問向父母轉變。由于缺乏一個共同的理論參考框架,導師們似乎很難完全理解這些角色之間的差異。從研究生的角度來看,理想的導師包括定期開組會、及時提供反饋、擁有淵博科學知識、對學生的專業經驗持開放態度,并能根據學生的特殊情況靈活調整學術指導過程等。
健康本源學(Salutogenesis)是以色列心理學家Antonovsky創造的一個詞語,由詞根健康和源頭合成[3]。健康本源模式認為:健康不是二分變量,健康和疾病是一個連續譜,疾病在一端,健康在另一端,人的狀態在其間移動。健康本源學強調潛在和現有的資源使用,通過轉變范式把主動適應作為治療的理念,強調健康的資源和健康促進的過程,而不僅僅注重減少風險因素。健康本源學不局限于某一學科某一專業角度,而是多學科方法的整合。它不光適用于個人、小組和群體,還可以在職場管理等整個社會的層面上運用[2]。該理論關鍵概念是心理一致感(Sense of coherence,SOC)。SOC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可理解性。一個人在生活、工作過程中來自內部和外部環境的壓力是有結構的、可預測的和可解釋的;二是可管理性。有可獲取的資源去應對壓力;三是有意義性。應對壓力具有挑戰性但值得投入[4]。促成心理健康發展的核心要素包括解決問題的導向、可促進心理健康的方式和使用現有資源的能力。擁有強大的SOC可以促進良好心理健康,更好地處理工作生活中創傷性事件所帶來的壓力[5],如緩解研究生在完成學業過程中面臨的壓力。因此,學術指導過程中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創造良好條件使研究生和導師能夠抵抗他們不斷面臨的科研壓力。
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面對逆境,從失敗中汲取成功經驗。因此,了解如何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保持心理健康是至關重要的。在“學院模式”中[6],研究生和導師被看作是具有特定知識的同事或合作者。研究生和導師組成一個合作團隊,他們擁有不同層次的知識和經驗,這些知識和經驗對于科研活動具有相同的貢獻。其他關于研究生和導師關系的研究理論認為,學術團隊中各參與方權力關系是不平衡的。本模型的基礎是所有各方都把對方看作是合作學習的平等伙伴,他們的共同目標是通過學術指導過程完成學術論文。作為專業人員,導師具有通過促進與研究生合作的方式來使他們的權力具有合法性的責任。這種關系必須以各方之間的相互信任和尊重為特征,缺少信任會破壞整個過程。良好關系的基礎是對他人積極的態度和富有建設性的積極溝通。為了建立一個良好的學術指導過程,研究生和導師必須都被看作是有能力和資源的個體,可以從彼此學習中獲得新知識新經驗。這樣,學術指導過程就演變成建立研究生和導師之間的平等關系的過程,其特點是信任和信心。
研究生對導師較深的依賴和雙方權力的不平衡現象較為常見。一個不太常見的情況是在科研活動中導師對有能力的研究生的依賴——通過這些研究生持續的成果產出,導師進一步強化了自身資格。這表明研究生和導師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學術指導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而不只是單向的教學。研究生需要向導師學習,反之亦然。當論文完成后,研究生比導師對該細分研究領域有著更為深入的了解。當研究生在一個特定的研究領域有能力“重新驅動”導師時,導師必須能夠處理好自身角色的轉變。另一個問題是當研究生想離開導師而“嘗試單干”時,典型的情況是,師生合作通常結束于論文答辯之時。師生之間的密切合作在這之后也可能會繼續下去,研究生往往會被認為是在“依附”于導師。研究生留在和導師同一個研究環境往往不被認為是一個好現象,這不利于學生成為獨立研究者。
因此,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在學術指導過程中促進各方的心理健康是有必要的。最好的解決途徑是建立以相互理解為基礎的開放性學術氛圍。對促進健康因素的研究表明,情境感覺對在緊張情況下保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當學術指導過程有一個清晰的架構,使人能夠更好地理解這個過程(可理解性)時,相關人員就能感覺到SOC。研究生和導師對該過程理解得越深入,就越好實施管理(可管理性)。一般來說,整個研究過程,特別是學術指導過程的驅動力是獲得科研工作的持續支持和值得投入精力的承諾(有意義性)。當我們能夠實現所有這些維度時,我們就可以建立一個基于信任和信心的SOC[7]。
在學術指導中實踐健康本源學理論的途徑之一是明確學術指導過程和結果。通過制定工作計劃建立一種清晰的學術指導過程,這可以給研究生和導師提供一個有效工具來跟蹤科研工作的進展情況。研究生和導師都應對已經完成的工作和近期要完成的工作有總體了解。進行探索性的科學研究和撰寫論文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特別是當科研工作遇到困難時,工作計劃可以顯示已經完成的工作和取得的進展。為了進一步加強研究生指導工作,導師可要求學生寫科研日志,定期對科研工作進行總結,這對研究生和導師都有重要意義。我們還需要制定學術指導的一般準則。Linden[8]認為,道德意味著有目的、有反思的基本原則和價值觀,而這一點在學術指導方面至今還沒有得到廣泛重視。
根據促進心理健康的指導原則和健康本源學關鍵因素,我們提出了以下原則來進行學術指導:(1)倫理學規范,采用以資源為導向的方法,讓研究生和導師接受、尊重和確定適用于學術指導過程的能力和權限;(2)賦權,為研究生和導師創造可持續的工作條件,平衡師生權力關系,明確角色和責任;(3)可理解性,為學術指導過程創建一個清晰的架構,使其更容易理解;(4)可管理性,清晰的架構和流程更容易管理,靈活性可增進可管理性;(5)有意義性,學術指導會議必須準備充分,相關議程必須經研究生和導師一致同意;(6)反饋,以導師建設性的批評開始,以研究生積極的反饋結束;(7)學習,知識是通過相互學習的過程創造的,其中知識和個人經驗具有同等價值;(8)理論框架,學術指導工作必須以理論為導向,以證據為基礎。
為了大學和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的利益,為了作為專業人員的導師和作為即將從事研究工作的研究生的利益,我們應該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待學術指導工作,即把它看作是學術生涯中持續工作的一部分。學術指導似乎與所有科研活動參與者的高度壓力有關。如何管理長期壓力對保持心理健康至關重要。它應該是以現有的一般學術指導準則為基礎的理論驅動。這里提出的另一個主要觀點是,學術指導應該被看作是相互學習過程。相互依賴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為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在導師的科研成果中占了大部分比例。
健康本源學視域下的學術指導是一種研究生和導師之間相互學習的過程。二者的知識儲備和經驗是有差異的,但它們對科研活動的成功具有相同的貢獻。學術指導是一個過程,它使研究生能夠加強對相互學習過程的控制。這個過程的特點是具有明確的架構和可被授權的學術環境。在這個學術環境中,研究生能夠確定其可利用的內部和外部資源,進而在促進自身心理健康前提下使用這些資源。該理論也可以置于科研人員整個學術生涯這樣更大的背景之下進行應用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