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蘭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四川涼山 615000)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具有搶救文化遺產,保存各類文物,保存民族記憶及弘揚中華文化的功能[1],應肩負起自身研究、探索、分類、展示、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作用[2]。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以下簡稱“奴博館”)在發展中已清楚意識到“以物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開展了一系列以地方文化為基礎的社會教育活動。下文,主要結合奴博館的社會教育活動實例,探討具體實踐策略。
博物館乃至中小博物館的文化傳承,主要在物質層面及精神層面進行“轉移”[3]。于博物館而言,文化傳承并不只是純粹的傳承物質文化遺產,還包括道德、精神、思想等方面的傳承。通過社會教育活動,博物館能描述和展示具有一定歷史背景和歷史文化特征的文物,從而實現文化交流目標。同時,博物館工作人員還可以依托本館或者本地域特色文化策劃以及參與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這樣能使他們對地方歷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這種方式也可以促進廣大受眾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認同,建立民族自信心,并為人類社會精神和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與學校開展的教育活動相比較,盡管博物館尤其是中小博物館開展的社會教育活動是非正式的,但其對推動社會教育的發展有極大作用。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具有較強引導功能[4],可以作為第三種社會資源教育大眾。同時,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也是一種獨特的社會性教育方式。在我國歷史和文化發展進程中,博物館開展社會教育活動既能增強人民文化素質,又能豐富人民精神生活[5]。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科技飛速發展,人民群眾呈現出了“外向性”“物質化”特點[4]。此種形勢下,博物館尤其是中小博物館可通過多種社會教育活動,令民眾得到心靈上的熏陶,從而促進人類社會文明進步及發展。
中小博物館基本都是市縣級博物館,編制有限,一般沒有設立專門的社會教育活動部門,也缺乏專業的社會教育活動策劃人,多由其他工作人員兼職,導致崗位的專業性難以得到保障,活動也缺乏計劃性和統籌性。而且中小博物館很難招募到志愿者來協助開展社會教育工作。
近年來,各中小博物館紛紛開始探索與基層學校的館校合作機制。多數中小博物館的社會教育活動在規劃和執行方面依然受到學校課程安排的極大制約。隨著學校教育壓力越來越大,學校并沒有精力和博物館合作共同開發社會教育課程。因此,館校合作多數流于形式。例如,奴博館從2019年開始探索館校聯盟合作,先后與涼山州多所基層中小學簽訂《館校聯盟協議》,但是由于各種復雜原因,社會教育活動依然是由奴博館單方面策劃和實施。
大多數中小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并沒有對各類受眾群體的需求予以充分、細致的調查研究,策劃活動也沒有針對性,仍然以傳統的基本陳列講解、文物圖片流動展覽等為主。
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主題要立足于現實,圍繞館藏文物,深入挖掘文物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創新內容和形式。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受眾群體是多樣化的,如何滿足受眾群體多元化需求,讓不同受眾群體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發展成果,強化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均等化,提高博物館社會教育的覆蓋率,是值得我們文博人深思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在對受眾不同年齡階段、教育背景、興趣愛好、特點等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之上,設置不同的活動內容,以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受眾的興趣和理解能力。筆者以奴博館展的社會教育活動為例具體分析。
1.“你眼中的奴博館”社會教育活動
此次活動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和教育背景的參加者設置了不同的活動內容和形式。首先,帶領參加者近距離觀摩文物,深入了解涼山彝族文化;其次,根據不同年齡,將參加者分為涂鴉組、創意手工組、寫生組,分別進行現場創作,參加者以他們自己獨特的視角創新設計了彝族漆器和月琴,繪出他們心中的奴博館;最后,進行現場“說畫”,讓參加者說出自己的創作靈感和意圖,以此來鍛煉參加者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2.“燦爛的彝族文化”社會教育活動
為了對“你眼中的奴博館”社會教育活動的成果進行展示,奴博館借機策劃了“燦爛的彝族文化”繪畫大賽。
首先,通過網絡平臺面向全州征集關于涼山彝族風俗、文化等為主題的繪畫作品;其次,將征集到的作品連同“你眼中的奴博館”社會教育活動中的作品一起,進行初評,篩選出幾十幅作品在奴博館微信公眾號進行展示并組織網絡投票;最后,按照年齡段分組,綜合評選出一二三等獎若干名,并在當年國際博物館日,為評選出來的作品現場頒獎,在奴博館的臨時展廳展出獲獎作品。
3.涼山本土紅色文化類的教育活動
奴博館為配合宣傳紅軍長征過涼山的歷史,策劃本土紅色文化社會教育活動,但是該如何滿足不同層次的群眾需求?如果針對單一的群體來策劃此次活動,那社會教育服務覆蓋率、涼山紅色歷史的宣傳力度將大打折扣。怎么能讓紅軍長征過涼山的歷史得到最大限度的宣傳?怎么讓不同受眾群體都能了解這段歷史?最后,經過調研與分析,奴博館確定以紅軍長征過涼山這段歷史為素材,策劃設計了流動展覽《重溫紅色記憶 追尋涼山紅色足跡》,并以此流動展覽為載體,根據不同受眾群體的接受和理解能力進行再設計。
針對小學生,以該流動展覽為依托,通過對奴博館特定紅色文物及背后故事進行梳理提煉,設計一堂課,即“行走的奴博館——涼山彝族的革命足跡”。
針對幼兒園小朋友,以該流動展覽為依托,根據幼兒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結合幼兒園教學軟環境,策劃設計“閃閃的紅星主題晨會”,建立幼兒對“紅軍”“長征”“毛主席”的初步概念。
目前,中小博物館的社會教育活動比較普遍地呈現出一種“同質化”現象。因此,中小博物館在規劃社會教育活動主題時,可以將重點放在特定本土文化領域,提煉社會教育活動主題,策劃具有學術性、通俗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社會教育活動內容,保證所設計的社會教育活動既別具一格,又充滿趣味,并且根據受眾的不同,靈活變換形式。這樣才能滿足不同層次受眾群體的文化需求,提升當地社會教育活動的主題啟示性,為當地社會教育活動注入勃勃生機。
中小博物館大多沒有社會教育部門[6],因此,社會教育活動受到較大制約。中小博物館若想達到提升社會教育功能及效果的作用,就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社會教育專業人才隊伍。
1.成立社會教育科室
中小博物館要考慮成立社會教育科室,由專門的人員負責社會教育工作。
2.優化志愿者服務體系
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屬于社會服務。志愿者參與社會教育活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博物館缺乏全職工作人員的問題,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即通過志愿者這一載體,使博物館更深入地走進群眾的生活,讓群眾參與和了解博物館的工作,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功能。例如,奴博館為了招募更多的志愿服務者,專門制定了《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志愿者管理細則》,當年確實招募到一些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來協助“燦爛的彝族文化”社會教育活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活動現場管控的壓力。“行走的博物館——彝人走過的足跡”社會教育活動中的彝人卡通形象就是由當時的大學生志愿者自主設計創作的,為這次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優化志愿者工作,不僅能為中小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提供新的創意源泉,而且能緩解社會教育工作人員不足的壓力。但是對于中小博物館來說,志愿者招募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本地區政府、主管部門的政策引導,博物館自身管理體制優化等多方面協調。
3.加強社會教育工作人員培訓
博物館可以打破空間距離進行線上培訓,內部培訓可以邀請不同行業專家定期進行有針對性的講座,尤其要注重社會教育工作人員知識體系的全面構建。社會教育工作人員自身也要加強對博物館學、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內容的學習。
4.各部門聯動合作,打破信息壁壘
社會教育工作人員既要熟悉本館展覽策劃工作及館藏文物,又要了解本館運行管理機制,還要了解本館學術成果,這樣才能激發策劃靈感和創意,同時保持社會教育活動的學術理性。
館校合作既定模式都是博物館和中小學校合作,由于中小學校升學壓力大等因素,合作基本流于形式,活動效果也欠佳。中小博物館經費、人員力量不足,很難舉辦大型的有影響力的活動。在“博物館+培訓學校”模式下,博物館有豐富的文化載體資源,培訓學校有大量青少年資源,且在調動青少年積極性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有效整合博物館和培訓學校的優勢,對于中小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的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
例如,奴博館舉辦的“小小講解員大賽”社會教育活動,就是采取“奴博館+金喇叭語言藝術學校”的形式。金喇叭語言藝術學校匯集了西昌不同小學、不同年齡段的將近500名學員,不僅為此次活動提供了穩定的參與量,也大大提高了此次活動參與人員的整體水平。此次活動從策劃方案、宣傳、活動流程到現場管控等方面,都比之前有了很大進步,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后期,奴博館還將進一步探索“博物館+培訓學校”模式,和更多各類培訓學校進行深度合作,爭取開發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的活動,并將一些活動帶到邊遠山區,讓更多深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奴博館提供的社會教育服務,提升奴博館社會教育活動的覆蓋率。
各中小博物館資源有限,應不斷整合資源,采取“請進來、走出去”多元化的模式,堅持“統籌規劃、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突出特色”的工作方針,加強與全國各博物館合作,引進各博物館臨時展覽,并將本館展覽送到全國各地博物館,同時與對方館合作策劃配套社會教育活動,借助外力,利用對方的平臺和資源優勢,實現互通有無,互惠共贏,優勢互補。
例如,奴博館在與廣東袁崇煥紀念館合作時,采用“請進來、走出去”模式,將本館臨時展覽《彝器古韻——涼山彝族漆器展》送到袁崇煥紀念館,并與該館合作,配套策劃“彝族風情一家親”涼山彝族非遺文化傳承教育活動。
綜上所述,博物館社會教育是跨專業、跨時空及跨觀念的綜合活動。通過參觀博物館,人們可以深入了解與之相關的歷史內容,拓展知識面。因此,博物館在弘揚當地文化以及滿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小博物館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社會教育功能的發揮受到限制。為此,各中小博物館需對博物館公共教育資源進行全面梳理和整合,不斷地創新觀念和方式,以尊重和滿足受眾需求,堅持社會教育活動主題要有思想性和創造性,盡量使社會教育活動的形式多樣化,增加活動內容靈活性,并強調社會教育活動的互動性、趣味性等,使更多熱愛博物館的人能享受到更好的社會教育,從而提高其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