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希,張 鎧
(成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黨的二十大以來,中國教育全面深化綜合改革的戰略部署,其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已成為高職學校建設的重要環節。《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及《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 年)》等文件精神,要求職業院校借鑒“雙元制”等模式,根據自身特點和人才培養需要,主動與具備條件的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合作,深化校企合作,著力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變革,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為校企合作工匠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指明了方向。然而,在當前階段,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實踐方面仍面臨一些挑戰,包括教育與產業資源整合的困難以及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深度合作關系的建立難題。如何實施校企合作的工匠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仍然是一個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課題,本文以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為例進行研究。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快速、競爭日趨激烈,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涌現,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工匠精神的內涵就是不斷追求卓越、專注細心、愛崗敬業的從業精神。因此,學校應以教學活動為核心,占領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陣地,引進產業工匠作為學校兼課教師,以校企共建課程的方式,依托企業商業項目,修訂相關專業的課程標準,將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專業課程。同時,引進產業工匠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并以校企共建課程的方式,確保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設計和考核評價與企業職業標準相融合,在校企共建實訓基地中,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結合電子信息類不同專業課程特點,改進教學組織方式,讓學生在專業技能養成過程中,逐漸提升職業素養。
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缺乏深入思考,并且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過于重視產業技術發展,而忽視了產業文化的重要性。此外,學校對于產業和企業文化的了解也存在不足,在培養目標上沒有將行業工匠人才培養目標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導致學生對產業、企業缺乏認同,企業對學校的校史、內涵缺乏認知,進而對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缺乏認同。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僅存在于安排學生實習層面,在更深層次的產教研學層面、共育人才方面尚未觸及。
由于高職院校在新標準、新工藝、新技術等方面滯后于市場,因此,企業在將商業項目轉化為教學項目時,需要進一步挖掘項目本身存在的專業技能點及職業素養,在引入市場需求的前提下如何實現工匠人才培養方面明確實施步驟。但是由于沒有共同的職業素養、技術技能融通機制,二者在這方面相互結合得不夠。
校企合作進行工匠人才培養,可以實現共贏。但校企協同的磨合期長,嚴重影響了校企合作進程,主要體現在校企人才資源融合的難度大。大部分高職院校對教師專業能力的考核基本不涉及企業實戰項目或擔任企業導師,導致專業教師沒有動力去企業掛職鍛煉,從而缺乏對產業工匠精神內涵的深刻理解;而企業出于知識產權和經濟效益的考量,并不愿意讓企業工匠、技術能手長期脫離崗位去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因此校企人才的互動存在困難,在工匠人才培養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
校企合作模式下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工匠人才的培育路徑:與產業龍頭企業共建華為ICT學院,構建“雙驅動、三位一體”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圖1),凸顯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的工匠精神,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圖1 “雙驅動、三位一體”工匠人才培育模式
雙驅動:依托校企合作,以教學、科研驅動專業建設。三位一體:提煉電子信息產業工匠精神內涵,構建“愛、精、創”工匠元素三位一體工匠體系。愛,指愛崗、愛家、愛國的服務精神;精,指精細、精技、精業的品質精神;創,指創作、創新、創造的開拓精神。圍繞工匠內涵,校企合作打通工匠進校園,教師進企業通道,打造“工匠之師”,建造電子信息類專業工匠走廊、工匠實訓基地,實現文化浸潤,通過專業建設培養工匠人才。
通過深入調研,對接政府布局、產業轉型升級,明確培養定位變化、專業培養方向,細化培養內容,校企合作完成商業項目,歸納學習領域變化,以課程體系重建為落腳點,結合“1+X”證書制度、職業資格等級證書,建立對接行業認證的“平臺+方向”模塊化課程體系,將在職企業人員需具備的知識技能點提煉出來,對原有課程內容進行拆分,結合教學需要和學生特征,靈活組建模塊化課程,促使課程結構設置更加符合企業要求。
圍繞產業工匠內涵,通過專業建設、文化浸潤、工匠之師等多種渠道打造三位一體工匠體系,將“愛、精、創”工匠元素貫穿專業建設全過程,引進物聯網產業工匠,完成項目咨詢及課程評價,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對其中蘊含的崗位核心能力、工匠職業素養產生深刻的認同,引入企業能工巧匠等朋輩案例資源,打造工匠實訓基地,實現多渠道育人。
校企合作背景下工匠人才的培養,對專業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歸根結底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在人才培養的價值意蘊上,凸顯了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內涵式變革。校企合作,將產業、企業、學校文化融合,將產業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搭建“三全育人”新平臺;信息化手段,以學生成長過程為主線,建立素養成長手冊,實現職業素養的評價機制,解決職業教育培養什么人的問題;校企合作,深入挖掘產業工匠典型案例,聚焦“愛、精、創”工匠元素三位一體工匠體系,展開教學設計,確保價值引領的融通性,解決職業教育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實現校企雙主體育人。
對接產業需求和企業標準,重建人才培養模式,重構課程體系。通過深入調研,校方對接產業鏈,明確培養定位變化,明確專業培養方向,細化培養內容,重建基于專業方向的“基礎平臺+專業平臺+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摸清崗位群變化,整合工作任務,歸納學習領域變化,以工匠人才培養模式重構為落腳點,結合國家職業證書制度,建立融合行業認證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將在職企業工程師需具備的職業素養和知識技能點提煉出來,對原有課程內容進行拆分,結合教學需要和學生個性特征,組建菜單式模塊化課程,形成基于工作、工程的新型活頁式教材,將“愛、精、創”三位一體工匠精神融入課程內容,推進課程改革,使課程體系設置更加符合工匠人才的培養要求。
以校企合作為抓手,建立產教研學平臺。雙方將真實企業項目作為任務輸出,將工匠精神融入項目實施全過程,通過校企聯合開發新型活頁教材,設計為符合人才培養目標及學術認知規律的微型、小型、中型、大型項目,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項目全流程設計與實施,引導學生通過團隊協作,完成項目任務。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在實戰項目教學中實現逐步提升,學生工程項目實踐能力的提升,反哺產教研學平臺,形成“產教研學”融合機制。完善“專業技能+職業素養”路徑培養體系,推動專業教育和職業人培養相結合,校企形成統一規范的教育教學標準,學生取得學歷和行業認證,企業直接獲得即招即用的員工,大量節省培訓時間和成本,構建人才“供給—需求—供給”閉環系統,形成產業發展與工匠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動態診斷―改進模式,實現產教聯動。
優化產教資源建設,促進校企師資有效協同。高職院校將教師派入企業學習、培訓,將產業工匠引入校園,參加專業引導、職業指導等教學活動。一方面,我們鼓勵教師群體積極參與企業實踐,通過進入企業接觸實際工作,提升自己的技術應用能力同時加深對“愛、精、創”三位一體工匠體系的理解;另一方面,將物聯網產業工匠引進校園,完成項目咨詢及課程評價,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對其中蘊含的崗位核心能力、工匠職業素養產生深刻的認同。這種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讓教師和企業員工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進一步提升工匠人才的培養質量。
從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教學組織、師資隊伍等方面,構建三環節遞進的全方位育人路徑。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快速、競爭日趨激烈,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涌現,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工匠人才培養以教學活動為核心,占領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陣地,引進產業工匠作為學校兼課教師,校企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建課程體系。
依托企業真實項目,提取物聯網行業智慧城市等工作任務,按照企業員工相關職業標準,修訂相關專業的課程標準,將工匠精神教育整合到專業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設計和考核評價中,實現專業建設對接產業需求、課程內容對接行業職業標準的融合。
在校企共建實訓基地中,以真實項目為載體,結合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不同課程特點,將工匠人才“職業素養+專業素養”貫穿整個教學活動,校企共建數字化課程資源,以學生為中心,讓其在職業核心技能養成過程中,逐漸培養、磨礪工匠精神。
總之,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將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真實項目作為任務輸出,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按照企業職業標準修訂課程標準,將三位一體工匠體系融入課程標準,培養學生主動關切行業發展,具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樂學情操,注重團隊協作、精益求精、開拓進取等工匠素養;通過項目化的課程實施,讓學生在職業核心技能養成過程中逐漸培養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