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彥奇,何鉻穎,李淑艷
(1.湘南學院團委 湖南 郴州 423000;2.湘南學院外國語學院 湖南 郴州 423000;3.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0)
大學生就業情況是新時代的熱點話題之一,也是各類高校辦學水平的綜合反映。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引領當代大學生認清當前就業形勢,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促進專業發展的同時持續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陣地,不僅要傳授學生專業的理論知識,還應對其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和教育。
高校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提升學生的就業率、社會適應力和競爭力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進入大學后,大學生會選擇不同的專業,但自己是否真正適合所選專業、自身有哪些優勢、該如何提升自己等,大部分學生對這一系列問題并不明確,無清晰認知[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高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運用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和MBTI 性格測試等工具,結合教師指導等,可幫助大學生認識自己,了解自身優劣,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明確未來職業發展方向和目標,不斷成長。
在就業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僅有一張“文憑”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的求職需求,職業生涯規劃能幫助大學生明確所學專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企業對于人才的能力要求、大學生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向著未來進發,學好專業知識技能,掌握好行業所需的各項本領,查漏補缺,不斷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力以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成為行業需要的人才。
大學畢業生就業率是衡量高校教育水平高低和人才培養成效的重要指標,在高校各類教育教學評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提高大學生就業率對于高校提升知名度、影響力以及形成良好的社會聲譽具有重要作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清自我、厘清職業方向、提升人職匹配度,少走“彎路”,更好地就業,從根源上提高就業率。
為了解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文章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式開展研究。問卷調查以湘南學院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圍繞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了解程度,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重要性認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的授課內容及授課方式、授課教師的分類、滿意度,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連貫性等展開調查。調查共發放問卷500 份,收回500 份,有效問卷479 份,問卷有效率為95.8%。調查問卷按照各專業人數比例分發,被調查者專業涵蓋醫學、師范、藝體、經管、理工等。訪談主要是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從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任課老師、輔導員以及教學管理者進行。
通過調查得知,69.2%的大學生認為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作為“大課”是可聽可不聽的,54.6%的大學生不明白何為生涯,61.2%的大學生不清楚或不太清楚自己未來要干什么,41.2%的大學生認為就業是高年級學生的事情。顯然,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認識不足。究其原因,除與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班課教學有關外,還與高校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宣傳較少、普及面小等因素息息相關。
近年來,大部分高校都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作為所有專業學生的必修課開設,有效促進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發展,但也存在課時不達標、課程內容脫離大學生實際需要和群體特點等問題。
課時量方面,雖然在學校的培養方案中各個專業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有32 個課時,但在實際的課程教學中僅有8 個理論課時,未見實踐課時。這顯然無法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高質量完成,在大學生面臨職業選擇時也無法起到指導作用。
課程內容方面,高校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以生涯理論的教學為主,與實際接軌的內容不多。現在“零零后”大學生們被稱為“網絡原住民”,每天接收外部的信息非常之多,“中國大學MOOC”“B站”等網絡平臺上有著大量的線上學習課程,這也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問卷調查中,關于“您對大學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的滿意程度”,53.2%的大學生評價為“一般”,9.25%的大學生選擇了“較差”;關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使用了哪些教學方法進行教學”,86.5%的大學生只選擇了“課堂講授”;關于“您希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加強哪些內容的教學”,超過一半的大學生選擇了“以就業為導向的實踐教學”。如果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授課內容墨守成規,不貼合大學生的實際需要,那么課程效果必將大打折扣。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涉及全校各個專業,是一門綜合性、專業性較強的課程,對于師資隊伍的素養要求較高。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教師大多由學生工作部、招生與就業指導處的行政人員或輔導員擔任,專任教師數量甚少,甚至為零。這其中,大多數擔任學生工作的教師、輔導員缺乏相關經驗,且日常事務繁多,難以為學生提供專業有效、穩固且長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問卷調查中,關于“您對職業生涯規劃課任課教師的滿意度”,42.6%的大學生選擇了“一般”,5.2%選擇了“不太滿意”,1.3%選擇了“不滿意”。訪談中還發現,部分兼職教師未接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相關培訓,摸著石頭過河,“被迫”上崗。
學生日常事務管理、職業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是輔導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滲透在大學生在校期間各學段日常事務管理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其形成良好的職業生涯觀念,十分重要。通過對輔導員與任課教師進行訪談發現,他們均忽視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學生日常管理的有機結合,未發揮出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應有的作用。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宣傳引導應該貼近大學生實際,以就業為導向,增強大學生對自身的了解和認知,提升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2]。高校在新生入校前,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相關介紹隨錄取通知書寄送給新生,通過易班、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一系列優秀線上課程推送至新生。新生入校后,通過宣傳欄、新生入學第一課等線下宣傳方式向大學生宣傳,引導大學生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提升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3]。
高校課程教學須嚴格按培養方案的要求執行,不能只在新生入學、大一、大二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該課程應貫穿大學四年,盡可能實現小班制教學,提高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課程內容應與學生實際需求相結合,提高課程內容的吸引力,使學生自主投入學習討論,提升學生對其的認知[4]。課程內容設置應貼合不同階段大學生的需要[5],大一應注重培養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幫助大學生明確興趣、性格、價值觀;大二應幫助大學生正確進行職業定位,明確職業發展方向;大三應引導大學生正確進行專業實踐;大四則進行就業政策解讀、就業技巧提升與就業壓力的調適。此外,還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等[6]融入課程教學,實現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本土化教學。
在課程實踐方面,要將實踐課程排入大學生課表,科學合理地設置實踐課程。加強高校與地方的聯動,建立長效的合作機制,結合地方文化,利用好當地各類有用資源,如大型招聘會、“三下鄉”等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職場,加強對社會的認識,打造富有當地特色的實踐教學內容。
一只專業化的師資隊伍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效運行和長足發展的重要保證。高校應當充分調動各類資源,通過配強配齊專任教師,讓有資質的教師來承擔此課程;建立特聘教授制度,利用校友資源,聘任各行各業優秀的領導、專家作特聘教授;充分發揮校企合作,邀請企業的專家進入課堂等。針對不同專業、不同職稱分類舉辦教學技能大賽和教學展示活動,實現以賽促教、樹立典型,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師的教學水平。
輔導員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如開展講座、校園文化藝術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定期宣傳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使大學生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優勢與必要性。同時,輔導員需要加強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實時、準確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以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具體需求和目標,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任課教師一起幫助學生提升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就業勝任力,最終實現高質量就業。
日常事務管理中,高校運用網絡平臺,根據大學生的發展情況,如實記錄大學生成長的點滴,幫助大學生進行“人物畫像”,為大學生在規劃職業生涯時提供立體式的專業數據支撐。
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大學生應更新理念,積極參與,適應人才需求的變革。高校要健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長效機制,合理配置師資力量,將學生日常事務管理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高效結合,關注學生各方面思想動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效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通過各方面的努力,構建有知識、有素質、能實踐、求創新的育人格局,幫助學生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成長,從而促進高質量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