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現
摘?要:面對生態問題的接踵而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既是緩解當下氣候問題,又著眼于人類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雙碳”目標不僅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思想,還深深扎根于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更好地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本文從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出發探討“雙碳”目標的理論向度,以期對“雙碳”目標有更深層的把握,更好地推進美麗中國的建設、加快世界“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雙碳”目標;生態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65
關于碳排放對于人身體和自然環境所造成的危害,早在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文就有所體現。恩格斯在考察曼徹斯特周圍的城市就指出“它們幾乎都是些大的工人區……到處都彌漫著煤煙”,使得城市變成“黑化”城市、給人們帶來各式各樣的疾病。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受限于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沒有對碳排放方面給予具體的回答,但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做了超越性的認識,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這對于今天我們認識和處理自身、社會發展與生態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我們今天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了價值遵循。
1?“雙碳”目標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中人、社會與自然有機統一的價值體現
在以往“自然之上”還是“人類之上”的爭論上,馬克思跳出將人與自然二元分裂的自然觀陷阱,在正確把握自然界規律以及社會歷史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為人、社會與自然是有機統一。而“雙碳”目標正是在堅持人、社會與自然有機統一的思想下逐步推進。
1.1?堅持人與自然的內在統一
馬克思“離開人的自然界等于無”與“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的觀點辯證地詮釋了人類與自然的統一。恩格斯也隨后提出自身與自然界一體性的觀點,勸誡我們“決不象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決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對待自然。人與自然為一體,人與自然共命運,我們保護自然歸根到底保護的是人自身。樹立這樣的意識之后,人們就不會將“保護自然”當作是外在的任務,而是將其當作人本身維護自身的行為。將自然看作人自身生命的一部分,怎樣對待自身就怎樣對待自然。實現“雙碳”目標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將自然看作自身,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這是一種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實踐,是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指導下的實踐。實現“雙碳”目標既滿足了人們對美麗生活的向往、又是解決生態問題的迫切需要。只有落實這一“雙碳”目標,才能在實現生態健康演進過程中增加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2?堅持社會與自然的有機統一
“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馬克思指的“這種共產主義”是追求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統一的社會,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社會與自然統一的目標形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領導人在準確把握社會發展與自然關系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國社會主義按照最能增進民生福祉、最能推進社會發展進步、最利于自然健康發展而采取的戰略安排;是兼顧社會運營與生態理性的統籌策略。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布局,2021年將“雙碳”目標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抓手,使生態文明建設具體化、實現化和可操作化,有效實現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相統一,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雙碳”目標作為生態建設的重要載體,其實現不是單一閉環,必須與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以及社會建設協調聯動,共同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實現社會與自然的有機統一。
2?“雙碳”目標是馬克思自然生產力理論的具體實踐
自然生產力是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社會生產力以自然生產力為前提,自然要素作為勞動對象為勞動提供生產資料;另一方面,自然要素本身可作為一種獨特的勞動主體,其自身所蘊含的生產力能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雙碳”目標的實現既要合理地運用自然促進社會發展,又要加大對自然的保護力度以充分發揮自然的生產潛力。
2.1?為勞動提供更好的生產資料
馬克思指出,“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人對自然界具有依賴性,這也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文章開頭就對政治經濟學家所提出的“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這一論斷進行批判,提出“勞動和自然界一起構成了財富的來源”。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自然是社會生產的基本前提,人的物質生活資料來源于自然,人只有將自己作用于來源于自然的物質資源,才能夠獲得人類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從而實現人自身的再生產。人類創造歷史的活動不是置身于自然界之外,而是存在自然界之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旨在減少人類生產活動的碳排放量,重返“藍天白云”。實現“雙碳”目標,在于把自然還給自然,只有使自然恢復到完滿的狀態,才能更多地反饋給人類社會,為人類發展建設提供良好的物質環境與物質生產資料。
2.2?充分發揮自然獨特的生產能力
馬克思在《資本論》就自然力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他將自然力分為單純的自然力:如水、風等,發揮自然力量和經過人的勞動改造過的自然力量,并肯定了自然力隸屬生產力系統中。提出“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強調人類對自然力的掌握以及合理利用可以實現人類與自然的良性物質轉換,從而提高社會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這一認識先后提出“保護資源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資源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實現“雙碳”目標作為保護自然環境的偉大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減排不是減生產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就是社會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出現的問題。改善生態環境究其根本是改變過去不當的生產方式。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在于扭轉過去那種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以“雙碳”目標倒逼經濟轉型、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求高質量發展。
3?“雙碳”目標的技術運用是馬克思生態科技思想的現實表現
技術在人類實踐過程中為實現更好實踐而產生,通過技術的發展與運用,人在創造性的實踐過程中按照不同尺度改造自然,同時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確認和發展自身。但在馬克思所處的那個時代,在資本控制下的科技成為了將人束縛的工具,人的自由得不到實現,反而更加喪失自身。而實現“雙碳”目標所運用的綠色技術,是揚棄了異化的技術,使得技術成為實現人全面而自由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共生的工具。
3.1?揚棄使人與自然相對立的技術
技術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只是作為人自然能力的擴張。在資本的控制下馬克思認為,“人的對象化的本質力量以感性的、異己的、有用的對象的形式,以異化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資本家自認為人凌駕于自然之上,而對自然肆意開采、掠奪,人同自然就處于異化的狀態之下。那怎么實現科技發展與生態健康有效統一,充分發揮自然生產力的作用呢?馬克思給予有力的回答,變革社會關系即揚棄資本主義制度,馬克思坦言“一旦我們逃到其他的生產形式(生產關系)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就立刻消失了”。將生態革命與社會革命聯系起來以從根本上消除人與自然的對立,實現保護自然與科技發展的雙向奔赴,在科技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要充分體現科技對人、對自然界的關懷。“雙碳”目標的實現需要科學技術的作用,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夠把握技術的工具性,成為人自身實現的工具也就是使自然實現自身的工具。我國的“雙碳”目標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指導思想的、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下實現的。它能夠保證技術是為人民服務的工具性特質,也能夠確保技術為生態保護提供支持,加快人與自然相互實現。
3.2?生態技術推動人與自然雙重解放
馬克思高度肯定了科技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的作用,同時強調科技為人的解放提供可能。首先,為人的解放創造了經濟基礎。技術的運用促進生產力的提高、人的勞動能力得以加強,創造了極大的社會財富。其次,為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了時間條件。技術的發展與運用提高勞動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會成員可支配的自由時間,從而促進藝術、科學等方面的進步。最后,促進人的普遍交往,地域性的個人轉變為世界歷史性的個人。由于“每一個單個人的解放的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一致的”。因此技術也為人的解放提供可能。此外,世界市場的形成,生態問題從地域問題演變為全球問題,全球性問題催生全球性解決方案。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倡導世界各國摒棄偏見,聚焦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匯集力量建成清潔美麗的世界。與此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在為解決生態問題貢獻力量,尤其在促進低碳生活方面。例如,綠氨技術促使傳統農業化肥領域轉向新能源領域;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技術推動清潔能源逐漸取代傳統能源消耗;碳捕捉、封存的應用技術利于對工業產生的碳進行收集處理、再利用等。“雙碳”背景下的綠色技術的創新與發展,致力于將人從與自然對立狀態中解救出來,在實現人與自然相統一時,人也就實現了自我解放。
4?“雙碳”目標的實現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批判邏輯的理論歸宿
馬克思主義生態批判主要集中兩大維度即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進行批判。資本主義的生產—消費—再生產等系列鏈條所造成的生態危機是資本主義的“第二重矛盾”,但由于資本逐利的內在邏輯,資本主義社會無法解決這一難題,因此綠色革命與紅色革命是統一的。馬克思主義生態批判不是為批判而批判,最終目標是找到實現人與自然的解決方案。而我國的“雙碳”建設是一場在變革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之上實行的綠色革命,能夠更好地實現生態系統有序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到達馬克思資本生態批判邏輯的真正目的。
4.1?以調整經濟結構變革舊的生產方式
馬克思曾表達資本主義制度下自然僅僅是服從于人需要的有用物,資本主義的生產是一種為資本再生產而進行的生產。這種生產由于資本逐利的無限性與自然生態的有限性存在不可消解的抵牾,無節制消耗自然又在保護自然中無作為,必然導致生態危機,馬克思認為變革生產方式是解決生態問題的關鍵。過去幾十年,在國外高污染高消耗產業轉移與國內發展水平低下的雙重壓力下,我們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錯誤發展道路。基于此,我國先后提出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通過約束低端高耗能產業發展,淘汰落后產能,形成綠色、低碳、可循環的新發展模式。致力于將“雙碳”建設與經濟結構調整協同推進,通過抓住“雙碳”目標的重大契機,推動能源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過不斷的探索與努力,2023年1月19日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中指出我國在綠色產業發展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但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仍需長期努力,必須充分認識到“雙碳”目標與高質量發展的關系,將“雙碳”目標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器,依靠“雙碳”建設促進傳統能源結構向新能源轉換,助力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的供給。
4.2?以低碳消費模式取代資本主義的“異化消費”
資本主義的“異化消費”現象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產生而產生。在資本邏輯下,需要—生產—消費都深深打上異化的烙印,個人的需要變為被“商品拜物教”控制的需要,生產是以盈利為起點和目標的生產,而消費也就成為了資本營造下的“虛假消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指出了資本主義的消費實際上是一種“虛假消費”即這種消費不是人自身實現所需要的消費,而是資本實現所創造的消費。資本家們為了獲得利益最大化,將這種異化的消費視為生產所需要的消費而去擴大對自然資源的消耗,生產出人們壓根不需要的產品。與之相對應的則是“生態消費”,“生態消費”強調從生態健康出發滿足人們真實的需要。我國的綠色低碳消費既是“生態消費”的具體實踐,同時也是“雙碳”行動的重要內容。不同于資本主義下的消費方式,綠色低碳消費是兼顧經濟理性與生態理性的消費模式。到目前為此,我國相繼出臺了百余份政策鼓勵綠色消費,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中就大力倡導綠色低碳消費,鼓勵人們樹立正確的消費理念,分別從多維度、多領域引導人們踐行綠色低碳消費。
馬克思從人與自然統一出發,在資本主義生態批判邏輯下論證了自然具有強大的生產力,而自然生產力的發揮需要在保護環境下合理地應用科學技術,從而在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解放。可見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內涵豐富、邏輯縝密,為“雙碳”目標提供價值引領和建設指針。通過追尋“雙碳”目標與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一致性,既有利于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又深化人們對“雙碳”建設的認識以積極穩妥地推進碳達峰與碳中和。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23.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2.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09,519.
[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3,414.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927.
[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2,95,120,122,127.
[7]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8]劉順.資本邏輯的生態批判—馬克思視域下福斯特生態批判思想評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107.
[9]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深入分析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面臨的形勢任務扎扎實實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N].人民日報,20220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