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戈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在各種網絡社交平臺上,大學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發表自己的看法。網絡的發展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生活,相隔千里也可以取得即時聯系,素不相識也可產生對話。同時,網絡的發展也帶來了諸多問題,相對自由的網絡環境給人們帶來一種“法不責眾”的錯覺,導致大學生們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隨意評判他人,滋生網絡謠言和網絡暴力,侵害其他網民的權利。網絡暴力對大學生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如何防止網絡暴力的發生,杜絕網絡暴力對大學生的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網絡暴力;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64
1?網絡暴力的內涵
所謂暴力,是指任何導致或可能導致身體、性或心理傷害的明確的或象征性的行為。網絡暴力則是眾多暴力形式中的一種,是指人們利用網絡這個載體,通過隨意捏造事實或無端謾罵等方式對當事人進行侮辱、誹謗、抨擊等的行為。例如在網絡上發表包含有針對個人的語言、圖片或視頻甚至進行人肉搜索等,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再現。一方面,網絡暴力會對當事人的隱私權、人身安全權等造成損害,通常還會違背道德底線,在侵犯他人權利的同時產生違法犯罪行為。另一方面,網絡暴力不利于良好的網絡秩序的維護,甚至會對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造成一定的威脅。
2?網絡暴力的表現形式
網絡暴力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本文認為網絡暴力的表現形式主要分為兩種;一是通過文字語言的形式進行網絡暴力,二是通過圖片和視頻的形式進行網絡暴力。
2.1?通過文字語言的形式進行網絡暴力
人們總會有傷心、難過、焦慮、生氣的時候,當負面情緒出現時,人們常常會通過語言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在現實生活中,對身邊人進行言語攻擊以達到發泄的目的顯然是不符合倫理道德的,可能還會導致與他人發生口角,而在虛擬的網絡生活中,人們就會相對自由,可以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臺通過文字語言的形式隨意發表自己的想法。在任何一件網絡暴力事件中,文字語言暴力絕對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如,不滿18歲的尋親男孩劉學州于1月24日在發布7000字絕筆長文后,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其原因之一就是遭受了巨大的網絡暴力。劉學州的一生異常坎坷,在他出生3個月的時候就被自己的親生父母賣掉換彩禮,4歲時養父母因遭遇爆炸雙雙離開了他,9歲開始在寄宿制學校讀書。最不幸的是,他在學校遭受到了校園霸凌和男老師的猥褻。付出巨大努力尋親成功后的他,本應和親生父母一起過上幸福生活,卻被二次遺棄,也因在網上公開自己被親生母親拉黑的截圖遭到了巨大的網絡謾罵和嘲諷。網絡暴力對劉學州來說,雖是他一生中諸多不幸經歷中的一種,卻也是壓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2.2?通過圖片和視頻的形式進行網絡暴力
隨著PS技術和視頻剪輯技術的不斷發展,圖片和視頻能夠更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人們的想法,但也帶來了諸多問題。比如人們通過PS技術來傳播一些不實的信息以達到誹謗、侮辱他人的目的,對當事人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例如,在電視劇《開端》中,大學生王萌萌在乘坐公交車時遭到猥褻,因為其打給父親的求救電話沒有接通,緊張害怕的王萌萌等不及車到站便要下車,她不顧大家和司機的勸阻,即使做出干擾司機開車的行為也要迫使司機停車,不料王萌萌剛一下車就被一輛大貨車撞飛。這件事情很快就在當地傳開,王萌萌干擾司機下車被撞的視頻也在網上被廣泛轉發,讓人傷心的是,人們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隨意發表其觀點,并把死亡視頻剪輯為“搞笑”“鬼畜”視頻,而真正知道死因的人卻被大家說成嘩眾取寵,是為了蹭一波熱度。對受害人的父母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這也導致了受害人父母有了報復社會的想法。就像王萌萌的父親所說的一樣:“網上那些人,他們只會在自己的認知范圍和道德標準下去評判別人,他們只相信自己看到的,很少有人會真的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3?網絡暴力產生的原因
近年來,網絡暴力的行為屢屢發生。中央網信辦于2022年初開展的有關網絡環境治理的專項活動中,網絡暴力、散播謠言等問題排在5項任務中的首位,由此看來,找出導致網絡暴力發生的原因變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3點:
3.1?網民年輕化且生活壓力大
有關數據顯示,我國68.6%的網民為30歲以下年輕人,18歲以下網民比例不斷上升,表明我國的網民年齡正趨向年輕化。網絡暴力問題頻發的原因也正在于此。首先,青年人與年長的人相比,更為血氣方剛,更有沖勁和激情,但也更容易被激怒和產生沖動行為。當網絡上出現熱門的事件和帖子時,年輕人會更快接收到消息并且在看過之后會迫不及待地表達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表現出自己的參與感和“正義感”,從而顯示出自身的不滿和憤怒。其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我衷心希望每一個青年都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辱時代使命,不負人民期望。”年輕人們大多處于人生的奮斗階段,有來自家庭、工作、交友等多方面的壓力。面對壓力難免會出現一些不良情緒,在對待熱門網絡事件時更容易將自身的負面情緒摻雜在內,無形中對他人造成傷害,從而促成網絡暴力的發生。
3.2?網絡暴力治理手段的缺失
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網民也因此可在網絡上匿名生存,這對網民來說是一個有利條件,為他們在網絡上的發言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一個人在人格上可分為超我、自我和本我,超我接受社會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的約束,本我總按照快樂原則行事,是人最真實的人格,是在社會道德隱蔽下的層面。網絡上的匿名性便會激發出人們的本我人格,放縱自己的行為,在不了解事情原委的情況下,迫不及待地在網絡輿論場“亮劍”,只為得到片刻的表達快感。然而,同時也對監管部門的監管帶來了難題。匿名發言不用為自己的言行負任何責任,管理制度相對寬松,法律在這一項上也沒有明文規定,人們的維權難度大,追責少之又少。
3.3?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力降低
毛澤東同志在《論聯合政府》中強調:“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歸根結底是為了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需要,他是指“以正確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論為指導,在適應與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和促進全面發展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在豐富的網絡生活沖擊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挑戰。首先,網絡可以為大學生帶來種類更豐富的知識和速度更快的消息,使大學生思想和價值觀不斷發生轉變,對思想政治教育者來說也更難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規律和行為方式,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行也增加了難度。其次,隨著全球化的不斷展開,網絡的開放性不斷上升,各種價值觀都在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尤其是在開放的網絡世界,一些腐朽文化思想以及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使得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的價值觀念影響了當代大學生。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更加復雜的教育環境,使其對大學生的影響力下降。
4?網絡暴力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
當代大學生被稱作網絡的“原住民”一代,一出生就面臨著一個無所不在的網絡世界,既是網絡暴力的參與者,也是網絡暴力的受害者。大學生們既希望擁有一個和平友善的網絡環境,但在施暴者的影響下又無形中成為其中的一員。網絡暴力對大學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4.1?阻礙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價值觀念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網絡中的網絡暴力反映的只是部分群體的價值取向和追求,并不代表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次,在遭受網絡暴力的受害者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很難成功地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利益,這是由于網絡的匿名性為相關監管部門的監管工作增加了難度,給大學生造成“法不責眾”的錯覺,使大學生對法制的理解出現了偏差。讓一部分大學生誤認為在網絡上隨意施暴不會受到懲罰,隨即也加入施暴的隊伍當中。最后,網絡暴力所造成的不和平的網絡環境為大學生發泄不良情緒提供了有利條件,成為網絡施暴者中的一員。
4.2?降低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加之網絡暴力的影響,是真是假難以區分。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寄語青年學生:“面對復雜的世界大變局,要明辨是非、恪守正道,不人云亦云、盲目跟風。”可見明辨是非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在面對網絡暴力事件時,大學生們都會有自己的“第一印象”,在試圖進行明辨是非的過程中會運用搜索網站搜索該網絡暴力事件的相關信息,但往往不能解決問題,不能達到轉變第一態度且站在客觀角度看待網絡暴力事件的目的,反而會更加強化其原本所持有的觀點。造成了針對某一熱門事件,大部分網民的觀點都與客觀事實相悖,但都持有不同的或是相反的觀點,在對這一事件的討論中不自覺站隊,成為了網絡暴力事件的推動者。缺少辯證分析的網絡暴力弱化了大學生深度思考的能力,暴力情緒戰勝了客觀理性,并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現實生活。
5?提升大學生防治網絡暴力的措施
網絡暴力事件的頻發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發展的核心力量,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增強大學生防范網絡暴力的能力也成為必要。
5.1?加強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應并且對社會存在起著推動或阻礙作用。網絡在便利了人們的同時,其“雙刃劍”的特點也逐漸顯露出來。網絡暴力便是特定歷史時期,依托網絡技術的社會存在帶來的產物。在網絡空間出現的“仇富”“反社會”情緒和由此引發的網絡暴力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在網絡社會的反映。大學生在經過多年學習后,對理論有了一定的掌握,也想參與進社會熱門事件的討論中。由于實踐經驗和明辨是非能力的不足,很容易被各種輿論引導,受到各種不良信息的影響。在面對某一社會熱門事件時,很難堅定自身理想信念,從而受到網絡上的各種不良輿論風向的引導,在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中迷失自我,不能很好地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因此,要注重培養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強其決斷選擇的能力,才能使其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中,堅定自身信念,不受輿論的影響,不做謠言的傳播者。
由于網絡信息的傳播速度很快,又不受人控制,在社會高度關注的情況下,在網絡上很快就會發生熱烈的討論,為網絡暴力的發生創造條件。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在熱門事件發生后應積極調查,核實真相,通過官方媒體等手段對熱門事件做出積極回應,有效制止社會事件的進一步發酵。其次,做好輿論引導。“輿論引導者要及時占領信息發布的高地,爭取在第一時間準確地發布信息,使廣大網民能夠及時了解事件的進程和真相,最大限度地減少謠言產生的空間,從而疏導網絡輿論向健康的方向發展”。做好輿論引導工作,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朝著積極的方向看待問題,有效阻止網絡暴力的發生。
5.2?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并對網絡新時代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重要的指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習近平總書記對網絡建設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指導,是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南。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是大學生個人思想、情緒、觀念等的外化,而大學生網絡暴力行為則是由于判斷力缺失和情緒表達不當的結果。因此,大學生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就顯而易見,同時高校教師也應該提高自己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就熱點新聞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大學生的想法觀點并做出正確的引導。
5.3?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大學生的“精神鈣片”和行動的力量源泉。大學時期是大學生樹立并堅定自身理想信念最重要的階段。有理想信念的大學生,能夠明確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能夠嚴格要求自身的行為。相反,缺乏堅定理想信念的大學生,容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和左右,自己的思想、行為會經常受到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干擾,特別是在當今網絡發達的社會里,大學生極其容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侵蝕,從而做出一些網絡失范行為。因此,為防止大學生做出一些網絡暴力行為,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就變得很重要。
首先,大學生要對大學生活有規劃,既要樹立長期目標,也要樹立短期目標。大學生要給自己的大學生活制定一個整體的規劃,諸如拿到等級考試證書、培養一項特長愛好、為增強體質加強鍛煉等,不能無所事事,整天沉迷網絡,虛度光陰。其次,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既要有理想,也要有信念。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大學生應該認真學習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網絡作為自己學習的工具,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遠離網絡暴力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6?結語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不再受距離的阻礙,網絡為全世界搭建起了溝通的橋梁。然而,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網絡在為我們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網絡暴力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青年大學生作為網絡使用者的主要群體,極易受到網絡暴力帶來的影響。他們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期,很擅長在網絡中快速捕捉到最新信息,喜歡與網民們相互交流并表達自己的看法,但網絡信息良莠不齊,他們的分辨能力還不足以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中保持清醒,明辨是非,一不小心就成為網絡暴力施暴者或受暴者中的一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課中有針對性地增強大學生防范網絡暴力的能力很有必要,以便他們在面對網絡暴力的發生時,學會保護自己,也增強他們的分辨能力,不做網絡暴力中的施暴者,有效遏制網絡暴力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M].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8:33114.
[2]陳秀麗.網絡暴力現象內涵及原因分析[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7779.
[3]譚國清.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徑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9,6(52):262263.
[4]徐源.網絡輿論暴力的意識形態解析——由“人肉搜索”引發的些許思考[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報,2009,(03):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