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兆寶 李夢琪 岳改玲
摘?要:社交媒體時代,如何對自媒體“意見領袖”的失范行為進行規制是一個關鍵問題。由于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自媒體平臺的責任義務不明確、侵權受害者維權難度大等原因,自媒體“意見領袖”呈現出多樣態的失范行為。未來可以從立法、司法等多個層面,對自媒體“意見領袖”的失范行為進行法律規制。
關鍵詞:自媒體;意見領袖;治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62
隨著新傳播科技的飛速發展,互聯網用戶數量猛增,傳統媒體受到巨大沖擊。新媒體獲得迅猛發展,尤其是自媒體。人們使用自媒體頻率越來越高,不少自媒體的粉絲數量激增,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成為新一代“意見領袖”。“意見領袖”概念最早由拉扎斯菲爾德提出,指在人們做出界定的過程中,那些對他們施加個人影響力的人。信息的傳播首先通過大眾傳播媒體到達“意見領袖”,再由“意見領袖”傳達給普通受眾。意見領袖憑借其龐大的“粉絲”基礎和影響能力,可以對社會議題呈現以及輿論走向等產生影響。本研究中,自媒體“意見領袖”是指活躍在自媒體平臺上,并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主體。自媒體飛速發展,但對自媒體尤其是自媒體“意見領袖”的治理卻跟不上其發展的步伐。自媒體“意見領袖”在輿論傳播中發揮著“橋梁”作用,但其網絡失范行為屢禁不絕,完善對自媒體“意見領袖”的法律監管顯得異常迫切。
1?自媒體“意見領袖”失范行為的表現
盲目搶時效,缺乏把關機制。在新聞傳播分秒必爭的當下,各類媒體對于時效性的競爭進入激烈狀態。社會事件發生后,有的自媒體“意見領袖”僅憑自己掌握的真偽難辨的信息,就搶先發聲;或者在事件發展中時,僅根據單方面的采訪調查或片面的圖文材料就主觀臆斷確立主題,倉促加工,利用自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搶在傳統媒體或其他競爭對手之前發布。缺乏事實核查、盲目追求時效性,使得許多自媒體“意見領袖”發布的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大打折扣。
為吸引流量,憑空捏造虛假信息。自媒體環境下,多元話語博弈成為“新常態”。為了在話語競爭中占據優勢,部分自媒體從業者采取斷章取義、歪曲事實、偷換概念等手法,制作偏離事實的標題,或者截取事件的片段進行傳播,騙取點擊率,誤導讀者。這些行為嚴重違背新聞倫理,消費受眾的情緒價值甚至降低媒體的社會公信力。有時,自媒體“意見領袖”發布的內容會成為爆點,甚至能夠影響網絡輿論走向。而上述失范行為,往往以言論自由為保護傘,難以管理和規范。
自媒體從業者素質良莠不齊,部分從業者法律觀念淡薄。自媒體的準入門檻較傳統媒體低,很大多未接受過必要培訓的自媒體從業者缺乏必需的專業素養,責任意識淡薄,所謂“意見領袖”也不能幸免。這就容易導致部分自媒體“意見領袖”有意、無意中就侵犯了他人權益。
2?自媒體“意見領袖”失范行為法律規制的檢討
2.1?自媒體相關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
我國尚無系統的媒體法、新聞法,自媒體相關的法律規制處于“條塊分割”狀態。中國規范網絡空間言論自由的文件多由部門層級作出,立法層次低,約束能力很難達到預期效果。有關法律內容較為寬泛,具體內容尚待細化。自媒體“意見領袖”失范行為的立法制度跟進不及時,規制機制尚不健全。自媒體“意見領袖”侵權行為責任認定存在自由裁量權過大,對信息傳播的注意義務不明確等問題,導致現實生活中通過自媒體打“擦邊球”的行為時有發生。
依制定主體來講,中國對網絡法律、法規的制定主體有將近20個部門,如公安部、信息產業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出版總署、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保密局、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等等。繁多的制定主體使得網絡言論自由的立法魚龍混雜,部門的管理職能重疊,在實際操作中可能出現多個部門插手或多個部門互相推諉的局面。在網絡生活中不少惡劣的侵權行為,多是因為權力分配不明確使得追責主體缺位,造成自媒體“意見領袖”違法成本低,難以追責的局面。
2.2?自媒體平臺的責任、義務尚不明確
《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只是要求平臺承擔最低限度的“守夜人”職責,僅攔截非法言論進入即可。非法言論的邊界并不清晰,判斷網絡用戶言論“非法”的標準與執行的義務被平臺服務合同異化為平臺所擁有的一項權利。自媒體“意見領袖”發布一些聳人聽聞或斷章取義的信息往往能夠在短時間內吸引大量關注,為平臺帶來熱度和流量,因此一些平臺對此往往采取放縱的態度,對于相應失范行為進行規制的動力不足。某些情況下,某些自媒體平臺甚至會為了獲取流量而職責缺位,乃至放任一些模糊的、引起爭議的熱點事件傳播,任由網民圍繞某些事件爭論不休。比如微博就經常推送一些極具爭議的熱搜話題,相應話題的轉發與討論常達數以萬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195條規定了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接到通知后阻斷不適當言論傳播的義務,最后一句規定“知道”用戶侵權后未采取“必要措施”的,承擔連帶責任。但是,本條規定源自于美國對網絡版權侵權處理的問題,運用此規則來處理網絡言論侵權是否妥當仍然是有疑問的。司法實踐中并沒有建立起對言論侵權的評價體系,要到什么程度才能算作言論侵權?“知道”的標準是什么?部分自媒體“意見領袖”往往使用含沙射影,指桑罵槐的方式攻擊受害人,但這種言論能否算作侵權是難以判斷的。法律中對“知道”的定義模糊,如何算作采取了必要措施也沒有進一步的規定。這使得該規定顯得含糊不清,缺乏可操作性。事實上,正是法律對自媒體平臺責任、義務具體規定的缺位,使得一些自媒體平臺及自媒體“意見領袖”在法律的邊緣游走,產生不良的輿論影響。
2.3?侵權后果評估困難,受害者維權難度大
由于自媒體“意見領袖”的虛擬性、匿名性等特征,自媒體用戶與現實主體難以對應。因此當自媒體“意見領袖”傳播錯誤、虛假、偽造的信息、侵害公民的合法權益乃至擾亂社會秩序時,很難將其與現實主體相聯系,確認違法主體困難重重。雖然我國《網絡安全法》明確要求網絡運營者應當加強網絡實名制,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否則不提供相關服務。但遺憾的是,對于要求如何執行落實、由哪些部門負責互聯網實名制,從現有法律來看自媒體領域實名制監管主體、措施、渠道等尚不清晰,某些自媒體平臺通過“打擦邊球”的手段弱化網絡實名制的規定。如嗶哩嗶哩在國內僅要求視頻up主實名認證,并且驗證十分簡單,僅驗證手機號即可通過。大多數平臺為了降低準入門檻,增加用戶數量,在用戶注冊登錄時往往不要求提供身份認證信息。一個賬號即使多次被查封,但根據平臺的不同機制,更換一下賬戶名或者更換一個手機號往往就能夠“復活”繼續發布內容。即使網信部門對違規自媒體賬號永久封禁,甚至禁止嚴重違規者在自媒體平臺進行注冊,被處罰者仍可以使用其他人的身份獲得賬號繼續操作。
3?自媒體“意見領袖”失范行為法律規制的優化策略
3.1?借鑒特定新聞司法原則
縱然《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等法規的出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網絡輿論環境,但是自媒體“意見領袖”言論自由尺度何在等問題仍有極大的可討論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實際惡意”“即刻危險”等新聞司法原則即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實際惡意”原則的確立對美國新聞司法中言論自由與名譽權的平衡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完善美國新聞司法的重要原則。“實際惡意”包含兩方面的內涵,其一指明知故犯;其二是指嚴重失職。“即刻危險”原則在司法實踐領域為解釋言論自由的限制問題提供了一個權威性標準,將言論自由看作是一種根據結果來衡量的可克減的權利。立足于該原則,網絡謠言的不法性基礎不僅在于網絡謠言本身,而且在于網絡謠言的傳播帶來的附隨效果。
言論上的失范行為難以被規制,是因為其界定比較模糊。例如秦皇島男孩救三位落水女孩犧牲事件,首先是自稱為知情者的網民評論,聲稱三個女孩態度冷漠,甚至踹了男孩一腳導致男孩沒能爬上岸。接著不少自媒體“意見領袖”開始發表對事件的看法,批評女孩們的白眼狼行為。甚至出現機構批量賬號盜用他人照片,冒充女孩和女孩的家人,發布囂張言論,故意挑撥網民的情緒。最后事件愈演愈烈,變為了一場造謠網暴的鬧劇。通過一定的輿論技巧,影響了消息的曝光度,不少澄清的消息沉入海底,造謠言論卻屢上熱搜。這些信息的傳播對當事人的形象、聲譽造成了巨大影響,事后的辟謠信息也未能大范圍傳播,造謠媒體更沒有被追責。一方面是因為當事人沒有更多精力追究,也沒有主動追責的官方部門;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國法律相關規定不完善,對這方面的言論很少有法條或原則的指導,即便媒體被起訴也可以通過責任豁免、言論自由或公共利益等進行抗辯。將特定的新聞司法原則引入,將其作為司法審判相關自媒體“意見領袖”言論違法時的重要原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把這種豁免改為過錯責任原則或過錯推定責任原則,以此來促使自媒體“意見領袖”在發表言論時更加注重自我審查,既可以提高新聞的真實性,同時也能避免媒體權利濫用。法官在相關案件中可以避免受到機械規則的約束,同時又有一定的原則和標準可以參考,有助于在審理具體案件時自由心證的同時形成價值立場的一致性。既可以保護當事人的言論自由,又可以使法官根據具體情況在違法者明知故犯時進行懲罰。
3.2?完善自媒體平臺監管機制
自媒體“意見領袖”失范行為在新媒體技術的加持下往往表現出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大等特點,自媒體平臺對此應當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周延監管機制。
首先是事前彈窗提醒。事前彈窗提醒視為自媒體平臺對自媒體“意見領袖”發布內容時的注意提示義務。以醒目的彈窗的形式,告知發表不當言論的法律后果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提醒自媒體“意見領袖”造謠傳謠的代價,告知其應當對自己發布信息的合法性和真實性負責。
其次為事中密切審查。平臺應當通過后臺對自媒體發布的內容進行實時流量監控,當發現某一話題或某一發布內容流量驟增或流量巨大時,應當及時啟用人工審核,并對有別于傳統媒體的其他發布者所發布的信息上顯示“此信息未經核實”等涉謠提醒。當平臺注意到意見領袖介入某一議題時要緊密追蹤,對于極端性、煽動性、虛假性言論要及時予以恰當回應,并通過網站管理者提醒本人。如收到針對某信息的多次舉報,對其是否涉謠或違法暫不明確時,應及時利用技術手段加以“凍結”,如禁止轉發評論,待實際審查后再進行解凍處理或刪除。
最后是事后澄清處理。當有傳統媒體發布有關辟謠信息或有足夠證據證明自媒體“意見領袖”發布的為不實信息時,平臺有義務刪除相關內容,防止損害擴大。同時,平臺要充分與政府、媒體、專家進行多方聯動,如將官方媒體的最新報道在榜單中進行置頂,通過后臺大數據,將辟謠的信息推送給曾經點贊、評論、轉發過相關不實信息的網民賬號。通過多種手段來澄清處理謠言,強化信息對沖,避免出現“謠言轉發上萬,辟謠無人知曉”的局面。
3.3?建立法制部門與自媒體平臺的溝通聯絡機制
目前網絡上自媒體“意見領袖”侵犯個人權益主要分為侵犯人格權與侵犯著作權兩類,其中對人格權的侵犯又主要表現為誹謗侮辱。在我國現行刑法中表現為自訴案件,同時一般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在民法中同樣為自訴案件。起訴時,由于自媒體用戶身份隱匿性較強,被侵權人一般情況下信息閉塞,僅知曉侵權人的網名、自媒體賬號等,難以獲知真實姓名、地址。這就導致法院立案難,立案后送達難。采取公告送達又會導致案件審理周期長,不良影響繼續擴大。在侵權行為的認定方面,被侵權人要證明自媒體虛擬人格進行了侵權傳播行為,傳播內容對被侵權人產生影響,且其內容已到達第三人。所有證據環環相扣。而多數情況下,違法主體往往將不法言論乃至賬號一刪了事,證據難以保存。起訴耗時長,難度大,成本高因此案件往往不了了之。如此種種,更見自媒體“意見領袖”違法成本之低。
在自媒體“意見領袖”失范行為侵犯網絡公共秩序方面,我國有《治安管理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進行規制。但在侵犯個人權益方面,受害者卻維權難度很大。下一步,可建立法院與自媒體平臺的溝通聯絡機制,在原告舉證聯絡確有困難時,由法院與自媒體平臺進行聯系,獲取被告的身份、住址等必要信息。通過信息的互動溝通,在自媒體、公眾、法院等相關機構之間建立良性循環,從而提升司法效率,盡量把侵權對受害人的影響降到最低。
3.4?將網絡實名制與自媒體黑名單制度相結合
雖然我國已經實行網絡實名制,要求網絡運營商在用戶不提供真實信息時不得為其提供服務,但部分自媒體平臺為降低準入門檻、增加使用人數,往往不愿意要求嚴格的實名認證,一般以手機號作為平臺的身份注冊信息。然而,手機號并不具備專一性,而是可以買賣、更換的,同一“意見領袖”甚至可以通過注冊小號來反復“轉生”。
因此,盡快出臺指導意見,明確自媒體用戶必須用真實身份注冊信息,實施“人號對應”,建立精準的監督管控系統,就顯得非常迫切。對于借用他人手機號或其他身份信息進行注冊的情況,可以參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和跨境網絡賭博犯罪。為這類犯罪的犯罪團伙提供銀行卡,幫助其進行資金支付結算的行為同樣屬于犯罪行為。將供卡人也列入其中,通過增加其風險,從上游減少犯罪可能。在本情況中,也可以參考該罪名,對在上游提供手機號或其他身份信息供自媒體“意見領袖”轉生者同樣進行處罰,并通過列入征信、行政處罰、刑事處罰等一系列措施,從源頭減少供信息人參與的可能。
同時,應建立自媒體黑名單制度,對列入黑名單的自媒體“意見領袖”,依法依規實施限制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行業禁入、撤銷相關業務許可、取消備案和關閉賬號等措施,以避免其反復“轉生”。
參考文獻
[1]董璐.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292.
[2]葛自發,王保華.從博弈走向共鳴:自媒體時代的網絡輿論治理[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9(08):140144.
[3]段然.自媒體新聞傳播存在問題的成因與規制[J].傳媒,2018,(02):4142.
[4]薛軍.民法典網絡侵權條款研究:以法解釋論框架的重構為中心[J].比較法研究,2020,(04):131144.
[5]周志鈞,顧亞慧.自媒體信息暴力的危害及防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2(4):16.
[6]原平方,梁欣彤.“實際惡意”原則在自媒體傳播治理中的應用[J].新聞愛好者,2020,(09):4246.
[7]姜濤.網絡謠言的刑法治理:從憲法的視角[J].社會科學文摘,2021,(07):7678.
[8]陳雪梅.網絡暴力視域下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制路徑[J].法律適用,2021,(10):6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