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徐楊
摘?要:產業學院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深入探索的關鍵環節,對其建設現狀開展調查研究很有必要,基于調研本文對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業學院建設現狀進行了簡單闡述,概括了產業學院發揮的積極作用,同時也發現存在著產業學院建設目標不夠明確統一、缺少可持續性發展的有效運行機制、運行經費得不到保障等問題,結合國家地方政策、校企雙方和產業學院自身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有助于產業學院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業學院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77
0?引言
2015年10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號),其中明確指出“轉型高校可以與行業、企業實行共同組建教育集團,也可以與行業企業、產業聚集區共建共管二級學院”。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相關高校積極響應,試圖通過多種途徑向應用型轉變。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引導職業教育資源逐步向產業和人口集聚區集中,校企合作設立產業學院”。產業學院作為職業院校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產物,對應用型本科高校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目前,已有一批應用型本科高校成立了產業學院,經過幾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受到各種方面因素的制約遇到了一些問題,制約著產業學院的長遠發展。基于此,本文選取了吉林省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長春財經學院作為調研對象,對其產業學院建設現狀開展了調查研究,試圖在了解現狀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問題并提出建議,以求促進產業學院的長遠發展。
1?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業學院建設現狀
1.1?總體概況
長春財經學院產業學院(以下簡稱“長院”)自2016年進行探索實施,第一個產業學院成立于2017年6月,之后各二級學院結合開設專業與各行業企業單位陸續成立產業學院,截至2023年5月,共計成立了10個產業學院,其中在吉林省教育廳成功獲批備案的有9個,包含兩個省級示范性產業學院建設點,以及8個校級產業學院。長春財經學院產業學院共建專業涉及學校23個本科專業,相關合作企業單位20余個,覆蓋產業包含電子信息、金融服務等八大產業。
1.2?建設內容
長院在建設內容上主要是做好“四個對接、七個共建”;“四個對接”即:產業學院緊密對接產業、專業、職業、就業;“七個共建”即:共建人才培養方案、共建人才培養標準、共建課程體系、共建“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共建應用型教材、共建產教融合戰略基地、共建教科研中心(平臺、所)。
產業學院通過做好“四個對接、七個共建”也取得了初步成果,例如在師資隊伍方面:聘請了61名客座教授來校任教,認定了189名“雙師雙能型”教師,“雙師雙能型”教師比例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0%,先后有93名教師到企業、行業進行實踐培訓、參與企業的項目開發或技術咨詢服務,增強了教師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在教科研方面:通過與企事業單位合作,共同開展課題(項目)研究,立項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86項、省教育廳項目72項。
1.3?組織機構和保障機制
長院的建設和開展,已經初步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并建立了相關保障機制,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是簽訂合作協議。產業學院的建設由學校和企業簽訂合作協議,遵循“共建、共管、共享、共贏”的辦學理念,明確校企雙方職責,根據協議開展合作;其次是初步制定建設方案和人才培養方案,由產業學院所在學院與合作企業雙方共同制定,依據建設方案和人才培養方案開展產業學院相關工作;再次是成立理事會,由所在學院與企業雙方參與形成,行使產業學院重大事項決策權;?最后是制定相應管理制度,為保障產業學院的工作順利開展,先后出臺了《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章程》《產業學院建設與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
2?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業學院積極作用
通過對長院的調研,發現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業學院能夠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人才培養方面
產業學院通過特色班的形式進行招生,根據培養目標制定了詳細的培養方案,通過特色班的培養,對學生未來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首先,通過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可以使學生更加真實地接觸到與本專業密切相關的實習崗位,通過真實崗位的實踐和鍛煉,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其次,產業學院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參加學科競賽機會,學生通過參加競賽可以更多地了解和認識到專業相關的一些課外知識和內容,并且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運用的能力可以得到提升,獲獎后可以提升學生未來的就業競爭力。第三,特色班學生通過培訓可參加相關職業資格考試,通過考試獲取職業資格證書,為就業提供更多機會。
2.2?師資隊伍建設方面
產業學院的校企合作除共同培養學生外,對于教師隊伍的培養同樣具有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學校可以派遣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通過鍛煉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第二,學校鼓勵教師參加相關職業資格考試,獲取證書后可以參加評選成為雙師型教師,進而優化學校的雙師型教師結構;第三,產業學院可以吸引企業人員到校任教,講授一些專業相關實踐課程,或者作為第二指導教師參與指導學生畢業論文(設計)或學科競賽等實踐活動,從而進一步完善學校整體的師資隊伍結構。
2.3?課程建設方面
產業學院在課程建設方面產生的積極作用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產業學院通過校企合作開發一些專業相關課程,可以豐富專業課程數量、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完善專業課程結構;二是可以借助產業學院作為平臺,可以將課程與崗位,課程與競賽、課程與證書進行融合,納入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去,對于申報金課、國家級省級一流課程等可以提供支撐。
3?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業學院未來發展困境
3.1?產業學院建設目標不夠明確統一
個別產業學院在建設目標上,校企雙方的利益出發點不夠明確統一,某些企業通過與學校建設產業學院,為自己尋找廉價勞動力,提供的崗位或者培訓與人才培養目標偏離,只為企業謀取利益。學校方面,對于不符合人才培養目標的企業崗位實訓不同意,由于雙方的目標不統一,導致工作開展受阻。究其原因,一是作為企業,主要以牟利作為出發點,沒有利益自然合作的積極性不高;二是學校方面,在建設產業學院的時候對企業的唯利性考慮較少,重點還是考慮人才培養第一位,校企雙方的出發點不夠明確導致形成這種局面,這種局面的形成阻礙了產業學院的長遠發展。
3.2?缺少可持續性發展的有效運行機制
調研中,有被調研對象表示,“現在我們的產業學院能夠建設起來,企業之所以跟我們合作是因為我們院長跟企業的老板的關系,并且基于此才開展的一些教學合作,培養出來的學生才可以輸送到企業進行就業。”這樣看來,產業學院的建設和運行僅僅依靠個人關系,長期有效運行機制的缺失在未來發展中勢必令人擔憂。究其原因,一是國家和地方政策不夠完善,缺乏能夠促成校企雙方均為通過產業學院的平臺,將培養的人才直接輸送到企業的有力保障。二是校企雙方對國家政策認識不夠深刻,產業學院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校企雙方進行合作從而解決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不能完全適應的“兩張皮”問題,而不是在產業學院成立本身。
3.3?運行經費得不到保障
調研發現,產業學院未來發展中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經費難題,產業學院的教育教學運行需要經費,學校教師送到企業掛職鍛煉需要經費,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和職業資格證書考試需要經費,甚至有部分產業學院學校跟企業續簽協議也需要經費。然而這些經費又沒有可靠來源:第一,對于產業學院的建設不能硬性要求企業進行教學投資;第二,產業學院的建設經費由學校單方面無止境進行投入也不現實;第三,由產業學院的學生和教師出資參加培訓也不合理。?所以,經費也就成為了未來產業學院發展中的難題。
4?推動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業學院長遠發展的建議
4.1?國家地方繼續出臺配套政策
首先,國家層面已經發布了《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號)、《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等相關政策文件,明確指出了鼓勵和支持應用型本科高校和企業可以設立產業學院,為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業學院的成立指明了方向,但具體的相關配套政策及實施細則仍未出臺,比如產業學院在法律上的界定問題、產業學院的運行機制以及經費問題等,需要國家層面繼續出臺相關政策進行闡明。正如余曉鵬等學者指出的“未能出臺企業與地方高校合作方面的政策或法規,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校企合作實質性的突破”。其次,地方層面也需要進行政策補充,結合國家的政策方針,通過調研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業學院建設的實際情況和困難,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例如,是否可以為參與產業學院建設的企業,實實在在為人才培養付出的企業提供一些配套性措施和激勵,從而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積極性;對于積極建設產業學院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在一些參與評優或評一流的項目上給予特殊照顧等。
4.2?校企雙方共同付出
首先,校企雙方需要提高政治站位。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業學院的建設并不只在成立本身,通過培養學生,將學生輸送到企業這樣一個簡單的過程,除此之外更應該清晰地認識到產業學院的成立是為了更好地貫徹國家的方針政策,通過平臺落實好促進產教融合,解決“兩張皮”問題的重要任務。其次,校企雙方均需要進行付出,無論是物力、財力、人力等方面,企業需要對學校的人才培養提供一定經費或實習實踐場所的支持,學校也需要提高對產業學院的建設在人財物等方面的付出。最后,需要企業和學校雙方在目標上達成一致,由理事會結合學校和企業的在產業學院建設上存在的各自問題進一步制定或完善相關制度文件。
4.3?產業學院自我造血,實現“產業”化
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頒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校企合作中,學校可從中獲得智力、專利、教育、勞務等報酬,具體分配由學校按規定自行處理”。此文件是國家針對職業教育提出的意見,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來講,可以參考進行效仿。因為企業經營的核心是實現盈利,由企業參與產業學院的建設不可能要求企業無限地投入經費,所以這就要求產業學院的建設在經濟上能夠自我造血,實現“產業化”,從而能夠有更加長遠的發展。為使產業學院能夠真切地做到這點,需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支持:第一,需要政府完善相關文件制度法規,使產業學院的發展在法律上獲得支持和保護,切實維護高校、企業的利益,調動校企雙方建設產業學院的積極性,使產業學院的發展趨于規范;第二,要求校企雙方不能對產業學院的發展進行過多干預,使其有足夠的自主性,能夠獨立進行決議。最后應注意的是,雖然鼓勵產業學院進行“產業”化,實現盈利,但是其本質上仍然是教育活動,其宗旨和目的是培養人才,不能過度地放大市場化而忽視了人才培養。
5?結語
經過調研,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業學院在國家的政策引導下,已初步成型,并取得了一些有利效果,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國家、地方、學校、企業等方面繼續努力。另外,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業學院作為一種新生事物,需要更多的專家學者進行調查研究,及時地發現問題,提出更多的解決策略,才能夠保障長遠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Z].20151021.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Z].2017125.
[3]李榮華,邱菁芳.論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業學院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9,(14):3642.
[4]余曉鵬,張付寶,程德軍,等.關于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9,5(02):190191.
[5]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Z].202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