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摘?要: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如何有機的融合是如今高校專業課程建設與教育教學改革所面臨的一項挑戰,本文以地理信息系統課程中緩沖區分析教學為案例,根據該專業的教學特點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結合本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充分挖掘、探索專業學科的思政元素,并制定思政教育的具體實施方案。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以身示范感染學生,采用激發學生學習原動力的多元化教育教學方法,潤物無聲地融入思政元素,為專業課程挖掘思政元素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地理信息系統;教學案例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9.085
0?引言
課程思政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來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隨后在2020年,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要求不同專業根據專業特色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深度挖掘專業課程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學校全程。
課程思政不單是指一門特定的課程,它既是一種思維方式又是一種教育理念。專業課程本身就含有傳授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雙重功能,因此,將“課程思政”與專業學科相融合,充分挖掘專業學科的思政資源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高校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在教學內容及方法設計上不斷探索。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專業致力于培養國家迫切需要的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人才,地理信息系統課程是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是培養學生地理思維、空間思維、空間信息分析能力的重要載體,因此該課程的教學也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責任,本文以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專業地理信息系統課程中“緩沖區分析”該節為例,對高職專業課程的思政實踐的途徑進行探究,為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提供參考,從而潛移默化的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為破解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與思想政治工作困境提供思路。
1?教學理念與設計思路
1.1?教學理念
地理信息系統課程是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是培養學生地理思維、空間思維、空間信息分析能力的重要載體,該課程是一門理論性與技術性極強的學科,知識點繁多且對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要求較高的課程。因此,在課程建設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為原則的教學理念,著眼于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現有矛盾,結合專業課程內容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設計課程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力求做到將“政能量”潤物無聲的融入專業課程,為新時代人才培養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參考方向。
1.2?設計思路
緩沖區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統課程中重要的環節,本節課具有理論性、技術性和實踐性的特點,以為該課程的課程特點為著力點,著眼于課程教學內容,結合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以任務教學和案例教學為主,確定課程的思政元素與思政內容。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注重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方案,力求將思政元素恰到好處地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
2?設計方案
2.1?教育教學目標
(1)素質目標。思想政治素質:培養具備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對于生態問題的感性認識與良好的家國情懷,認識世情、國情、黨情,深刻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優越性。①職業素質:緩沖區分析產生原因的角度,進一步理解地理學第一定律的內涵,提高利用地學思維分析解決空間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識。②人文科學素質:培養學生既嚴謹又靈活的科學思維,能夠正確認識社會、主動適應社會,有較強文字和語言表達能力,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2)知識目標。掌握緩沖區分析的概念和分類。
(3)能力目標。給出建立緩沖區的條件,能夠獨立生成正確完備的緩沖區。
2.2?案例意義
地理信息系統中緩沖區分析相關課程的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是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培養地理信息類人才的重要內容,是人才培養“嚴謹專注、求實創新職業素質”的著力點。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潛移默化的融入思政內容,摒棄說教式教育,將學習“政能量”的決定權轉移給學生,踐行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3?思政元素
結合地理信息類專業的職業素質要求,充分挖掘地理信息系統專業課程知識體系中所含的思政內容,尋找緩沖區分析課程可以與思政教育結合的切入點,結合實踐教學內容,確定本案例的思政內容和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
3?教學實施
教學實施包括課前任務布置、課中、總結與課后任務三個部分。
3.1?課前任務布置
教師介紹本節課考核辦法(學生需根據項目內容,能獨立生成完備的緩沖區),要求學生進行預習,了解緩沖區分析的概念,并搜索了解學習關于青藏鐵路的項目。
3.2?課中
3.2.1?回顧與導入
回顧:空間實體的分類(點實體、線實體、面實體)。
設問:青藏鐵路作為人為的產物,勢必會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那么我們如何對青藏鐵路的這種影響做定量的分析,從而引出今天講課的主題,即緩沖區分析。分別從地貌、氣候、水系、主要災害等方面介紹,并重點介紹各要素(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地理區劃,分別從水利樞紐、旅游資源、文化資源、社會經濟、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簡要介紹。
隨著青藏鐵路的建設,許多生態保護措施也一并實施,諸如草原恢復工程、綠色屏障工程等,都產生了顯著的生態效益,但該鐵路帶動了更多的人口流動,比如極大地刺激了西藏旅游業的發展,進而提高了當地肉制品的需求量等,從而不可避免地對高原生態系統產生了影響。
3.2.2?前測
提出問題:結合漢語中緩沖一詞的含義,不考慮緩沖區分析的嚴格定義,試舉例在生活中那些事物類似于緩沖區,如銀行、火車站等業務窗口前設置的一米黃線,河流湖泊岸邊修建的集景觀和提防于一體的防洪措施。
點實體、線實體和面實體有哪些常見的緩沖區應用?此問題目的在于初步了解學生對于緩沖區分析的理解程度,為后續課程的進展制定合理的起點。
3.2.3?講授
第一階段:什么是緩沖區分析
分別給出緩沖區分析的文字描述性定義和數學定義,同時簡要介紹緩沖區分析的基本流程,即首先按照緩沖條件創建緩沖區,進而結合空間查詢、疊加分析、網絡分析等其他空間分析手段得到分析結果。
第二階段:緩沖區建立
以示例圖為基礎,講解不同類型空間實體的緩沖區建立方法,對于矢量數據,按點實體、線實體和面實體分別進行講解。
點實體:包括單點緩沖區、點群形成的緩沖區和分級點形成的緩沖區。
線實體:包括單線緩沖區、多線緩沖區和分級線形成的緩沖區。
面實體:包括外緩沖區、內緩沖區和內外緩沖區等。
第三階段:緩沖區建立的特殊情況處理
以醫院的服務影響范圍為例,說明緩沖區疊置處理問題,即不同醫院的緩沖區相互重疊時的處理方式;以臺風預警區為例,說明不同寬度緩沖區處理方式,包括分級緩沖區和可變距離(動態)緩沖區等。
第四階段:緩沖區分析的案例講解——青藏鐵路對沿線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
向同學們介紹案例中數據的來源和獲取方法,以及整體的分析思路;介紹研究區域內人類足跡分布的計算方法、過程和結果,以及分級緩沖區的應用;引導同學思考討論:(1)人類足跡分布的變化在不同的空間位置展現出不同的特征,其原因是什么;(2)分級緩沖區的結果顯示青藏鐵路的建設主要對其沿線30km以內產生影響,這個結果是否符合;如果合理,該結果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啟示?
在分析和總結的過程中,適度地告誡學生要采取辨證的思維分析問題,青藏鐵路作為一項大型的人類工程,勢必會對沿線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通過具體分析這種負面影響所涉及的空間范圍以及強度,有針對性地加強保護措施,最大程度降低這種負面影響,從而確保青藏鐵路在維護領土完整、加強青海和西藏與其他省份的聯系等優勢之外,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才是一種務實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我國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在結合項目分析青藏鐵路的影響時,學生不難發現,只有我國特有的社會主義制度才能確保這樣一項龐大的綜合性工程持續推進并最終完成,并且能同時兼顧工程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3.2.4?后測
提問:緩沖區分析著重體現了地理信息的哪個特征(空間相關性),是對哪個定律的直觀反映(地理學第一定律:萬事總相關,越相近,越相關),引導學生采用地學思維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的地學思維。
3.3?總結與課后任務
總結:結合緩沖區分析流程圖,與學生一道復習緩沖區分析的流程,總結本節課程內容并對學習成效進行考核與分析。
課后任務:為全面了解專業課程與思政建設學實施后的學習效果,根據課上案例項目介紹,同學們依據所學內容,根據點線面實體緩沖區建立的方法,對青藏鐵路沿線的項目進行分析評價,并形成課后報告,在報告中增加有關課程思政方面的心得體會,了解學生在經歷思政教育后對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職業素養等的思考,以了解課程思政育人的實施效果,并達到持續改進的目的。
課程思政的實施成效在學生,通過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的融合,既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科知識、專業技能以及專業的職業素養,又使得學校培養樣的人才具有濃厚的家國情懷。
4?總結
地理信息系統課程中緩沖分析該節課程內容理解起來較為簡單,但正因為此,學生容易忽視對其概念的掌握,這不利于后續對復雜空間分析的講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以項目分析為依托,結合其他分析方法,幫助學生在掌握緩沖區分析概念與方法的同時,理清相似概念。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力爭做到以下兩點:首先在授課的過程中增強講解的層次性,圍繞實例進行討論,幫助學生理清概念并在實例講解的過程中融入思政內容,將專業課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其次,幫助同學概念清晰,使得學生將緩沖區分析與其他分析方法區分開來,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時要摒棄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方式,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
地理信息系統結合本專業課程自身的特點,把傳統專業知識傳授與德育教育相結合,破除了傳統思政課程教育空泛化的問題,使得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能潛移默化的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實現價值引領、知識教育和能力教育的有機統一,進而構建“知識+能力+德育”的教育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張大良.課程思政:新時期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J].中國高教研究,2021,(1):59.
[2]劉玉斌.物理學類專業課程思政的思考與實踐——以理論力學課程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20,360(08):5558.
[3]王苑,張豐,李睿,等.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和實踐[J].地理信息世界,2021,28(1):1620.
[4]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20200508)[2022010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5]李光俊.體能訓練在大學健美操教學的應用[J].文淵(高中版),2020,(001):12.
[6]劉星璇,范學滿,衛翔,等.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課程思政實踐與思考[J].教育現代化,2021,8(87):175178.
[7]張曉薇.課程思政在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即興伴奏課程改革中的探索[J].藝術評鑒,2021,645(22):9092.
[8]蒲白翎,章鋆.“課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學探索與實踐——以酒店管理專業“宴會設計與管理”為例[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21,155(04):96100.
[9]陳秀波,張晶紅.課程思政視角下的課程設計——以“植物景觀設計”課程為例[J].現代園藝,2022,45(19):183185+191.
[10]申艷楠.“課程思政”視角下中職基礎會計教學設計與探究[D].南昌: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22.
[11]劉憲鋒,李晶.課程思政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05)17.
[12]封志兵,聶逢君,鄧居智,等.地學野外實踐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J].中國地質教育,2021,30(02):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