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華
【摘要】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改良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將信息技術用于小學數學教學,能夠顯著改變以往數學課堂枯燥單一、晦澀深奧的教學困境,使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激發,促進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但在實踐中,仍存在一些典型的錯誤應用方式,阻礙著信息技術教學優勢的發揮.基于此,文章在肯定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剖析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的基礎上,詳細論述了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合理應用策略,旨在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引 言
新課標背景下,“生本教學、減負提質”成了當前中小學教育的新主題、新原則.教學指向的變化,對教師的教學創新意識、創新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教師得以大幅拓寬教學素材的來源渠道,持續豐富教學形式,為學生帶來耳目一新、趣味橫生的學習體驗.可以說,數學課堂的信息化,是響應新課改精神,踐行素質教育理念的正確思路之一.
一、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一)有利于營造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
在學生視角下,傳統數學課堂教學氛圍嚴肅緊張,大多索然無味.在導入階段,教師通常口頭簡介當堂知識梗概,或者講幾個有年代感的數學知識趣聞,隨即便自顧自地展開了知識講解.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也很少關注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僅依照提前規劃好的教學進度,機械地、循規蹈矩地展開教學.以上教學情形,無疑放大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畏難情緒,而信息技術的引入,則顯著改善了這一困境.一方面,憑借呈現形式多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教師得以為學生營造逼真、形象的導入情境,使學生的好奇心、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數學課堂中;另一方面,依托于微課、慕課、師生共同參與的學習平臺等技術機制,教師也能使教學過程的互動性更直接,可及時接收學生的學習反饋,進而靈活調整教學方式、教學進度,促進各層次學生的共同進步.總之,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上的應用,有效凸顯了數學知識蘊藏的趣味性,使師生互動更自然、更便捷,有利于營造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
(二)有利于直觀演示知識內涵
興趣是能否學好一門學科的關鍵性因素,更是攻克學習難關的力量源泉.小學生的特殊發育階段決定了其只有在對某件事產生濃厚興趣時,才能順利進入沉穩學習、耐心鉆研的思維狀態.通過將信息技術引入數學課堂,教師一舉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下口頭講解、板書演示的扁平化教學,使數學知識的豐富內涵得以通過視頻、動畫、小程序等形式直觀呈現出來.持續的視聽刺激,充分順應了小學生喜愛關注動態事物的注意力特點,確保了學生注意力在數學課堂上的高度聚焦.此外,豐富多彩的演示過程也讓學生更直接地感受到數學概念、定理與現實生活間的緊密聯系,使參與信息化數學課堂的學生意識到數學學習不僅是一項用于考學升級的學習任務,而且是提升自我素質、培養生活智慧的必要環節.這種對數學學科的正確定位,將促使學生自覺轉變被動接受的錯誤學習理念,以高度自主的主體意識,開展數學知識的探究學習.
(三)有利于鍛煉學生思維
學知識,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對于數學學習而言,尤其如此.由于信息呈現手段單一,傳統模式下的數學知識講解往往很難全面復現知識內涵,導致學生不能領悟相關概念、定理的內在規律,思維能力難以提高,因而也無法實現對數學知識的運用自如.信息技術的應用,打破了上述教學困境.憑借多元、多樣的知識演示方式,教師得以為學生直觀呈現數學知識的全部推導細節,使學生的思維在每一個推導環節都得到了充分鍛煉.此外,在觀摩動態課件、程序型知識演示的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觀察能力也得到了相應培養.
二、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一)情境構筑形式單一
隨著信息化浪潮的持續影響,將傳統教學方式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儼然成為當前教學方式改革創新的主流趨勢.許多優秀教師都為信息化教學課堂建設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先進模板,但也存在為數不少的教師,在信息技術的使用上存在形式化、單一化、機械套用的錯誤.反映到數學教學方面,一些教師將信息化的數學教學與多媒體播放課件進行了簡單等同,在情境構筑方面未能結合數學知識的形式特點選取相契合的素材,使數學課堂枯燥乏味.
(二)未能遵循生本理念
對生本理念的落實不到位,在應用信息技術的數學課堂中,同樣有所體現.首先,一些教師仍然以學生的紙面學習成果為核心教學指標,為確保教學進度和整體學習成績的達標,教師往往專注于課程知識的依序講解,對學生的學習訴求、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則有意忽視;其次,在課程內容的呈現方式上,教師并未秉承興趣驅動的教學原則,而是繼續以命令式、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開展課堂教學.在上述兩種錯誤做法的影響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學習動力受到了極大壓抑,原本由信息技術提供的新穎感也迅速消退,被畏難、消極的應付心態取而代之.
(三)思維培養環節缺失
忽視思維培養,特別是不注重數學理解能力的培養,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突出問題.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僅將信息技術作為簡化教學流程的輔助手段,即將板書教學時代的固有教學環節,如板書演示、口頭講解等,機械替換為多媒體播放、PPT展示,幾乎沒有發揮信息技術在思維能力培養方面的優勢.類似“換湯不換藥”的做法,使學生繼續扮演了被動聆聽教師指令的角色,壓制了學生的思維主動性,使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既不能明確所學內容的重難點,也無緣洞悉所學知識的深層次原理.
三、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數學教學情境
小學數學教學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合理應用,可以體現在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環節.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創設出更具多樣性和功能性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收獲前所未有的學習成果.特別是在教學新的數學公式和概念時,教師可以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改善以往教學情境難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問題,提升教學情境的形象性、生動性,從而幫助學生在輕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中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抽象的數學規律與數學概念.在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數學教學情境的過程中,廣大數學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注重教學情境的生活化.鑒于數學知識的邏輯性和抽象性特征,教師在對教學情境進行創設時,應將降低理解難度、提升學生學習體驗作為主要設計思路,力求在教學情境中體現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直觀性、立體化優勢.其次,注重教學情境的功能性.教學情境的創設應立足于數學教學目標且服務于整個教學過程.因此,信息技術在教學情境中的應用,有必要滿足新課改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的具體要求.為使學生更好地融入教學情境、收獲沉浸式課堂教學體驗,教師可以將過去難以被語言所描述的抽象知識進行信息化編排和設計,并在創設和導入教學情境過程中,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工具、教學課件的技術性優勢,引導學生在立體直觀的教學情境中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索和學習.例如,在“角的初步認識”一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對平面的角產生初步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借助動手操作、語言描述等方式,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還需要初步掌握利用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畫角的方法.為了幫助學生在認識角的過程中更好地提高其抽象分析能力和實際觀察能力,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逐步導入教材內容,從學生日常所見的平面圖形中逐步引出角的概念,使學生知道,在實際生活中,數學知識是無處不在的.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時,教師可以在教學課件中添加“小熊切蛋糕”的動畫視頻,通過視頻啟發學生討論:“為什么同樣是從中間開始切,小熊切出來的蛋糕塊有的大,有的小?”在學生觀察、分析得出“因為每一塊蛋糕角的大小不一樣,所以蛋糕有大有小”的結論之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小熊怎樣才能切出大小一致的蛋糕?”在學生觀看動畫、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其適當點撥,引導學生得出“切蛋糕的角度一樣,蛋糕的大小才能一致”的結論.為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充分感受角的存在和作用,教師還可以利用教學一體機的觸控功能設計教學情境,如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嘗試切割教學一體機展示的“蛋糕”,從而幫助學生切實掌握角的概念和畫法.
(二)借助信息技術激發學生數學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通過小學數學教學,教師可以逐步推動其思維方式的升級,使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實質性提高.學生思維方式的發展和升級離不開興趣的助力,為此,教師可以在學生探索數學世界、認識數學規律的同時,對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充分利用,爭取在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科的熱愛.在借助信息技術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有必要對以下兩點給予重視:第一,確保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受年齡和經驗的影響,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尚不成熟.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應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主要參考,并確保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能夠符合并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在開展教學活動前,教師應對實際學情進行系統調查與綜合分析,采用學生感興趣且易于理解的信息化教學方式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第二,確保教學設計貼合課程內容.鉆研教材、充分解讀教學目標是教師實施教學活動的前提,為進一步增進小學數學中信息化教學的實際效率,教師應在全面掌握課標要求、高度提取教材精髓的基礎上對教學活動進行信息化設計.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注重教學內容與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有機融合,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深挖教材內容、充分呈現數學魅力.例如,在針對“除法和分數”的一系列知識開展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應明確教學的重點,即“乘法分配律”.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和處理實際問題發現乘法分配律,并幫助學生逐步掌握這一定律.此外,在對運算規律的探索過程中,學生還需要建立一定的符號感以及比較、分析、概括能力.為調動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相關知識的探索欲望、有效降低學習難度,教師可以借助教學一體機的視頻播放功能逐步演示除法的計算法則,使學生清晰地了解不同算式和法則代表的含義.
(三)借助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理解能力
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的視頻演示功能,教師不僅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直觀化,還可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特別是在突破教學重難點的過程中,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地對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技術加工.通過技術手段,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有機融入多媒體課件之中,并利用新穎、獨特的教學方式將教學重難點展示在學生面前,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對“圓”的相關知識進行學習時,部分學生并未在“圓的面積”一課中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這是因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中不僅涉及了圓的半徑、圓周率等抽象概念,還存在“r”“π”等數學符號,這些概念和符號對于抽象思維能力有限的小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理解難度.在教學和練習活動中不難發現,一些學生不僅容易混淆圓的半徑和直徑,甚至存在分不清圓的周長和面積的問題.不僅如此,對于小學生來說,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還存在推導過程復雜、計算煩瑣等難題.針對上述情況,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獨特優勢展開教學,通過動畫演示、逐步推導等方式化抽象為具象,有效降低學生在學習“圓的面積”過程中的理解難度.如教師可在動畫演示中對圓進行切割與重組,并將重組后的圖形與長方形進行比較,進而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知識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此外,為鞏固課堂學習成果、攻克學生難以理解的數學難題,教師還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構筑網絡教學平臺,對學生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進行針對性分析.運用信息技術的傳輸和存儲功能,教師可以將每名學生的學習短板、知識盲區進行收集和整理,并借助大數據技術對信息進行精準分析.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教師可以依據實際學情設計微課視頻,并針對學生的特點拓展其數學視野、培養其數學理解和學習能力.如此一來,教師不僅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實現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有效聯動,還能夠與學生進行實時溝通,第一時間對學生遇到的學習問題和理解難點進行答疑解惑,從而確保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及時、有效的滿足.
總 結
綜上,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與當前社會信息化、教育素質化時代背景充分契合,是培養新時代人才、優化國民教育質量的必然舉措.小學數學教師應自覺承擔起新時代賦予的嶄新教育使命,果斷揮別守舊教學理念,強化自身信息化素養,創新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幫助學生透徹領悟數學原理、扎實構筑數學知識體系,為未來的中學進階式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樹林.新課程背景下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02):53-55.
[2]張永永.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3(09):188-190.
[3]程生錦.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中小學電教,2023(0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