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榕,胡萬芹,馬曉燕,余桂英,王 星
(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產科,云南 昆明 650101)
圍產期抑郁癥又稱孕產期抑郁癥,包括產前抑郁癥和產后抑郁癥(postpartum depression,PPD),可能誘發多種妊娠并發癥及不良結局[1、2]。產前抑郁影響孕婦社會功能、增加孕婦自殺風險[3]及孕期并發癥風險[1,4],也是產后抑郁的危險因素[5]。產前抑郁增加胎兒流產、早產、低出生體重等不良妊娠結局風險[1],還與嬰兒發育、兒童心理健康[6]有關。隨孕周增加孕婦抑郁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7]。為調查及探討孕晚期孕婦抑郁發生率及其影響因素,本研究擬對本院產科門診就診孕晚期婦女抑郁發生狀況進行調查,為產前抑郁預防和臨床干預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采用便利抽樣法,對2021年10月21日-2022年1月10日在本院產科門診產檢孕晚期(≥31周)孕婦進行現場問卷調查。本研究下發問卷534份,回收534份(回收率100%),剔除無效問卷41份(7.7%),有效問卷493份(有效率92.3%)。
納入標準:(1)無精神病病史;(2)無溝通障礙,能自主讀寫并理解調查問卷內容;(3)孕婦本人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有明確診斷的精神障礙;(2)存在智力障礙或其他原因不能理解調查問卷內容孕婦;(3)有心、肝、腎等嚴重性疾病;(4)拒絕或終止本次研究孕婦。
一般情況: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民族、戶籍所在地、家庭月收入、孕產史、妊娠方式、目前孕周、獨立性、婚姻滿意程度、是否為獨生子女等。
家庭關懷度調查 評定參照家庭關懷度指數測評表(Family Adaptation Partnership Growth Affection and Resolve Index,APGAR)[8]。APGAR通過計算條目總分來評估孕婦對家庭功能的滿意度:0~3分為家庭功能嚴重障礙(低),4~6分為家庭功能中度障(中),7~10分家庭功能良好(高)。
抑郁情況調查 采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1],EPDS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嚴重。國內外仍未形成統一的 EPDS 篩查圍產期抑郁障礙標準界限值,我國相關專家認為以EPDS總分9.5為界,大于12分為中度或重度抑郁[1]。國內研究產前抑郁研究臨界值為≥10分[9],故本研究將10分作為 EPDS 篩查臨界值。

研究中予EPDS對493例孕婦進行抑郁情況評估,無抑郁319例為對照組,產前抑郁174例為病例組,其發生率為35.29%。其中,中度或重度抑郁孕婦75例,發生率為15.21%。
孕婦工作是否固定、受教育程度、戶籍、家庭月收入、婚姻滿意度、家庭關懷度及妊娠方式等為孕晚期抑郁狀態影響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年齡、民族、孕婦獨立性及孕婦類型等因素病例組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孕晚期抑郁狀態單因素分析[n(%)]
以孕晚期是否發生抑郁狀態作為因變量,將表1中具有統計學意義指標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各變量賦值情況,見表2。

表2 各變量賦值情況
結果顯示抑郁狀態主要影響因素:受教育程度、妊娠方式、婚姻滿意程度及家庭關懷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孕晚期抑郁狀態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妊娠晚期孕婦生理負擔加重,心理面臨各種相關應激如恐懼分娩疼痛、擔憂胎兒健康狀況及撫養,故抑郁癥狀發生率增加[10]。因孕產期抑郁癥定義、診斷標準、研究工具與標準、評估時間、人群及文化背景等的差異,國內外產前抑郁發生率報道不一。例如2018年美國婦產科醫師協會(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ACOG)圍產期抑郁篩查指南闡述美國約9%的孕婦符合抑郁癥的診斷標準[11]。章寶丹等[12]的研究提示妊娠晚期抑郁的發生率約為 27.3%;賈瑾等[13]的研究提示抑郁癥患病率可能與經濟水平有關。本研究孕晚期產前抑郁發生率為 35.3%,中或重度抑郁癥發生率為15.21%,發生率高于國內外研究報道。這可能與本地區經濟水平相對較低有關。
單因素分析中提示職業、受教育程度、戶籍所在地、家庭月收入、婚姻滿意程度及家庭關懷度等因素抑郁癥組與非抑郁癥組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中亦提示受教育程度、妊娠方式、婚姻滿意程度及家庭關懷度在2組研究中具有統計學差異。本研究發現受教育程度越低抑郁癥風險越高。結論與2018年ACOG圍產期抑郁篩查指南闡述相同。可能與受教育程度越高,知識面越廣,對孕晚期面臨生理及心理雙重考驗相關知識理解越透徹有關。研究提示醫護人員在臨床工作過程中需對受教育程度低、職業不穩定孕婦的心理狀態進行適當評估。
本次多因素研究中輔助生殖技術孕婦抑郁癥風險較自然受孕高2.4倍,提示其是影響晚孕期孕婦抑郁狀態因素之一。這與汪在華等[14]報道研究相符。可能與輔助生殖技術妊娠孕婦妊娠期壓力較高有關,提示醫務人員對于非自然妊娠孕婦應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警惕其抑郁癥發生。
妊娠晚期這一特殊時期需要家庭關懷,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助于增加孕婦順利生產的信心,有助于胎兒的生長發育[3]。本研究提示家庭關懷度越高晚孕期孕婦罹患抑郁癥狀風險越高,這與路卓等[3]研究報道不一致。這可能與過分的家庭關懷反而加重孕婦心理負擔有關。因此,對孕晚期孕婦家庭關懷需適度。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1)本研究未進行多中心的研究,所有孕婦均來自同一家醫院;(2)精神科專科醫師未進行咨詢與診斷,產前抑郁是基于自評問卷進行評估;(3)使用自評問卷可能會導致選擇偏倚。盡管存在局限性,但本研究對孕晚期孕婦抑郁狀態現況調查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這可能會為預防產前抑郁癥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綜上所述,孕晚期抑郁癥發生率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受教育程度、妊娠方式、婚姻滿意程度及家庭關懷度等是常見影響因素。目前抑郁癥篩查尚未納入正常產檢篩查項目,提示醫務工作者在臨床過程應做好孕婦及其家屬抑郁癥相關知識宣教,做好孕婦心理咨詢和疏導,尤其是對于受教育程度低、輔助生殖技術孕婦。做好家屬宣教工作,提供適度的家庭支持,促進良好妊娠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