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爽
(衡水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土壤污染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已經成為各國專家學者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1]。從總體上說,土壤修復的科研水平還很低,土壤修復的技術還比較單一,土壤修復的設備還比較落后[2],而土壤修復技術人員的培養培訓更是迫在眉睫。因此,要充分發揮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作用,加強對污染土壤修復、改良的研究,努力培養這方面的研究人才。土壤修復的專業性、技術性、復雜性和創新性都決定了土壤污染修復人才的專門性和實踐性,市場對土壤修復專業技術人才的渴求也日趨激烈。我國土壤污染技術研究在“十五”期間逐漸得到重視,并列入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中,近些年,政府對土壤污染修復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在土壤污染修復技術研究方面的資金投入也不斷增加,鑒于社會發展迫切需要更多的應用型人才,《土壤污染修復原理與技術》的教學要更接近現實的需求,重點提高學生的未來工作技能,培養崗位能力和業務交流能力等。
新時代大學生應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努力學習,追求卓越人生,完善自我能力,讓自己成為新時代的接班人[3]。基于此,教師也應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教學方式,積極探求新方法,開辟新路徑,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新時代大學生。《土壤污染修復原理與技術》的教學不宜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如果只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參與度較低;而且以往的教學中只考慮設計課程目標達成,而沒有精心策劃實現應用型的途徑;課程考核也只考慮傳統的教學目標中識、記、理解等目標的達成,沒有關注課程目標達成度和轉化率,即真正內化為系統的結構化的課程認知。
在前期知識儲備方面,對于教師而言,是為了更好的做好教學工作。 《土壤污染修復原理與技術》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專業課程,涉及到土壤及地下水基礎知識、土壤修復行業標準、土壤修復原理、修復技術、污染場地施工管理等知識,這就要求專任教師具有系統性、綜合性的知識架構,這對于只有單一專業知識的教師來說是嚴峻的挑戰。教師應樹立起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擴寬知識的廣度和深度[4]。學生的知識儲備包括上課認真聽講,消化內化相關專業知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水平得到提高,同時學生也被激發了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能極大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教師應根據社會前沿生產需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教學實際需要自主的整合教學內容,不拘泥于教材,甚至可以自編教材,可以充分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使課堂內容豐富多樣化,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求知欲、積極性。
模擬教學法是指在導師組織設計的高度仿真的教學環境下,學生模擬扮演某些角色,把現實中的情境微縮到模擬課堂,并進行模擬訓練的非傳統模式的教學方法[5]。該方法可以在理論與實踐中建立連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針對性、主動性及互動性,彌補客觀的教學條件的不足,使學生得到職業能力提升或職業感悟。該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目的,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理念,在理論和實踐之間建立鏈接,最終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實操能力。
《土壤污染修復原理與技術》課程由土壤及土壤污染基礎知識、土壤修復原理、土壤修復技術和污染場地施工相關知識四部分構成。第四部分污染場地施工的有關內容雖然在相關教材中占據的內容并不多,但是通過現場施工的管理、運作及有關規范的學習將前三部分內容串聯在一起。作為普通高等學校環境生態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說,都去施工現場實習是不現實的,土壤修復相關知識及修復技術也只是理論,如何把這種抽象的實踐技術真正讓學生感受并初步掌握,是應用型教學背景下專業教師的關注點和責任。
《土壤污染修復原理與技術》 是一門專業性、技術性、科學性、綜合性均較強的課程,綜合了施工前的準備工作、現場管理、施工技術等多個環節。對于將從事污染土壤修復行業的技術儲備人才來說,所有的理論知識和聽來的技術最后都將用于施工現場,并在對施工現場的把控能力上進行教學效果的檢驗。為了使課本內容生動化、真實化,使學生能真正感受施工現場的氣氛和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識,可以參觀實際的施工現場,但鑒于施工現場的復雜性和一定的危險性,以及施工場地的不及時性(如該教學階段附近并沒有施工現場)等等情況,使現場參觀、感受實際場景有一定的困難。基于此,應用情景模擬教學,營造一種現場氛圍,全體人員參與模仿角色,本課程把課堂搬到“現場”去。具體組織設計方案如下:
3.1 將整個現場按施工順序細化為15 個環節,作為15 個模擬單元,具體環節如下:場地勘探、風險評估、甲方招標、乙方投標、監理部門職責、進場準備(能源及節能措施)、環境保護措施、勞動安全防護、項目部組織建設、資料員管理職責、施工部門(物理修復工程隊、化學修復工程隊、微生物修復工程隊、動物修復工程隊和植物修復工程隊)。模擬單元分割及詳細任務解析如圖1 所示。

圖1 模擬單元分割及任務解析
3.2 專任教師在課堂相關教學中,可以把施工現場組織部分適當提前進行教學,以利于學生帶著問題、帶著目的進行上課學習。同時安排學習委員組織學生按興趣報名參加相應模擬單元小組,由學委協調每組人數,以實際現場需求、按學生總數、按比例進行小組人數分配。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由于現場施工工作的特殊性、整體性,各個模擬單元之間緊密聯系,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為了不將模擬訓練彼此割裂,須做好各小組之間的協作。
3.3 每組按模擬單元內容組織各部門職責,形成材料,并在現場進行演繹,并積極和其他模擬單元協作溝通。
4.1 以學生為中心。應用型教育從教學頂層設計到具體實踐環節都應以學生學習,特別是學生發展為中心[6]。《土壤污染修復原理與技術》 課程在大三下學期開展,多為大班教學,進行以小組形式的合作學習,能讓每個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土壤污染修復原理與技術》課程具有專門性、技術性的特點,對時間、設備、場地及資金等條件要求高,也正是由于諸多條件的限制,學生很少能到實際工作崗位上實習,從而削弱了學員實際技能轉化提升這個重要環節。立足教材,而不僅僅局限于教材;利用課堂,又不僅僅將思想囚禁于課堂。該課程采用模擬教學法結合社會工作具體崗位對學生的技能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讓學生主動收集、交流、加工和處理學習信息,通過充分動口、動腦、動手,形成獨立思考、變式思維與團結協作的精神,不僅提高學生實操能力,延展知識,快樂的學習,也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同時還能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從而提高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
4.2 項目式教學。項目式教學是一種在教師組織設計下、圍繞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7]。學生以解決“真實問題”為目的,在“真實問題”中利用多種資源開展探究活動,并在一定時間內解決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問題,是一種探究學習模式[8]。本次基于設定場景的施工現場問題為導向,將本課程全部教學內容植入其中,全員參與,各司其職,通過搜集資料,并通過排練進行銜接促進學生間的合作交流,為《污染土壤修復原理與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積累了教學經驗,解決了教學過程中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現實問題,開拓了環境生態工程類專業《污染土壤修復原理與技術》教學體系的新視野。
衡水市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課題(22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