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英 陽震青(教授)(桂林學院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桂林 541000)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問題。面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通識教育和專業理論教育脫節的現象,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價值引領”,一些學生對課程和自我價值的認同度不高,迫切需要對高校教育體系和教育方式進行改革。如何進行改革?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作為最根本目標,在育人過程中做到德育教育統合,強調在育人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課程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使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形成協同效應。
審計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對企業編制的財務報表進行鑒證,是企業財務公信力的重要依據,是投資者在做出決策時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審計在維護和穩定資本市場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需要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審計人員作為后盾。近年來在審計實務中常有審計人員發生職業道德失范和以權謀私等現象,表面上看是審計人員的惰性導致的審計流程執行不嚴密,深層次原因則是審計人員職業道德和素養的缺失,因此,提升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刻不容緩。而職業道德素養的提升只依靠外部的強制規定很難發揮作用,更重要的是依靠審計人員內心的信念來嚴格要求自己(李海洲、唐衍軍,2017)。因此在審計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著重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在基礎的審計學課程中通過講好審計故事、傳揚審計精神、宣傳審計價值,從而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雙重教育目的,培養具備良好價值觀的審計人才。
高校培養的學生,知識能力越強,將來對社會的貢獻就可能越大。但這種可能性取決于學生所具有的價值觀。因此,價值塑造對于學生成長具有關鍵的引領作用,通過課程思政可以建立一種積極向上的環境和良好機制,使學生在這種良好的環境中成長。通過對已有文獻進行研究分析發現,基于審計特性,在審計人才培養過程中應重視愛國情懷、職業素養、審計職業精神等思政元素。因此本文在審計學課程思政建設中以立德樹人作為培養人才的最根本目標,如從情懷的維度出發,融入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家國情懷的思政元素去培養具有職業情懷的審計人才;從素養維度出發,融入堅持原則、秉公執法、清正廉潔、誠實守信的思政元素去培養具有職業素養的審計人才;從意識維度出發,融入質量意識、標準意識、國家意識的思政元素去培養具有執業底線意識的審計人才;從能力維度出發,融入治國理政、經世濟民、文化傳承的思政元素去培養具有專業勝任能力的審計人才。如下頁圖1所示。

圖1 審計學課程思政建設目標
設定好審計學課程思政雙目標即專業知識目標和課程思政目標后,如何設計審計學課程思政建設路徑?邱偉光(2017)認為影響高校課程思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師是關鍵,教材是基礎,資源挖掘是先決條件,制度建設是根本保障。只有充分發動和組織教師積極參與,才能促進課程思政的全面建設和發展。基于此,本文將從以上內容展開,探究審計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路徑。
課程思政的效果取決于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教師應認真研讀《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等相關文件,領會文件所傳達的精神和內容,理解國家實施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提高政治站位,轉變教學觀念,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提升自身的思政素養,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引領學生對價值觀塑造的思考,從而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雙重教育目的。因此,對于教師上好該門課程有以下要求:
1.教師要有整體性的課程觀。在“大智移云物區”時代,審計信息化發展迅速,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要適應社會職業需求,在知識、能力、價值引領方面與職業需求相匹配。首先在知識、能力方面,基于審計學的學科特點,教師需要樹立跨學科的人才培養理念。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需要使學生融通文、理、工、法等多學科知識,培養學生兼具審計專業、所服務行業和現代信息技術等三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實現知識復合、能力復合。在價值引領方面,教師要重視價值引導,使學生認清未來作為審計人在社會價值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情懷、素養、意識、能力培養,凸顯育人功效。
2.教師要具備課程設計理念。教師首先需要對審計學課程有總體的把控觀,通過對審計學課程中各模塊知識點進行認真研讀梳理,挖掘每個模塊每個知識點背后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思考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將知識點與思政元素巧妙融合。對教學設計重新進行修訂和優化,從而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雙重教學目的。如表1所示。

表1 審計學課程結構設計思政理念
3.轉變教學方法。為了將思政元素融入到審計學專業教學中,并落實到每一次課堂中,教師需轉變原有的教學方法,增加體驗式教學、情感式教學,突出情感體驗,使學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實現思政教育的入腦入心。
在審計教學方法中可以采用“故事教學模式”,如通過講好紅色審計人物故事,使學生了解到老一輩審計人以及當下審計人風雨兼程、艱苦樸素、清正廉潔、堅定信念的審計精神,通過他們的故事向學生闡述作為一名審計人“從哪里來”到“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標。通過真人、真事、真場景講好審計故事,傳承審計精神,于無形處、于無聲處實現價值塑造目標;其次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運用該方法能夠很好地將專業和思政結合起來,如審計失敗案例給國家和社會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而這些審計失敗案例究其原因在于舞弊者和審計人員的道德和價值觀的缺失,使審計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深深地認識到道德和價值觀的重要性,最終潛移默化地做到“知敬畏、守規矩”。
教材、教師、學生是課堂活動最基本的三要素,對教學活動和教學質量會產生實質性影響。其中教材是高校教書育人的重要依托,建設什么樣的教材體系,傳授什么樣的教學內容,體現了知識的價值導向。因此,在教材選用上要嚴格、嚴謹。
1.強化四個自信和家國情懷。我國的審計史源遠流長。新中國成立后,審計機關經過了不同形式的調整,但始終服從于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以經濟監督為核心的政治方向原則不變。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逐漸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審計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而快速發展。審計在經濟發展中起到了經濟監督和經濟警察的作用,“十四五”規劃對審計的發展進行了前瞻性規劃,體現了我國審計制度的制度自信和審計發展歷史悠久的文化自信。通過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對我國審計史進行介紹與探討,了解審計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始終堅持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使我國審計監督的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2.強化職業素養和道德品質。審計因其監督評價的特性,在新時代發揮著經濟體檢的作用并承擔著為維護公共利益而監督的歷史使命。因此,作為一名審計人員,要具有家國情懷,始終把維護國家利益、維護公共利益作為執業活動、專業判斷的出發點。在審計執業過程中審計隊伍要秉持“信念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務實、清正廉潔”的標準,不斷提升自身的審計能力,提升審計質量。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需要將“教”與“育”結合起來,推進德才育人的協同建設,教師作為關鍵一環需要在“傳道授業解惑”中滲透思政意識。比如通過真實的案例分析,使學生了解審計失敗帶來的危害,防微杜漸、引以為戒,教育學生堅守思想道德底線、廉潔從審底線,做到客觀公正、廉潔自律、誠實守信。
3.強化職業嚴謹的態度和執業底線意識。隨著一系列財務造假案的頻繁曝光,公司造假手段越來越隱蔽,而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的過程中并未按照審計準則的要求履行審計職能,造成審計失敗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對銀行存款、應收賬款應實施的函證程序未函證或函證流于形式;對有預期關系的財務數據與財務數據以及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之間未實施分析程序或實施分析程序不到位,沒有通過對數據進行相關的比率分析、趨勢分析、合理性分析和回歸分析來識別異常數據,導致無法有效發現錯報;考慮到成本過高而不恰當地縮小審計范圍導致審計證據收集不足;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未能保持職業謹慎性和職業判斷導致未能有效識別錯報。縱觀這些原因可以發現,審計人員無視審計質量意識、審計準則標準意識甚至無視國家意識,未保持嚴謹的職業態度,突破了執業底線意識,是導致審計失敗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案例教學法,梳理舞弊手段、審計失效原因,來培養和訓練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工作態度。通過對案例的再分析,培養學生在審計過程中敢于質疑、敢于探究,時刻保持職業懷疑態度的精神。
4.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資本市場的公開透明是其健康運行的重要基礎,而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則是資本市場公開透明的前提條件。會計信息的客觀公允關系到政府部門、投資者、債權人、社會公眾能否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關系到社會資源能否合理高效運用。如何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審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審計作為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第三方鑒證者,通過對被審計單位出具審計報告來向財務報表信息使用者傳遞會計信息公允的狀況。如果審計人員出具了不恰當的審計報告,將會誤導大量的投資者做出錯誤的決策,損害投資者的利益,浪費社會資源。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強調審計人員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要做好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建立行之有效的領導管理機制、運行評價機制。因此,首先,高校領導應深入課程思政第一線,親自授課聽課,指導課程思政相關建設;其次,教務部門要統籌教育資源,擬定課程建設規范和評價標準,推出試點課程和示范課程,設置課程思政教學比賽,鼓勵廣大教師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內涵,充分發揮課程思政育人功能;最后,設立激勵機制,將課程思政建設與教師的評優評先掛鉤,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做到全員育人,只有充分調動每一位教師將課程思政意識運用到每一門課程中,才能使課程思政建設落細落實,生根開花。
本文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從情懷、素養、意識、能力四個維度挖掘思政元素,以培養具有審計職業情懷、審計職業素養、審計職業底線、審計勝任能力為思政目標,在審計教學過程中可以從挖掘審計專業中的思政元素、選好教材、轉變教學方法、提升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關鍵作用等方式來轉變教學思路,將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合在專業課程教學中,使得學生在具備扎實理論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