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蘇靜 顧成敏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生成與發展,基本遵循“沖突博弈—感性認識—理性認同—行為轉化”的邏輯進路。新時代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提升提供了豐富滋養,理論創新提升話語科學性,偉大實踐增強話語現實性,網絡賦能強化話語有效性。牢牢把握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堅持內語境與外語境相統一、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一元性與多樣性相統一、系統性與協同性相統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引領力、感召力與影響力。
關鍵詞: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思想認同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618(2023)03-0014-05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鄭州大學)2021年度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開放課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生成機理與推進方略研究”(項目編號:ZZUKFZD202105)、鄭州大學黨的建設研究中心2021年招標項目“習近平傳統文化觀與新時代黨的建設研究”(項目編號:ZZUDJ2101103)階段性成果。
話語是對話雙方進行思想溝通、心靈對話和情感交流的橋梁。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關鍵因素。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1]提升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構建適應新形勢和新要求的話語體系,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引領力、塑造力與影響力,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所向。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生成過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體現為話語主體在內容傳遞中的主導主動、學生對話語的認同踐行兩方面的應和與統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生成與發展,基本遵循“沖突博弈—感性認識—理性認同—行為轉化”的邏輯進路。
(一) 根源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部的沖突博弈
矛盾與沖突存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始終,并推動其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沖突博弈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與社會要求之間的差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學生思想觀念、政治觀點與道德品質塑造的重要手段,它以學生已有的思想道德認知水平為起點,通過有效的話語設計、科學的話語內容、適配的話語載體等,實現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與社會要求之間最大程度協調一致。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解認同中的沖突。教育過程中,存在著老師“說”與學生“不聽”,老師要求“做”與學生“不做”之間的沖突。具體表現為:學生對話語的理解不夠準確,價值認知偏離;學生對話語內容選擇性吸收,質疑話語內容;學生“身體在場”而“思維退場”,抵觸教育方法。三是話語主客體間的不平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必須堅持主體導向,主體先期占有內容、平臺等資源優勢,占據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信息的高勢位,主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流動與傳播。這種話語占有的不平衡性,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實施教育、展開博弈、化解沖突,提升話語權提供了可能。
(二) 起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的感性認識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強調,人們的認識過程是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發展的過程。人的思想成長和認知發展一般要經歷從淺層到深層、從稚嫩到成熟的漸進式發展過程。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和初級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互動過程中,無論是多么充實豐富的內容,學生在掌握過程中總是要先知道它、學會它、熟記它。感性認識階段是話語主體將正向的理想信念、價值判斷及時傳遞給學生,學生僅以感性思維簡單判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從而形成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正向吸收和廣泛接納的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生成,發端于消弭沖突、展開博弈的需要,起始于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的感性認識。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包含青年學生對話語內容的感性了解和知識掌握。引導學生從感性上接觸、感知、認識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進一步實現在思想與行為上的認同與踐行,是推動產生更加持久、更具影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前提和基礎。
(三) 建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念的理性認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屬性決定了感性認識只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生成的起始環節,理性認同和行為轉化才是其最終要實現的狀態。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人們反復思考并進行抽象和概括,獲得對事物本質系統認識的過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指出,教育要產生最佳效果,“理性的教導”和“習慣的教導”必須協調一致。他所說的“理性的教導”具有論理的特色,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彰顯講道理的本質屬性,強化理性認同。理性認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體現,沈壯海指出:“積極的情感活動,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對教育者情感上的接近、尊重、信任,對教育內容及其所表達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認同、接納與強烈的追求、實踐欲望。”[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實質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青年學生自覺自愿贊同、認可和接受其傳播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使青年學生獲得情感和精神上的歸屬感,從而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過程。理性認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生成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環節,經由此環節學生才能將內化的觀念進一步轉化為行為習慣。
(四) 落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的行為轉化
行為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現和綜合反映,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過程。頭腦中的感性認識、理性認同都需要行為實踐的檢驗和確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構建是“把我的愿望從觀念的東西,從它們的想象的、表象的、期望的存在,轉化成它們的感性的、現實的存在,從觀念轉化成生活,從想象的存在轉化成現實的存在”的過程。[3]觀念外化為行為才能使個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觀念得到檢驗、調整和強化,并進一步定型為較為穩固的思想政治道德觀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對學生思想品德認識、情感、意志、信念的培養最終要通過行為實踐表現出來,落實到具體的行為習慣上,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建設的價值歸旨。完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建設運行過程,既包含學生對話語內容的內化,也包含學生在認識活動的基礎上,對話語內容的踐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以知識、觀念的形態掌握了話語內容、目的,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由“外我態”向“為我態”繼而向“屬我態”的轉化。由知到行的轉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提升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時代審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方法、質量、權效等提出了新要求。準確審視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時代語境,是提升話語權的內在要求。
(一) 理論創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科學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講道理”的學問與活動,旨在使人們認同“道理”、廓清思想迷霧、澄清模糊認識、自覺防范和抵制各種錯誤社會思潮,達到思想統一、力量凝聚、行動一致的最終目的。“道理”要讓人信服,就必須是富有學理性的真理。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4]這是話語權構建中的前提基礎。正如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所指出的:“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
新時代的到來總是以新思想、新理論的誕生為標志的。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明確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6]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夯實了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理論基礎,提升了話語權建設的科學性。青年學生正處在思想最為活躍的關鍵階段,他們接受新鮮事物速度快、熱情高,善于不斷吸收各個學派、各種思想的養分,但在對各種社會思潮進行分析和作出判斷的過程中,他們卻經常會遇到思想“迷霧”,產生思想困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系統回答了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對這一思想的學習能夠提高學生觀察時代、解讀時代的能力,達到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解釋力的效果。
(二) 偉大實踐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現實性
話語是思想和認識的外在表現,實踐是認識的重要來源。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實踐中形成和發展并不斷走向成熟與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構建不是封閉的概念推演和抽象的邏輯論證,而是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7]在話語傳遞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借用社會實踐和日常生活中生動鮮活的實踐案例來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表達。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世界地位顯著提升,這些偉大實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話語內容和素材,極大增強了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信心。作為意識形態表達和政治觀點宣揚的傳播載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中固態化、抽象化和規范化的表達較多,如果不將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相結合,不進行話語轉化,直接以理論化、學術化表達的話語直接傳遞,在現實中就容易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話語不接地氣等問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從社會現實生活中搜集話語素材,以社會生活為“課堂”,回應好青年學生關切,增進青年學生對我國指導思想、根本制度、基本國情、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現實成就的了解和認識,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真正打動人心,讓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鮮活、更有成效。
(三) 網絡賦能強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有效性
大學生作為一代“網絡原住民”,對網絡的歸屬感最強、依賴性最深。青年學生聚集的地方,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開展工作的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視虛擬社會對青年學生思想的影響,充分審視網絡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建設帶來的機遇,發揮網絡優勢賦能話語權效能提升。
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網絡時空建構起具有政治宣揚、思想引導、價值傳播、輿論動員功能的話語互動場域。這種場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大學生突破課堂、高校、求知的傳統邊界,從“面對面”到“鍵對鍵”,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其一,網絡話語場域的平等互動性推動著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客體關系的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互動可以在自由、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展開,彌補傳統話語模式的弊端。其二,網絡話語場域的即時便捷性提升了話語傳播的時效。網絡場域話語內容從發布到反饋的過程周期較短,話語主體可以隨時隨地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并運用學生喜愛的網絡新媒體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三,網絡話語場域應用的靈活多樣性豐富了話語載體。網絡場域話語主體既可以借助微視頻、微文章等發表觀點、傳遞思想,還可以轉載文章、影音視頻以及通過評論、私信等形式實現與學生點對點、點對面、面對點、面對面地交互對話。其四,網絡話語場域的新穎性助力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目標。從通俗易懂的青年話語到深度表達的宏大敘事,從沉浸交互式體驗到虛擬仿真式呈現,網絡場域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發揮了極大的聚合、感召與引領的作用。
三、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提升路向
新時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需要基于話語權的生成機制、時代語境與實踐經驗實現話語創新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從語境維度、主體維度、理論維度和實踐維度四個方面來審視話語權建設的必然與應然,不斷提升話語權,擴大影響力。
(一) 語境維度:堅持內語境與外語境相統一
語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語言運行的環境,是話語言說時各種環境因素的總和。教育的語境有內外之分,教育活動內部要素互動存在構成了內語境,作用于教育活動的周圍要素形成了外語境。教育的語境實際上是教育的外語境與內語境的統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語境是一個系統,關涉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產生、交往和發展所依賴的內在核心要素和外在社會環境,伴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過程始終。不同語境生成不同意義的話語,語境的轉換促成話語意義的重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話語客體、話語內容、話語載體、話語方法等基本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了話語權建設的內語境。這些內部要素是保證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過程順利進行并取得成效的條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維度多極多層,內容維度拓展更新,時空維度即時交流,載體維度推陳出新。若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基本要素中的任何一個部分滯后于話語權建構的現實需要,都將阻礙話語權的提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堅持內語境原則,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內部要素。外語境是獨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部系統之外,影響和制約話語權提升的外部環境因素的總和。外語境包含多層次因素,總體表現為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高校一直是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引導大學生們在不同的思想文化面前做出正確的選擇,幫助學生們形成正確的價值體系,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話語實踐過程中的重要課題。總之,只有在恰當的內外語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才可以引發學生情感共鳴與理性認同。
(二) 主體維度: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活動,其目標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在于通過話語互動,觸動、影響、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互動是雙方思想交互流動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提升的主導因素在教師,結果在學生。這就要求教師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并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話語互動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8]這就明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學生的角色定位及其辯證關系,為話語權建設提供了鮮明的理念導向和實踐遵循。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提升的關鍵所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發展的規律性認識。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到:“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9]主導性與主體性辯證統一要求教師發揮能動性并調動學生積極性。一方面,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由教師系統設計過程,加工話語內容,把控雙向互動,用淵博的學識、敏銳的思想、寬廣的視野和高尚的道德引領學生;另一方面,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良性互動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終形成教師用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學生熱情參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互動的良好氛圍。
(三) 理論維度:堅持一元性與多樣性相統一
“一”與“多”是一對重要的哲學范疇,“一元”表示本質、本源,強調根本性,“多”則強調多元、多樣的并存。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質決定了意識形態教育始終是其核心內容和根本任務。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建設是在學生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活動,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確保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元主導。在全球一體化持續推進和中國社會結構多元發展的進程中,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趨頻繁,各方利益相互交織、錯綜復雜,意識形態領域呈現出紛繁復雜的態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建設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須處理好一元主導和多元并存的辯證關系,構建起一元涵蓋多元,多元歸于一元的話語權建設模式。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一元主導,用科學理論武裝青年學生。這是培養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的關鍵所在,也是引領青年學生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的重要保證。二是正確掌握和處理一元與多樣的辯證關系。青年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教育者要積極回應多元需要在青年學生實現價值過程中造成的思想困惑。需要明確的是,承認意識形態多樣性這一客觀事實并不等于堅持“意識形態多元論”,弱化或消解馬克思主義的一元主導地位。在話語權建設過程中,教育者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一元導向,也必須堅持多樣性原則,在一元與多樣之間尋求一種共存、協調、互促的平衡狀態,對青年學生思想觀念多樣發展給予包容和理解,積極面對文化多樣性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不斷增強話語權的掌控力。
(四) 實踐維度:堅持系統性與協同性相統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是由各個要素或不同子系統構成的系統整體,包含了很多具體的體系,如思政課程體系、課程思政體系、日常思政教育體系、管理服務體系、安全穩定體系、評價督導體系、思政隊伍體系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提升既要從整體上加強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系統規劃和整體設計,也要注重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內部各要素或子系統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系統性思維貫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建設全過程,推進內部系統以及內外系統之間的協同配合,著力完善協調整合、聯動協作、結構優化、合力育人的體制機制,形成有序的系統結構。
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強調要“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10]從頂層設計和謀篇布局角度,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構建的根本任務、建設目標、育人內容、具體方法等進行系統規劃和明確部署。這就要求高校要從整體性的角度、一體化的維度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形成黨委領導、部門協作、教師主導、學生參與、多方聯動、上下協同、運行順暢的育人格局,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建設與提升過程中的種種壁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整體效應。系統內部各要素的共同協作,推動系統形成微觀個體層次所沒有的新質的結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建設是多方力量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協同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提升的必然要求。注重協同性,一是要堅持主體協同,充分發揮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的價值與功能,將分散的育人力量整合構建起思想統一、密切協同的話語權構建共同體。二是要堅持內容與形式的相互統一,把握好內容與形式間的辯證關系,既要抓好“內容”這一核心要素,也要重視“形式”這一基礎要素。三是要堅持知與行的統一,既注重理論內容的輸入,也要重視社會實踐的體驗,引導青年學生在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加深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的理解與認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2]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22:11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4.
[4][8]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01).
[5][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133.
[6]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6.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10]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EB/OL]. (2020-04-22) [2023-03-16].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12/moe_1407/s253/ 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
(責任編輯: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