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張小鋼 趙文強
摘 要:勞動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礎。勞動教育是中國式現代化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下,高校勞動教育具備戶外式空間、沉浸式教學、人本式發展、智能式培養、全面式評價等特征。勞動教育的開展要注重以勞育人、以勞傳承、以勞擔責、以勞謀福。把準勞動教育的價值取向,深識勞動形態的發展演變,唱響勞動教育的時代旋律,將勞動教育融入大學生全部生活,不斷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時代之需。
關鍵詞: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高校;勞動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618(2023)03-0040-05
*基金項目:本文系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五育并舉視域下新時代高校勞動育人能力提升研究”(項目編號:L21BSZ015)階段性成果。
高校勞動教育從開始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到勞動教育為生產建設服務,從勞動教育為政治服務調整為培育合格建設人才,從勞動教育納入素質教育,強調促進個人全面發展到“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1]提至與其他四育同等地位,“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2]其重要程度不斷增強。“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3]為更好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需要準確研究、理解高校勞動教育的要素表征、價值旨歸與實踐進路等關鍵性問題。
一、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下高校勞動教育的要素表征
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征程上,黨和國家對高校勞動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校開展勞動教育,要立足新時代,結合國情實際,順應歷史潮流,進一步明確要素表征,把握發展規律,找準勞動教育的著力點。
(一) 戶外式空間:勞動教育場域由傳統教室轉向開放場景
勞動教育的有效開展離不開一定的場域支持。“場域是貫徹勞動教育過程的重要載體,是實現勞動教育目標的關鍵因素。”[4]受傳統觀念影響,我國勞動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重教輕勞”“以教代勞”的情況,勞動教育被限制在學校教室內,固化在課堂書本上,導致“勞動教學和勞動實踐分離”。[5]學生對于勞動教育的認識和理解停留在表面,無法產生切實的實踐體驗和情感認同,勞動教育效果較差。目前,高校勞動教育場域正在從傳統的教室轉向更加開放的場景。一是勞動教育場地開放。高校將實踐教學場地移動到社會實踐基地、企業實訓基地、創客空間等開放場景,更加貼近實際工作環境。二是勞動教育方式開放。高校采用項目式、團隊合作等多種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三是勞動教育資源開放。高校與企業、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進行合作,共享教育資源。高校勞動教育場域的轉變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需要適應社會變化和教育需求,從而更好地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二) 沉浸式教學:勞動教育內容由知識傳導轉向躬身實踐
勞動教育作為實踐性教育,需要密切關注勞動實踐,不斷培養和強化學生勞動技能的學習和訓練。高校通過采用沉浸式教學,引導學生從事勞動實踐,不僅可以使學生聽講、觀摩,更重要的是能夠使其親身參與到實踐中去,身處其境,“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6]在機械工程學習方面,可以使學生進行工程訓練,操作機械設備完成零部件的設計、加工、制作與裝配等,強化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實踐能力;在農業學習方面,可以使學生到田間地頭體驗種植、收割等過程;在手工制作方面,可以使學生親手制作,體驗制作過程和技巧;等等。上述方式既可以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也能夠讓其更加深入地了解、掌握所學內容,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達到知識技能雙重提高的目的。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增進對勞動價值的認同,更好地體驗勞動的意義和價值,進而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品質。
(三) 人本式發展:勞動教育目標由技能培訓轉向系統育人
曾經一段時間,我國勞動教育過度強調勞動技術教育,注重學生技能培訓,認為以此便能更好地為生產建設服務。但這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和全面發展,甚至把勞動教育簡化為體力勞動,“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勞動教育規律”。[7]隨著新時代勞動教育文件的出臺和政策的不斷完善,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明確強調勞動教育要朝著人本式方向發展,更加關注學生作為人的自身價值,注重人的尊嚴、創造力和自我實現。在勞動教育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掌握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還要培養溝通協調、社會適應、團隊合作、責任心等素養品質,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習慣,進而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這也進一步彰顯了勞動教育的育人目標。
(四) 智能式培養:勞動教育形態由體力腦力轉向數字勞動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傳統勞動教育的形態和行為也朝著智能化、智慧化方向轉變。在過去,勞動教育形態主要是體力勞動,如操作機械設備、農耕種植、制作手工藝品等,這些教育形態難以滿足日益發展的現代社會需求,因此教育者要“樹立發展的勞動教育觀”,[8]將新技術、新理念、新方法應用于勞動教育。數字勞動是新時代數字經濟的顯著標志,是腦力勞動在大數據時代的新樣態,其蘊含的復雜性遠超出傳統勞動,不僅需要智力和創造力,還需要良好的計算機技能和信息素養。在深入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高校在勞動教育方面也要轉型升級為數字勞動教育,進一步豐富教育形態,主動融入智能化生活,進行勞動技能層面的數字化轉向和勞動認知層面的智慧化轉向,形成疊加效應,從而培養更多具備數字技能、適應數字勞動的人才。
(五) 全面式評價:勞動教育評價由結果評價轉向綜合評價
勞動教育評價是衡量勞動教育成效的標尺。對勞動教育的質量作出合理判斷,是開展勞動教育不可缺少的環節。高校構建科學合理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反饋作用,能夠更好地促進勞動教育的落地實施與提質增效。目前,高校在勞動教育評價方面更加注重全面性,不再僅僅是通過完成勞動教育考試或完成一項勞動教育任務進行評價,而是更多地關注勞動教育全過程,注重學生的基礎差異,強調個體的進步幅度和努力程度,采取定量與定性、自評與互評、家庭與社會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全方位掌握勞動教育中學生的學習情況、實踐表現、勞動素養、思想認識等,不斷優化高校勞動教育的實施過程,從而構建更為全面、科學、完善、開放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
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下高校勞動教育的價值旨歸
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下,高校勞動教育要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理論基礎,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深入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注重以勞育人、以勞傳承、以勞擔責、以勞謀福,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勞動素養,培養全面發展、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 以勞育人:從勞動實踐的教育進階為勞動育人的教育
勞動教育承載著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勞動教育政策的制定也將“把握育人導向”作為基本原則,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這要求高校開展勞動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堅持立德樹人,以勞育人,不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勞動教育回歸育人初心。由此,高校勞動教育不能是停留在表面簡單地開展勞動實踐活動,而是要著眼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增強學生的勞動技能,實現教學統一、知行合一,進而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自覺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
(二) 以勞傳承:根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弘揚勞動精神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9]“勞動教育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實踐。”[10]“文化是勞動和勞動教育的本質。”[11]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勞動被推崇為最崇高的事業,是文明進步的重要源泉。因此,高校開展勞動教育,要根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勞傳承,弘揚勞動精神,幫助大學生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培養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高校要通過勞動教育,使大學生具備生存發展所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并以極高的勞動熱情和創造精神進行勞動實踐,從而促進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協調發展,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三) 以勞擔責:以創造性勞動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勞動創造財富,勞動改造社會,勞動托起中國夢。“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12]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高校勞動教育要體現時代特征,引導大學生崇尚勞動,以勞動為榮,以創造性勞動為榮,以自己的勞動成果為榮,以個人的全面發展驅動社會的整體進步。高校要在大學生中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勞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引導大學生以勞擔責,使其意識到勞動是一種既有利于個人,又有利于社會的行為方式,能夠促進個人發展和社會服務相統一,進而,使大學生全身心投入勞動建設中,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真正地肩負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責任。
(四) 以勞謀福:通過勞動奉獻增強人生幸福感
“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13]通過勞動,人們可以創造出有用的產品和服務,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從事自由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僅可以獲得物質上的回報,更重要的是可以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此外,勞動者實現人生幸福還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成長,從而獲得持久性的幸福感。而勞動奉獻作為一個重要的學習和成長途徑,可以使人們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從而實現終身學習和成長,并為終身幸福保鮮。因此,高校在開展勞動教育時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學生的奮斗意識,使學生領悟人生幸福的要義,并以辛勤勞動創造幸福生活,從而為終身發展和人生幸福奠基。
三、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下高校勞動教育的實踐進路
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學生發揮著中堅力量。因此,高校要積極完善勞動教育方式方法,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成效。
(一) 把準勞動教育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勞動觀
勞動教育“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14]把準勞動教育的價值取向,強化勞動教育的地位作用,培養大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能夠使大學生深刻理解并樹立起馬克思主義勞動觀。
鑒于此,高校應該將勞動教育納入教育體系中,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勞動教育與學科專業相結合,個人勞動發展與服務國家建設相結合,注重勞動教育的統籌推進和學生的個性化培養。高校通過課堂教育和其他形式的宣傳教育,使學生了解勞動的重要性和意義,培養他們的勞動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勞動實踐活動,使學生親身體驗勞動的辛苦和快樂,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從而激發潛在的勞動意識。新時代,勞動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學會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更要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為此,高校可以鼓勵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提出新的想法和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從而使他們不斷創新和進步。同時,高校還要加強與家庭、社會的協同配合,使學生在不同場域中廣泛接受勞動教育實踐。
(二) 深識勞動形態的發展演變,培養堅守勞動精神的時代新人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勞動形態也在逐漸演變,從最初的手工勞動到現代的機械化、自動化生產,人們的勞動方式和勞動條件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對于勞動的認識和態度也發生了變化。新時代,培養時代新人,要讓大學生深刻體會勞動對于美好生活創造的重要性,傳承并弘揚新時代的勞動精神。
“新時代的勞動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15]它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勞動思想,具有勤勞、奮斗的鮮明特征。高校只有不斷加強勞動精神的宣傳教育和文化浸潤,才能使大學生深刻認識到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重要實踐活動,體悟到勞動的尊嚴和價值,肩負起神圣的勞動使命,全身心地投入火熱的勞動實踐中去,才能在未來的社會中保持競爭力,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共同發展。
(三) 唱響勞動教育的時代旋律,奮力勞動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
歷史是由勞動者創造的,今天中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離不開勞動者的辛勤付出。可以說,新中國的建設發展史就是一部生動的勞動奮斗史。無論時代條件如何變化,我們都要認清勞動對于時代發展的重要意義。科技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財富的創造,最終都要通過勞動者的創造性勞動來實現。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16]當前,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更多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高校勞動教育在培養新時代勞動人才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在大學生中繼續高舉勞動大旗,弘揚新時代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精神,大力唱響勞動教育的時代旋律,將勞動教育與國家發展戰略緊密結合,教育引導大學生煥發勞動熱情,釋放創造潛能,勇做新時代的勞動者、耕耘者、拼搏者和奮斗者,將個人夢融于國家夢、民族夢,依靠勞動建功新時代,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四) 融入勞動教育的全部生活,矢志不渝地追求實現幸福人生
馬克思指出:“實在的自由……見之于活動恰恰就是勞動。”[17]勞動教育的本質是使人自由地生活,創造幸福的人生。生活即教育,勞動教育只有融入全部生活,才能生動活潑起來。因此,高校要精心設計、耐心引導,將勞動教育貫穿教育全過程,融入大學生全部生活,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充分熟悉了解勞動,在勞動實踐中不斷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創造美好生活的過程中感受幸福快樂。
新時代,高校積極開展勞動實踐,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運用能力,可以使學生從最基礎的清掃衛生、整理桌凳、撿拾垃圾做起,也可以開展烹飪、種植、縫紉、木工、編織等勞動技能訓練,還可以開展志愿服務社會實踐。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不同行業和職業,在體驗中習得一種或多種技能,從而讓勞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勞動最光榮,奮斗最幸福。高校勞動教育就是要讓大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生活,出力流汗、經風雨、受磨礪,獲得充實與豐富。只有這樣,才能堅定勞動成就夢想,勞動創造幸福的信念,從而在勞動中進步,在勞動中成長,學會尊重勞動、熱愛勞動,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真正擁有幸福的人生。
參考文獻:
[1]曲建武,黃磊.中國共產黨勞動教育政策的演變及啟示[J].教育科學,2022,(05):1-7.
[2][3][1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03-27(001).
[4]宮長瑞,卜凡欽.人工智能賦能勞動教育的圖景展現及其實踐策略[J/OL].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3-11.
[5]劉燚,張輝蓉.建黨百年來勞動教育的歷史變遷與反思展望——基于教育方針分析的視角[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04):18-25.
[6]于璽,刁衍斌.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優化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2,(02):50-52.
[7]劉紅梅,翟小寧,李森.黨史百年歷程中的勞動教育政策:變遷、邏輯和展望[J].教育科學研究,2023,(02):13-19.
[8]代以平,馮珊珊.數智時代勞動的新形態與新挑戰——兼論學校勞動教育的應對[J].思想理論教育,2023,(03): 104-111.
[9][1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10][11]肖紹明.勞動教育的文化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02):17-28.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13]習近平.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4-29(002).
[15]宋廣軍.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勞動精神的生成邏輯、科學內涵及培育路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03): 156-160.
[1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74.
(責任編輯:韓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