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蕾
【摘 要】 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奇色花福利幼兒園作為學前融合教育的首批探索者,自1996年開始積極探索學前融合教育在本土的建構與實踐。幼兒園以融入式學習、嵌入式學習、添加式學習三種學習方式為融合路徑,通過營造“全員參與”文化,落實全園專業服務流程,以及搭建生態與資源支持系統等方式,為適齡的殘障兒童更好地融入普通學校提供針對性強的專業支持,推動融合教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學前融合教育;殘障兒童;本土化
【中圖分類號】 G760
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奇色花福利幼兒園(以下簡稱奇色花)作為學前融合教育的首批探索者,自1996年開始積極探索學前融合教育在本土的建構與實踐,面對融合教育落實的困境與融合教育發展提出的內在要求,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經驗,逐漸構建本土化的學前融合教育體系。
一、項目實踐與運用
(一)形成學前融合教育學習模型
奇色花以“最少限制環境”“每個兒童都有學習與發展的潛力”為核心原則,所構建的課程是在健康、社會、語言、科學、藝術五大領域基礎課程之上進行調整和創新,將普通課程與個別化教育計劃從形式到內容上進行整合,滿足所有兒童的發展需求。在此基礎上探索學前融合教育學習模型,以優質的兒童教育為基礎,根據兒童障礙程度和支持需求程度的不同,選擇融入式學習、嵌入式學習和添加式學習三種學習方式給予兒童適宜的支持,三種學習方式以現有教育活動為基礎,增加兒童體驗成功的機會。融入式學習主要應用于兒童自主引導活動及計劃性活動,通過計劃性活動調整活動環境、材料、教學策略等方式支持兒童獨立自主學習。嵌入式學習主要應用于兒童各種例行性活動和作息,根據兒童的興趣與近期發展目標,利用活動中的互動機會進行嵌入式教學。添加式學習主要應用于兒童自主引導活動及戶外活動,通過系統的、基本的教學策略支持兒童學習與發展。奇色花通常優先考慮融入式學習,根據兒童的需求程度調整學習方式,并通過教師、家長及專業團隊的協調合作來促進課程持續、有效地開展。
(二)建立“全園參與模式”
1.營造“全園參與”的文化
“全園參與”是奇色花推動學前融合教育的一種做法,旨在全園參與、整園推進,建立幼兒園教職工、同伴、家庭成員及相關專業人員互動關系和協同育人機制。
一是動員全體教職工參與融合教育工作。通過情景表演、觀看主題電影、明星時刻、藝術調理等形式,提升教職工的使命認同感;通過集體培訓、分層次培訓、專題教研、書籍閱讀、層級督導等形式,不斷強化教師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升教職工作為實施主體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幫助各崗位人員明確自己在融合教育實踐中的角色和作用。二是引導所有兒童認識和理解個體差異。借助繪本、游戲、視頻等形式,教師引導兒童認識和理解個體差異,學會和不同的伙伴交朋友,促進同伴之間的積極互動。三是開展系統的家長工作,向所有家長傳遞融合教育理念。以線上沙龍(微信群活動)、專題講座、親師茶館等形式,和家長一起探討兒童發展,引領家長改變教育理念,促進家長對融合教育的深入理解與支持,邀請家長參與園所管理,共同支持所有兒童發展。
2.落實全園專業服務流程
學前融合教育服務流程包括服務申請、建檔編班、計劃和實施、轉銜服務四大環節,為特殊兒童進入幼兒園接受優質教育做好準備,創造可以讓兒童“在場”“參與”“接受適宜的教育”的環境。園長、教學負責人在內的所有教職工共同參與每個環節。在兒童正式進入班級之前的資料收集、行政分班會議是重要且必要的,而進入幼兒園之后的“計劃和實施”是融合教育的核心環節。
“計劃和實施”環節包含評量、計劃、實施、評鑒四項工作,以學期為單位周期性循環。此環節包括系統了解兒童的能力起點(評量)、確定兒童某一階段的發展目標及教育教學方案(計劃)、開展針對性教育教學(實施)、檢視教師的教育成效及兒童發展目標的達成情況(評鑒)。
(1)科學評量。在奇色花,新生入托的9月、每學期末的7月、1月或2月為評量月,班級教師與相關專業人員組成評量團隊,在自然情境中觀察每一位兒童五大領域及適應性的行為表現,為他們進行系統的課程本位評量。同時根據殘障兒童的需求,進行家長訪談或請家長協助在家中評量,全面了解兒童的發展。同時,奇色花結合幼兒園一日生活常規評量與各項發展目標,將評量、課程計劃、實施和評鑒連在一起,與課程教材之間形成一個連貫的系統,從而促使長期目標、短期目標的評量項目與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形成直接關聯。評量結束后通過信息系統生成兒童綜合發展圖表、發展分類圖表,撰寫兒童發展報告,向家長反饋并給予家庭活動建議。
(2)制訂計劃。基于所有兒童的評量結果,教學負責人帶領班級教師制訂學期教育計劃,并在此基礎上為殘障兒童制訂每學期的個別化教育計劃(IEP)、個別化家庭教育計劃(IFSP),邀請家長、康復師及其他相關專業人員共同參與殘障兒童的IEP會議,協商并確定計劃的內容與教學策略。每月末班主任帶領教師團隊,回顧上個月兒童目標達成情況,分析本月目標兒童現有的能力,共同制訂每月的幼兒發展計劃(CDP)、個別化融合教育計劃(IIEP),并基于此調整殘障兒童的IEP方案,通過討論、卡紙風暴等形式,選擇適宜的教學策略。
(3)實施計劃。教師將CDP、IIEP滲透于一日生活各個環節中,如區域、大小組、銜接、游戲等各項活動,依據目標投放材料、創設環境,通過調整策略(調整活動目標及流程、進行分組教學、簡化活動內容、調整教學環境、調整教學材料、利用兒童的興趣設計活動、同伴支持、使用特殊器材及改良用具等)、結構化教學、正向行為支持等多種教學策略,在活動中給予兒童隱性支持或直接支持,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教學主管根據教師團隊、幼兒發展等需求,定期組織專題教研活動,通過案例分析、榜樣示范、專業引領等形式,支持班級教師解決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
(4)監測與評鑒。在每天、每周、每月的工作中,教師持續性觀察、記錄兒童日常表現,系統收集可比較的信息,檢測CDP和IIEP策略的有效性,并在此過程中觀察兒童學習目標的介入及達成情況,借以評量教學策略和課程調整的有效性,同時判斷和確定計劃實施的效果與需要調整的方向。
(三)搭建生態與資源支持系統
奇色花在全園參與的基礎上搭建了以兒童為中心的生態與資源支持系統,整合來自幼兒園、家庭、政府、社區、專業機構等方面的資源以支持兒童各領域的發展需求,并向社會宣傳融合教育理念,讓媒體關注融合教育的可行性與重要性。
一是奇色花為政策文件的制定提供決策參考,在《河南省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河南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河南省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等重要政策文件頒布之前,奇色花向政府提供了調研數據和實踐經驗,在文件中確立了學前融合教育工作的權威性以及必要性,推動了制度的完善和操作的規范。
二是相關部門的聯動機制為融合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支持。例如,資源中心提供專業的融合教育培訓、巡回指導、科研活動,成為多方資源溝通的橋梁。當地殘聯等相關部門參與制定相關法規、政策,開展家庭教育指導與咨詢,建立殘障兒童數據庫,參與社會動員。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指導與協調各類教育包括幼兒教育、特殊教育,開展教育督導、評估、檢查和驗收,推進融合教育的發展與改革。
三是打造智慧教育的信息技術支持平臺。其一是研發學前融合教育云端服務系統。河南省教育廳撥付專項經費,在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融合教育研究中心專業團隊的指導下,開發了學前融合教育App,支持兒童發展分類圖表、綜合曲線圖表和IEP目標初稿的生成。未來該系統將實現通過大數據資源為省內外有需求的幼兒園提供遠程支持。其二是建設立足河南省、面向全國的融合教育資源網。在政策倡導、教學實踐、家庭社區三大板塊中開放與共享國內外與殘障教育相關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源。
二、項目成效與影響
(一)省內推廣,啟動學前融合教育試點工作,實現縣域全覆蓋
基于奇色花的成功實踐,河南省從2015年開始啟動學前融合教育試點工作并推廣學前融合教育實踐模式,截至2019年底,全省157個縣(市、區)共遴選5批182所試點幼兒園,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實現了學前融合教育縣域全覆蓋,河南成為全國第一個建立財政為主、社會支持、全面覆蓋、通暢便利的學前融合教育服務體系的省份。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初階培訓+實踐+巡回輔導+進階培訓+跟崗頂崗實習”全方位立體支持的“河南模式”。2018年至2021年,河南省教育廳推進“河南省農村地區學前融合教育試點項目”,在6個地區遴選8所農村幼兒園作為項目園,進行三年半的精準支持,提升農村幼兒園開展融合教育的能力,初步建立農村幼兒園融合教育服務支持體系。2022年計劃遴選第六批20所試點幼兒園,在2023年啟動“1+5+N”區域發展模式,在豫西地區先行探索。
(二)省外輻射,延伸學前融合教育本土化體系的實踐范圍
20多年來,奇色花共輔導西藏、北京、四川、福建、廣東、陜西、內蒙古等11個省份,約32家幼兒園及機構。
(三)國際交流,在國際平臺上講述學前融合教育的“中國故事”
在2014年香港大學舉辦的融合教育工作坊、2021年英國思克萊德大學與北京師范大學聯合舉辦的中英學術對話論壇上,奇色花分享了學前融合教育的實踐經驗。奇色花學前融合教育案例被收錄進哈佛大學法學院殘聯事業發展項目手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贊譽為“河南有一個非常棒的學前融合教育模式”。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教育部達成戰略合作,將學前階段和義務教育階段一體化推進融合教育的試點區落地于河南省管城區。
本文根據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項目“學前融合教育本土化體系的建構與實踐探索”整理撰寫。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奇色花福利幼兒園,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