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 瑩,薛傲然,趙 磊,秦建春
(吉林大學植物科學學院,吉林長春 130062)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強調,高校在教學過程中應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讓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學全過程,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1],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引導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2]。
2020 年《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又針對農學類專業課程指出,在課程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引導學生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樹立學生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知農愛農創新人才[3-5]。植物學是高等學校涉農專業一門重要的基礎必修課,是農學專業的先導課程。植物學課程融入思政元素將更好地落實專業課程的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的同向同行,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3-4]。鑒于此,筆者以植物學課程思政為對象,將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中心環節,分析植物學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及其課程目標,闡述了植物學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及案例,為農學院校植物學思政課程建設提供參考和依據。
思政元素融入植物學課程,將思政教育之“鹽”融入專業知識之“水”,在專業知識傳授中強化學生的愛國、文化自信等思政思想,真正實現“教書”與“育人”的同向同行。“植物學”課程融入思政元素,將充分發揮專業課教學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陣地的地位,充分體現專業課程“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將實現植物學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大思政”協同育人,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格局[6-8]。
“植物學”課程思政目標應遵循國家的教育理念,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具有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文化自信,弘揚愛國主義,傳播正能量,引導高校學子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時代新青年。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講好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做好正確價值觀的引領。植物學思政課程圍繞達成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2]。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植物學思政課程建設的總體目標如下: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德才兼備的愛國型人才;培養“愛農、知農、踐農”的專家型人才;培養為美麗幸福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奉獻的創新型人才[9]。
為實現“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的各個章節選擇合適的知識切入點,不斷挖掘“有意、有機、有效”的思政元素,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并行,全方位育人。現將一部分知識點與思政元素融合進行闡述(表1)。

表1 植物學課程的知識切入點及其思政元素
3.1 緒論
3.1.1植物多樣性。自然界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資源,良好的自然環境可以推動人類社會更好的發展,這是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平衡,是社會得以正常發展的必要條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只有保持植物多樣性,維護自然系統的平衡,才能保證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教師引導學生們應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共同守護“金山銀山”,只有這樣才能符合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3.1.2最小灌木——林奈木。林奈木(LinnaeaborealisL.)是忍冬科植物,是世界上最小的灌木。而林奈是著名的瑞典博物學家、現代植物學分類之父。瑞典國家科學院為表彰林奈在植物分類學上做出的巨大貢獻,給予林奈以其名字命名一種植物的權利,而林奈卻將世界上最小的灌木命名為“林奈木”,意在表明自己“滄海之一粟”。盡管他在植物學上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依然保持著謙卑的心態,這種謙遜的態度是提升自我素養的關鍵,沉穩的內心和謙卑的態度更有利于知識的沉淀。
3.2 植物細胞
3.2.1顯微鏡的發明。荷蘭顯微鏡學家列文虎克出身貧寒,成年后也只是一名普通的門房,但他不顧別人的嘲笑,依舊執著地磨制他的鏡片,最終研制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架顯微鏡,并用這臺顯微鏡觀察到了“細胞”。心懷夢想,并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終會成功,只要夢想符合社會和時代的走向,就應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教師引導學生們,實現夢想要有強大的勇氣與決心,要像列文虎克一樣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向著夢想努力。
3.2.2植物細胞是植物體的基本單位。植物生命活動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植物細胞的生存離不開植物體,而植物的生長又依賴于細胞,二者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這像國與家的關系:“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每一個小家庭是組成國家的最基本單位,愛家和愛國是相輔相成的。家庭、國家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每個“小家”的興旺,最終會匯聚成國家的繁榮昌盛。而國家的繁榮昌盛又會促進千家萬戶“小家”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小家”和“大國”密不可分的關系,對家庭一點一滴的付出,放大來看就是對國家繁榮昌盛的貢獻。
3.3 葉片的形態、結構
3.3.1葉片識破細菌戰。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美國在朝鮮和我國東北部投下大量有細菌的葉子,我國卻找不到美國發動細菌戰的罪證。植物學家吳征鎰和同事們采集了大量植物葉片,最終吳老在成千上萬葉片中找到了幾片外形特殊的葉子。經鑒定,這些布滿細菌的葉子正是朝鮮半島南部特有的山胡椒與朝鮮紅柄青岡櫟樹,這些不屬于當地植物的葉子成為美國發動細菌戰的有力證據。吳征鎰先生自1936年從事植物學研究以來,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祖國,獻給了植物學。2007年吳征鎰先生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教師引導學生當下應學好科學本領,樹立科技報國的理想,同時實現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相統一,將所學知識真正應用到農業生產實踐中,造福鄉村、造福農民。
3.3.2異形葉性——胡楊。教師以胡楊為例講解葉片的異形葉性,并擴展到胡楊的精神品質。胡楊(Populuseuphratica)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等干旱沙化地區,胡楊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原因之一是其異形葉性現象,幼齡胡楊的葉片狹長像柳樹葉,中年葉片橢圓形像榆樹葉,老樹齡葉片成“心形”,這種奇特的現象使幼小的胡楊能夠在干旱貧瘠環境中生存(減少水分蒸發),以增加其存活率。胡楊被譽為“沙漠英雄樹”,人們贊美胡楊,不僅因為它挺拔的風姿,更是因為它的生命力中蘊含著扎根邊疆、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樹亦如此,人更應該不懼困難、不畏艱辛,越是“逆境”越要積極地去面對,深深地扎根于“土壤”,最終會造就強大的自我。
3.4 被子植物分科
3.4.1禾本科——水稻。袁隆平先生是中國雜交水稻的開創者和領導者,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袁老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他還有一個“禾下乘涼夢”,在科研人員的努力下,這個夢想即將變成現實。他窮盡一生想要讓所有人都吃飽肚子,“讓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緊握在自己的手上”。袁老的夢想是每一個農科人的終極夢想,袁老身上所凝聚的不僅是對科研的追尋,而他憂國憂民、身懷大愛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農學人要將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到農業生產實踐中,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努力做出無愧于時代的業績。
3.4.2菊科——黃花蒿。黃花蒿(Artemisiaannua)是菊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它是我國科學家屠呦呦分離提取到青蒿素的植物。屠呦呦作為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她率領團隊在青蒿中分離提取樣品對瘧疾有100%的抑制率,而她將自己的研究結果毫無保留的奉獻給國家。她表示:“青蒿素不是我屠呦呦的,是屬于國家和人民的!”而屠呦呦先生的無私奉獻精神不僅體現在研究成果的分享上,為了檢驗青蒿素的毒副作用,屠先生還毅然決然地以身試藥。她的奉獻精神是心懷大愛,是不懼生死,是為了人類的進步甘愿付出一切。學生不僅應學習屠呦呦先生拼搏進取的科研精神,更要學習這種敢為人先的犧牲奉獻精神。
3.4.3豆科——洋紫荊。洋紫荊(Bauhinia×blakeana)是香港的區花,屬于豆科的落葉喬木或灌木。關于洋紫荊《續齊諧記》有一個典故:南朝時,田家3個兄弟要分家,院中有一株花團錦簇的洋紫荊花樹,3人決定將洋紫荊花樹截為3段平分,但次日這株洋紫荊花樹全部枯萎。大哥不禁感嘆道:“人不如木也”。于是兄弟3人把家合起來,和睦相處。那株洋紫荊花樹頗通人性,也恢復了生機。洋紫荊是家庭和美、骨肉情深的象征。而香港選用洋紫荊作為區花,寓意了香港和祖國的親密關系,代表了香港人民與大陸人民骨肉情深,是和美的一家人。教師強調“中國大家庭”團結在一起,才能使中國更加強大,一切分裂祖國的行徑都注定失敗!
3.4.4睡蓮科——蓮。蓮(Nelumbonucifera)是睡蓮科植物。宋代周敦頤作有《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文章表達了作者對蓮花高潔的品格贊賞,蓮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堅持本我,即使在泥濘之中也能開出潔凈的花朵。教師講解“蓮花高潔的品格寓意我們不應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輕易動搖本心,否定自我;做人要潔身自好,堅守住自己的底線、原則,不被利益誘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學生作為思政課程的授課對象,直接反映思政教育的效果和質量[7]。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反饋,植物學融入思政元素讓同學們樹立了民族自信、專業自信,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認知和傳承,為同學們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專家同行對思政課程內容的評價,確認授課過程中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融合的融洽、自然,并富有深刻的教育啟迪意義。植物學課程融入思政元素將更好地落實專業課程的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的同向同行。
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植物學課程,將思政元素之“鹽”融入專業知識之“水”。課程思政教育對學生進行的理想信念和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及職業素養教育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作為新時代農學人要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知農愛農、獻身農業,為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