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曉霜
2014 年1 月7 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習慣節日放假辦法》確定:“‘壯族三月三’是本自治區少數民族習慣節日,本自治區內全體公民放假2 天。”①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習慣節日放假辦法》,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令第98號,2014-02-08。自此,“壯族三月三”開始從民間行為成為官方活動,身份的轉變給它注入了新時代的發展活力,使之成為廣西文旅發展和民族團結的一張新“名片”。如今,廣西上下正全力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建設,辦好“壯族三月三”節日活動也放入規劃計劃之中。而如何在原有實踐基礎上進一步激發“壯族三月三”節日活動的凝聚力和創造力,使其為示范區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成為當前民族團結工作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廣西具化表現為共同繁榮發展、共同團結奮斗,也是國家認同、文化認同、情感認同、身份認同、行動認同“五大認同”的集中體現。各民族兒女在“共建壯美廣西”征程中不斷增進包容互信,在發展中深化友誼,在融合中持續奮進,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深厚的群眾基礎,為廣西的發展注入各民族深厚、強大的智慧和力量。
廣西推動民族團結工作中,注重發揮文化自主權的效能,走出了一條民族文化傳承、保護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結合的新路子。其中,最為成功的經驗做法就是創新性組織開展“壯族三月三”節日活動。尤其是將“壯族三月三”節日以法定形式固定下來后,節日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群眾的國家認同得到廣泛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各族群眾心中逐漸深化,這是“壯族三月三”放假政策對廣西各族人民直接影響的結果。人們可以在享受到節日的歡樂時,對“壯族三月三”節日活動背后民族政策的“為民情懷”報之以熱切回應。
“壯族三月三”并不是專門為壯族人民設定的節日,它是無差別的優惠政策,適用于轄區全體公民。這項民族政策的公平性進一步促進了廣西區域內漢族與各少數民族的融合。在這個節日里,漢族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他們以平等的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少數民族活動,共同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共同維護少數民族地區的利益。在這個全民歡慶的日子里,沒有漢族和少數民族之分,大家同是廣西人,同飲一江水,同唱一首歌,心理距離無限拉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氛圍。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 周年賀信中,黨中央、國務院對廣西“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優勢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牢固”的經驗做法給予了高度的肯定。
廣西“壯族三月三”不僅僅是一個少數民族節日,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壯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傳承下來的寶貴財產,包括祭祀文化、節慶文化、歌圩文化、體育文化、飲食文化等,承載著壯族人民尊老孝親、自然淳樸、團結奮進的精神內涵。拋繡球、唱山歌、吃五色糯米飯等“壯族三月三”節日活動是展現少數民族文化的有力載體,在展示民族特色的同時還能增強互動,各族人民在交流體驗的過程中可以切實感受其他少數民族文化。有關當地居民文化感知的調查表明,大部分居民知道有“壯族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飯、祭祖掃墓等民俗,認為這些活動很好地展示了民族文化特色,能夠增強文化認同感和群體凝聚力。①黎春紅、黃敏如:《當地居民對廣西“壯族三月三”的感知研究》,《西部旅游》2021年第6期。
認識是認同的前提,各民族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進一步促進同一區域的民族文化的交融,人們在接觸和互動中產生文化兼容的共同價值追求,從而達成廣泛的文化認同,使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廣西“壯族三月三”節日活動在展現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時,也傳達民族文化自信。如,2022 年“壯族三月三”期間舉辦的新民歌藝術節,向海內外民歌愛好者征集音樂作品,匯集了傳統原生態民歌和新時代民謠,獲獎的民歌作品集中展現了廣西發展新面貌新成就,表達了廣西各族人民感黨恩、跟黨走的決心,既向全國人民展示了富于時代氣息的民歌文化,也讓廣西各族人民感受到了世界多元文化的萬千魅力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次民歌節主題為“喜迎黨的二十大中華民族一家親”,雖然民歌風格和形式各有不同,但都是弘揚團結和諧、積極向上的主旋律,唱好廣西故事、中國故事,唱響文化自信。民歌節成為將各民族聯系到一起的紐帶和橋梁,助推民族文化深深扎根于中華文化土壤之中,使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聯系到一起。
廣西“壯族三月三”節日活動在各校園內更是精彩紛呈,除了民族歌舞、現場書寫壯文、制作壯族特色手工藝品等文藝節目,還有滾鐵環、板鞋競速、拋繡球、踢毽子等體育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學校民族文化,為傳承保護優秀民族文化營造了良好環境,讓孩子們從小建立民族文化自信,讓民族文化煥發生機和活力,在實踐教育層面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認同。此外,部分民族活動還帶動了家長的廣泛參與,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認同的培養教育從學校延伸到家庭。如,南寧市玉洞小學舉辦的壯族“壯族三月三”民族文化美食節暨慶祝建黨100 周年現場書畫比賽活動,發動廣大家長圍繞“感黨恩,跟黨走”的節日主題參與民族特色美食的制作,得到各個家庭的踴躍參與。學生家長劉女士認為活動非常有意義,既是生動的實踐課,也是有趣的思政課,可以加深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也可以培養他們熱愛廣西、熱愛家鄉的情感。①訪談對象:劉女士,1905班學生家長;訪談時間:2021年4月12日;訪談地點:南寧市玉洞小學。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認同能產生友好、熱情、包容、理解等積極情緒,使各民族人民在交往中感受到彼此的善意和尊重,形成情感共鳴,從而不斷地彼此靠攏,擴大族群“交流圈”,并將情感認同“外化”為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延伸到日常生活中,達成社會生活的大和諧。
環境氛圍是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認同的關鍵,“壯族三月三”節日活動可以強化群體組織中各族居民的情感體驗,為社區、村莊等民族聚居的最小單元提供良好的民族一家親氛圍,進而通過環境氛圍的感染力提升情感認同效果。“壯族三月三”節日期間,廣西各城市各社區積極開展“壯族三月三·和諧鄰里情”民俗聯歡主題活動,促進各民族居民群眾情感交流和往來互信。桂林市疊彩區疊彩街道燕湖社區通過組織“壯族三月三”主題活動,增強少數民族群眾與漢族群眾之間情感互動。燕湖社區有壯、瑤、回、苗、侗、滿、毛南、維、藏等9種常住少數民族320人,占社區總人口的4.4%,①黃帥君、白麗群:《疊彩區:燕湖社區舉行“壯族三月三”民俗聯歡主題活動》,廣西新聞網2021年4月10日。形成民族聚居格局。針對轄區民族工作實際,燕湖社區開展了主題民俗活動,轄區各民族群眾現場打油茶、唱山歌、跳竹竿,吸引鄰居朋友參與,共敘鄰里情誼。各族居民相聚一起其樂融融,點燃“壯族三月三”節日熱情,營造出“就像一家人過年”的團結歡樂氛圍。此外,燕湖社區還組織了“長桌宴”活動,將各色充滿民族風情的菜肴擺上長桌,70多個成員家庭圍桌團聚,親切交流增進友誼,共同培育鄰里相親、守望互助的和諧關系。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認同培養既可以借助節日歡樂氛圍建立,還可以在共克時艱中鞏固。桂林市七星區社山橋社區就是通過組織開展節日慰問活動激勵社區各族人民攜手抗“疫”、共渡難關的典型。“壯族三月三”期間,社區開展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共慶壯族三月三”慰問活動,將轄區內壯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代表制作的特色美食送到疫情防控一線的醫務人員手上,向他們表示感謝和問候。疫情期間,這些少數民族代表也參與到社區疫情防控志愿工作當中,幫助社區開展人員排查、疫苗登記等工作。不管是醫護人員,還是志愿者,他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為防疫做貢獻。“壯族三月三”節日活動鞏固了他們在疫情防控一線形成的“并肩作戰”情誼,各民族間情感認同得到升華,形成守望相助、戰勝疫情的民族團結力量。
所謂身份認同,簡單來說,就是廣西各族人民從心底形成“我是廣西人我驕傲”的自豪感。一直以來,廣西經濟社會發展落后于東部發達省份,人均收入水平偏低,還一度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長期發展落后的局面使廣西各族人民發展底氣和信心不足,也造成了兄弟省區對廣西的誤解,而借助“壯族三月三”節日活動宣傳推介,打造“壯族三月三”文旅大IP促進文旅融合,正是提升廣西知名度、美譽度、好感度的強大助推器。“壯族三月三”節日活動期間,廣西通過“宣傳片+短視頻+推介會”等形式吸引了大批區內外游客,推動廣西特色文化“走出去”,將向往好山好水好風光的游客“請進來”,讓全國各族群眾線上線下感受廣西民族文化魅力、民族團結氛圍、民族地區發展新面貌,廣西熱情好客、蓬勃發展的形象由此得到廣泛認可。
2021 年,廣西組織全區14 個設區市文旅部門和企業前往北京、廣州、武漢、南京等地開展“壯族三月三·相約游廣西”文化旅游專場推介和公眾宣傳促銷活動,送出提供機票優惠、組織旅游專列等優惠禮包。據不完全統計,“壯族三月三”節日期間,各大旅行社組織北京、廣東等地來桂游客超過3.5萬人。廣東一家旅行社負責人表示:“廣西的旅游資源豐富,民族風情濃郁,‘壯族三月三’集中展示了廣西瑰麗多姿的民俗文化,是一個極大的吸引點。”①吳麗萍:《“壯族三月三·相約游廣西”文旅活動綜述》,廣西新聞網2021年4月18日。隨著越來越多的區外游客來到廣西,廣西各族人民對“壯族三月三”節日活動的支持和理解更加強烈。相關調查顯示,大部分人認為“壯族三月三”使廣西變得更好,使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有利于改善區域環境,能提升廣西區域形象和知名度。②黎春紅、黃敏如:《當地居民對廣西“壯族三月三”的感知研究》,《西部旅游》2021年第6期。
經過多年的精心打造,“壯族三月三”節日活動已成為展現民族文化魅力、重塑民族地區形象、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大聯歡”,成為廣西對外宣傳的一張靚麗“名片”,壯鄉各族人民在發展變化中深受鼓舞,對地區身份的認同促使他們變得熱情洋溢、充滿自信,他們在各大平臺充分表達對時代的贊美、對廣西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如抖音平臺的網友留言就有對廣西滿滿的熱愛和祝福。在廣西文化和旅游廳發布的《壯鄉春正好,潮起三月三》2022年文化旅游主題宣傳片里,網友紛紛留言,點贊量前十的網友表示:“很自豪是廣西人,很自豪被這樣美的文化孕育長大!”“我大廣西真的美!”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行動認同,就是發展地區經濟、建設壯美廣西的執行力與推動力的統一。有了行動認同,各族人民才能自覺維護地區發展利益,才能集中資源和力量辦大事、辦成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在推進民族團結工作中兼顧公平性和經濟性。“壯族三月三”節日活動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能起到增強行動認同的作用,它在推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同時還不斷釋放出強勁的消費活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通過舉辦各項文旅活動和消費促銷活動,廣西線下線上同步發力引爆消費熱潮。2017—2021 年,廣西“壯族三月三”年均旅游收入達100 億元以上,節慶消費有力推動了地方經濟。

表1 廣西2017—2021年“壯族三月三”旅游收入
利用“壯族三月三”節慶活動打響廣西文旅品牌,還可以將旅游消費效應輻射到鄉村振興領域。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就是通過“壯族三月三”節日活動為當地群眾拓寬增收致富渠道的,2021 年“壯族三月三”期間,融水全縣共接待游客28.12萬人次,實現旅游消費19684萬元。①融水苗族自治縣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全縣接待游客超20萬,旅游消費19684萬元!2021年“壯族三月三”假日文旅市場情況總結》,廣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2021年4月18日。融水曾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深度貧困縣,該縣充分發揮地區民族文化優勢,著力打造夢嗚苗寨旅游扶貧示范點,吸收當地農戶加入表演團隊,使他們可以依靠表演節目獲得報酬,走出了“扶貧+旅游”的新路子。2021年“壯族三月三”期間,夢嗚苗寨景區推出了民族服飾走秀大賽、《苗魅》大型實景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當地群眾可以通過參與活動獲得收入,如脫貧戶韋妹花通過參加演出,每年能掙到3萬元左右。②陳惠:《奮進中的廣西文旅唱著跳著快樂脫貧——廣西融水縣走出“扶貧+旅游”扶貧新路子》,央廣網2021年1月13日。
經濟上的發展增強了廣西各族人民持續辦好“壯族三月三”節日活動的認同,對廣西當地居民“壯族三月三”態度感知均值分析的調查報告顯示,大部分群眾支持廣西“壯族三月三”壯族文化旅游節發展。群眾對節日活動支持的背后折射出的恰恰是對維護民族地區團結穩定大局的行動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行動認同也從宣傳口號內化為群眾的支持擁護,體現在行動上表現為積極傳承民族文化,全力配合民族活動的開展,以實際行動共同為民族地區發展貢獻力量。
要發揮好“壯族三月三”節日活動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助推作用,必須從制定長期規劃、加強人才培養、講好民族故事、挖掘文化內涵、結合經濟發展等方面入手,全面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國家認同、文化認同、情感認同、身份認同、行動認同。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應根據廣西實際制定“壯族三月三”節日活動發展規劃,注重挖掘民族文化內涵,促進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建立民族文化人才培養機制,出臺一系列獎勵激勵措施,培養出一批熱愛民族工作的接班人。關注民族節日活動中的小人物、小事件,挖掘平凡人物中的閃光點,樹立默默奉獻、努力奮斗、樂觀向上的各民族人物形象,號召全社會參與到民族事業發展浪潮中,切實增強建設壯美廣西的行動自覺。持續借助新媒體平臺優勢辦好線上活動,組織網紅、大V 深入民族地區深度體驗民族生活,以民族節日氛圍營造為出發點,講好民族特色故事,擴大傳播影響。堅持“壯族三月三”節日活動開展與發展民族經濟鄉村振興相結合,增加民族地區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力度,改善農村面貌提升鄉村“顏值”,以鄉村風貌之“形”賦能民族文化之“魂”,推動農村地區發展“內外兼修”,全面振興鄉村地區民族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