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炎/文圖
在大海上航行,最激動的就是在蒼茫的海天間,突然看見鮮艷的五星紅旗在高高飄揚。那令人心動的顏色,是讓人盈淚的景致。這就是南沙,我們美麗的家鄉。
說到南沙,就不能不提高腳屋。汪洋海上,伴隨著高溫、高濕、颶風、狂濤,一座座高腳屋堅強地矗立起來。到現在,南沙的營房已經從第一代發展到了第四代。

第一代簡易高腳屋,沒有抗風能力,面積只有10 平方米。它以鋼釬為依托,竹竿作柱,篾席為墻,瀝青封頂,海風一刮,涌浪掀起,高腳屋如同漂浮在海上的搖籃,左右搖晃不停。高腳屋中沒有電燈電話,海上補給能力有限,官兵很少能吃到新鮮蔬菜,條件非常艱苦,官兵們形象地稱之為“海上貓耳洞”。

不久后,守礁官兵住上了30平方米的第二代鐵皮高腳屋。這種高腳屋以鋼樁作柱,鐵皮當墻,海上營房的穩定性大大增強,同時它還可以防風防雨抗浪。可是一旦遇上酷暑季節,鐵皮屋不但不隔熱還吸收太陽熱量,屋內酷熱難耐,像火爐一樣。

后來,由鋼筋混凝土筑成了第三代礁堡。這屬于天翻地覆的改變,面積擴大,補給實現機械化,居住條件大為改善,洗澡、訓練全沒問題。尤其是島上室內大棚,一年四季有新鮮蔬菜供應。
今天,聳立在南沙的已經是第四代礁堡了,那是一座座充滿現代化氣息的永固式礁堡。宿舍里空調、電視、洗衣機等電器一應俱全,網絡信號全覆蓋。雨水收集系統讓守礁官兵告別了每日定量一桶水的日子,寬大的儲藏間使生活物資更加充裕,寬敞的活動平臺讓打籃球也變成現實。島礁建起了新燈塔,二級甲等醫院投入使用,官兵們的生活保障有了大幅提高。
變遷的“高腳屋”投射出了南沙35 年發展的縮影。不變的是一代代守礁官兵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忠誠履行著神圣的職責和使命,守護著祖國的主權和尊嚴。他們這種追求,鑄成了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英勇作戰、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為主要內容的南沙精神。
遙望南沙衛士,勇毅如當年。孤守天涯一隅,高溫高濕高鹽,寂寞長相伴。一腔熱血在,青春燃礁盤。任憑波濤起,忠誠踐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