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摘要:目的 探討消炎利膽湯加減配合腹腔鏡手術治療膽囊炎伴膽石癥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進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膽囊炎伴膽石癥患者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腹腔鏡手術治療,觀察組給予消炎利膽湯加減聯合腹腔鏡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癥狀積分、疼痛、臨床指標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6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各項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低于對照組的26.6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消炎利膽湯加減配合腹腔鏡手術治療膽囊炎伴膽石癥可提升療效,減輕患者癥狀,緩解其疼痛,促進患者康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膽囊炎;膽石癥;消炎利膽湯;腹腔鏡手術;并發癥
膽囊炎屬于早期無特異性癥狀的消化系統疾病,存在炎性改變,伴隨右上腹部脹痛不適,表現為餐后憋脹不適,出現口苦、噯氣[1]。膽囊炎發病機制仍未達到完全明確,膽道動力障礙、膽汁成分改變是目前較為認可的機制學說,也有研究認為與細菌感染等因素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2]。膽石癥即膽結石,屬于膽囊炎患者常見合并癥,患者膽管、膽囊出現結石,早期與膽囊炎均無顯著癥狀,隨著疾病進展、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右上腹疼痛,二者共同發病治療難度大,多數患者需經過手術治療。
腹腔鏡手術伴微創技術的發展和設備進步應運而生,該術式較傳統手術創傷低、恢復快,但仍屬于創傷性操作,患者術后需要一段時間恢復期,此時的疼痛、并發癥是困擾患者的重要問題[3]。中醫治療能夠針對特點、需求選擇相應中藥組方辨證治療,在多種疾病中有獨到價值,因此在此類患者中也不例外。有研究在手術基礎上給予患者中藥配合治療,發現能夠產生協同作用,提升治療效果。中醫認為,膽囊炎、膽石癥治療的關鍵在于清熱解毒、利膽疏肝[4]。本研究旨在探討消炎利膽湯加減配合腹腔鏡手術治療膽囊炎伴膽石癥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基層診療標準中的西醫診斷、《消化系統常見病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癥》的相關標準篩選研究對象。研究時間為2021年1月~2023年1月。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兩組一般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18~65歲;出現典型癥狀,墨菲氏征陽性結果;影像學檢查可見結石;具備手術指征,能夠耐受手術治療。排除標準:手術禁忌、中藥過敏者;合并其他消化系統疾病者;代謝紊亂、凝血功能異常者;伴有精神疾病、意識障礙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采用腹腔鏡下手術治療
治療前完善基礎檢查和手術宣教,常規術前準備及手術過程如下:指導患者取平臥位下接受治療,麻醉方式為氣管插管麻醉。消毒、鋪巾后取臍下切點,確定位置為臍輪下橫向作切口,切口長度為1 cm。保持12~14 mmHg的壓力建立人工氣腹,確定膽囊位置。于劍突下作一長度為1 cm的切口,腹腔穿刺后保持腹腔壓力穩定狀態,將腹腔積液清除后分離粘連,以顯露膽囊三角。同時,以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對應的手術方法,在腹腔鏡下,將膽囊頸部粘連患者粘連先行分離并解剖膽囊三角,顯露膽囊管、膽囊動脈后用Hemolock分別夾閉后斷離,然后用電凝鉤順行切除膽囊。對膽囊內張力大、膽囊體積大的患者,需要先行穿刺,減壓后有利于切除膽囊的操作。膽囊離體后,應用取物袋將膽囊取出,檢查術野無出血及漏膽后,根據情況必要時可于文氏孔放置引流管,清點物械無缺,排除氣腹后縫合切口,手術完畢。
1.3.2 觀察組采用消炎利膽湯加減聯合腹腔鏡手術治療
患者手術方式、過程與對照組相同,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消炎利膽湯加減治療。組方:金錢草30 g,雞內金、虎杖各15 g,白芍、柴胡各12 g,海金沙、姜黃、延胡索各9 g,木香、甘草各6 g。隨癥加減:濕熱者加梔子、茵陳各9 g,石膏6 g;痛甚者加郁金10 g;口干者加麥冬、沙參各10 g;苔厚膩者加白術、蒼術各9 g。取相應劑量的藥材在清水中煎煮,早晚各服用藥汁100 mL,連續服用14 d。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治療效果:顯效,患者治療后癥狀基本完全消失,能夠正常生活、工作;有效,患者治療后癥狀顯著改善,生活能夠基本自理;無效,未能滿足上述指標或癥狀進一步加重。總有效=顯效+有效。(2)比較兩組癥狀積分:從主癥(腹痛、噯氣、反酸)、次癥(氣脹、惡心、煩躁)兩方面評估,按癥狀輕重分為1~4分,分數高則癥狀明顯。(3)比較兩組疼痛程度:以簡易臉譜評分觀察患者面部表情,總分0~10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4)比較兩組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6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低于對照組的26.6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術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4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癥狀積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各項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3討論
膽囊炎是消化系統的炎癥改變類疾病,炎癥反應為其病理基礎,早期癥狀較為隱匿、缺乏特異性,容易被忽視。膽囊是人體膽汁貯存、濃縮的關鍵器官,消化系統炎癥、飲食不規律均可能造成膽汁瘀滯,形成膽結石[5]。膽囊炎、膽結石常合并發作,會對機體造成不良影響,疾病進展出現腹部疼痛為主的癥狀,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膽囊炎伴膽石癥治愈難度高,容易反復。手術是伴膽石癥的膽囊炎患者常用治療方法,以腹腔鏡下手術方式為主的微創術式屬于常用方法,雖然相較于開腹手術顯著減輕了創傷,但仍無法避免諸多風險,其術后恢復、癥狀改善情況仍存在一定的進步空間。
中醫將伴膽石癥的膽囊炎歸屬于“脅痛”“膽脹病”等范疇,認為外感濕邪、情志不暢、飲食不節是基本病因,肝膽濕熱,胃氣受阻是本病的病理病機。整體觀念下指導的中醫治療講究標本兼治,該病肝與膽相附,膽為中清之腑,以通為順,治療原則為疏肝利膽、祛濕清熱。消炎利膽湯組方由多種天然中草藥組成,金錢草利濕退黃、利尿通淋、解毒消腫,雞內金健胃消食、虎杖清熱解毒,白芍柔肝止痛,配伍疏肝解郁、退熱補陽的柴胡以及清利濕熱、通淋止痛的海金沙,加之姜黃和延胡索活血行氣、通經止痛和木香疏理肝氣、健脾和胃、行氣止痛的功效,甘草調和上述諸藥共奏和胃行氣、疏肝利膽、通腑降濁、清熱解毒的效果。同時,隨癥加減,可確保治療的針對性,確切解決患者存在的問題。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雞內金能夠提高溶石效率和效果,有效清除膽結石的同時防止術后膽管結石再發,減輕疼痛;柴胡、海金沙能夠促進膽汁分泌,進一步促進排石,防止膽管結石再發;金錢草、梔子等能夠抗炎殺菌、利膽,抑制炎癥反應,促進肝功恢復,提高機體耐受力;白芍中有大量的丹皮酚和芍藥苷,這兩種物質具有極強的消炎作用,與延胡索等藥物共同作用可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更好地促進疾病轉歸。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各項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術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消炎利膽湯加減配合腹腔鏡手術治療膽囊炎伴膽石癥可提升療效,減輕患者癥狀,緩解其疼痛,促進患者康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史振超,李翔,李華江,等.腹腔鏡聯合硬質膽鏡治療膽石癥臨床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22,51(22):2570-2573.
[2] 景化忠.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聯合腹腔鏡下膽總管探查一期縫合術在急性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患者療效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22,51(1):75-77.
[3] 曹海芳,張瑜,魏勝泰,等.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慢性膽囊炎膽石癥及膽囊功能和炎癥因子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21,27(15):63-67.
[4] 鄒宏雷,楊淑芬,武宜亮.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老年急性膽石癥合并膽囊炎療效及近期生活質量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11):290-291.
[5] 魯留平.腹腔鏡手術治療老年膽囊炎膽石癥患者的臨床效果[J].醫療裝備,2020,33(17):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