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蕓
兒童時期是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然而,這一時期兒童的各項身體機能發育尚不成熟,在日常生活中患傳染病的概率較高。為了降低發生傳染病的風險,保障兒童健康成長,除了疫苗接種外,還應做到哪些保健措施呢?
兒童保健的必要性
(1)兒童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關鍵階段,良好的保健可以促進他們生長發育。比如合理的飲食、適當的運動和足夠的休息,有助于兒童骨骼、肌肉和器官正常發育。此外,定期的健康檢查可及早發現常見的兒童疾病。(2)兒童期是養成健康習慣和生活方式的關鍵時期,做好兒童保健,可降低他們在成年后罹患慢性疾病,如肥胖、心臟病和糖尿病等風險。(3)兒童保健還包括為兒童提供心理支持,幫助其處理負面情緒,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及發展適應能力。
兒童保健的措施
保證營養充足
(1)兒童飲食應包括各類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蛋白質和脂肪。通過提供多樣化的食物,可確保兒童獲得成長所需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2)限制加工食品和高糖食物的攝入,鼓勵兒童攝入自然、健康的新鮮水果和蔬菜。(3)確保兒童每天攝入足夠的水,以維持其身體器官的正常功能和健康的代謝過程。
舒適的環境
(1)提供安全和潔凈的住宿條件。兒童的住所應具備基本的安全要求,如良好的室內空氣質量、合適的室溫和良好的衛生設施,可減少疾病和意外傷害的風險。(2)為兒童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定期清潔生活空間,可以減少病原體和過敏原的積累。(3)創造溫馨的家庭氛圍,鼓勵親子溝通,提供情感支持,提升兒童幸福感,促進其心理健康。
免疫計劃
(1)根據國家或地區的免疫計劃時間表,確保兒童按時接種所需的疫苗。(2)適當的鍛煉能夠提高孩子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但鍛煉要適度,不可過量。(3)定期帶兒童進行健康檢查,包括檢查免疫接種記錄,以確保已接種了所有必要的疫苗。
充足的睡眠
睡眠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育非常重要,否則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疲勞和營養不良等問題。
(1)根據兒童的年齡和身體狀況,制定科學的作息時間表。定時起床、睡覺有助于培養規律的睡眠習慣。
(2)兒童的睡眠環境應該舒適、安靜、溫暖和安全;床鋪要柔軟舒適,枕頭要適當,睡衣要柔軟透氣;禁止兒童睡前使電子產品,以免影響睡眠質量。
(3)在睡前1 h內,不要讓兒童進行過于刺激性的活動或吃太多零食。
保持身體清潔衛生
(1)教導兒童每天做好身體的清潔,如飯前便后洗手、外出回家洗臉等。定期洗澡,清除身上的病菌。(2)兒童每天應更換干凈的內衣,保持衣物的清潔和干燥,有助于預防皮膚疾病。(3) 督促兒童早晚刷牙、飯后漱口,以維持口腔健康。家長應指導兒童采用正確刷牙的方法。
定期健康檢查
(1)定期測量兒童的身高、體重和頭圍,評估生長發育情況,有助于及早發現發育延遲等問題,并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
(2)定期進行視力和聽力檢查,以確保兒童的視聽功能正常。如發現問題,可及早糾正,避免影響學習和日常生活。
(3)定期帶兒童看牙醫,檢查口腔健康狀況,預防齲齒和其他口腔問題。
(4)定期評估兒童的心理和行為發展,包括認知能力、情緒管理和社交技能等。如有必要,應尋求專業心理咨詢。
體格鍛煉
適度鍛煉可促進兒童的生長發育、增強心肺功能、提高肌肉力量和靈活性,以及培養良好的身體姿勢和協調能力。
(1)鼓勵兒童參與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如跑步、游泳、球類、舞蹈和瑜伽等,以促進全身各個方面的發展,同時還能培養興趣愛好和團隊合作精神。
(2)確保兒童每天有一定的鍛煉時間,可根據其年齡和身體狀況,制定相應的鍛煉計劃。對于較小的兒童,可以通過游戲、戶外活動和家庭運動來增加活動量。
(3)兒童在進行鍛煉時,確保安全至關重要。兒童鍛煉時,應有成人在旁邊監護,并可提供適當的保護裝備,如頭盔、護膝和護肘,以防止意外傷害。
預防意外事故
(1)家庭應保持安全和清潔,特別是兒童活動的區域,可安裝安全柵欄、安全鎖和防滑設備,以減少跌倒和滑倒的風險。藥品和危險品要放在兒童無法觸及的地方。
(2)教育兒童交通安全知識,如過馬路時遵守交通規則、避免在交通繁忙的地方玩耍、騎自行車時要帶安全頭盔等。
(3)兒童溺水是常見的意外事故,家長一定要防止兒童單獨接近水域,并教會他們基本的游泳技能和自救能力。
(4)教育兒童認識到火災的危險性、如何正確應對火災;確保家庭配備煙霧報警器,定期檢查其功能;家中易燃物質(如打火機、火柴等)應放在兒童無法觸及的地方。
(5)兒童在日常活動中可能面臨各種意外傷害的風險,如跌倒、燙傷、劃傷等。家長應給予適當的指導,教育兒童避免危險行為,如攀爬高處、接近尖銳物品、使用危險玩具等。
培養良好的進食習慣和能力
進食能力及習慣的培養應從嬰兒時期開始。
(1)隨著嬰幼兒不斷生長發育,夜間哺乳會對其日間食欲產生影響,增加母乳和輔食添加的難度。因此,在嬰兒3~4個月后,應慢慢戒斷夜間哺乳。
(2)嬰兒期4~6個月時,可進行添加輔食,有助于幫助嬰兒提升對不同食物味道的識別能力,降低日后偏食、挑食的發生率;在嬰兒6個月后,應對其用勺進食能力進行訓練;當嬰兒發育到7~8個月后,可練習其用杯喝水、喝奶,以促進嬰兒咀嚼功能、吞咽功能及口腔協調性的發育。
(3)嬰兒發育至9~10個月時,逐漸產生主動進食意識和要求,可對其自主抓取食物的能力進行訓練,盡早學會用勺進食,這不僅對眼、手協調能力的發育有促進作用,還有利于提升手指肌肉的能力和靈活性,對嬰幼兒自主性和獨立性發展產生促進作用。
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隨著嬰幼兒消化功能發育及進食的食物性質發生改變,大便次數會逐漸減少。待一天大便1~2次時,可訓練嬰幼兒使用坐便盆定時排便,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當嬰幼兒學會走路后,能對成人的語言表述有理解能力且能自主表達時,便可幫助其訓練自主控制大小便的意識和能力。通常,嬰幼兒在1周歲左右可表達便意,發育至2~3歲時,可控制夜間不排尿,此時如果繼續為嬰幼兒使用紙尿褲、尿布等,會對其大小便控制能力發展造成影響。
結束語
加強兒童保健,可全面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同時,家長、教育機構和社會應該共同努力,為兒童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