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開明
骨關節炎是因創傷、關節畸形等因素引起的關節軟骨發生非炎癥性的退行性病變,關節會出現活動受限、疼痛、功能障礙和畸形等癥狀。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提高,有肘、手、膝、脊柱等。
骨關節炎的名稱比較多,如退行性變關節炎、骨關節病等。日常所見的骨質增生、骨刺、頸椎病、髕骨軟化、腰椎病等都屬于骨關節炎范疇。在臨床上,根據有無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與其他疾病沒有關系,大多是由于老齡化引發的關節病變;繼發性是由遺傳、損傷、代謝、炎癥等因素誘發。臨床在診斷時,要與晶體沉淀物、類風濕性關節炎進行區別 。
骨關節炎癥狀
(1)關節疼痛。開始為輕微鈍痛、隱痛,當休息片刻會有所緩解,若遇天氣變化或活動后癥狀會加重。如果任由疾病發展,會出現晚上疼痛及持續性疼痛。
(2)關節僵硬。往往在早起時出現,當氣溫低或濕度高時會癥狀加重。一般為手部關節變形、腫大比較明顯,部分患者因膝關節有骨贅形、積液等造成的關節腫大,在活動時會出現骨擦音、關節無力、走路時腿發軟、不能伸直等現象。
中醫治療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的治療目的是消除或緩解癥狀,控制關節退變,使患者盡量恢復正常的生活。中醫認為,骨關節炎的外在致病因素是“風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故需要采用痹病中骨痹的原理進行論治。病因包括勞損過度(因姿勢不當、關節使用過度引起被動牽拉,時間長了導致靜脈受阻、氣血不和,還甚至連累肝、腎)、年老腎虛(隨著年齡的增長,肝血腎精逐漸虧空,筋骨失養)、骨節損傷(因運動過量扭傷膝、腰等,又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療和休息)、外邪入侵(感受風寒、潮濕后,關節和經絡氣血不通,使關節出現活動受限、僵硬、疼痛)。
辨證分型
腎虛骨痹證(脈沉細、沉細而數):舌紅少津、舌淡白、心悸氣短、腰膝酸軟、關節變形、尿多便溏、煩熱盜汗、食少乏力,骨關節疼痛有輕時重,且長久不見愈合。風寒濕痹證(脈弦緊或澀):舌苔白滑且薄,肢體、關節屈伸不利且酸痛,局部的皮膚沒有發紅、發熱,遇熱時疼痛緩解,遇冷或活動時疼痛加劇。濕熱痹阻證(脈滑數):舌質紅、舌體胖、苔黃膩,伴有全身乏困無力、疼痛、灼熱,關節腫脹且有積液,尤其是膝關節和踝關節更為嚴重。血瘀阻痹證(脈細澀):舌頭呈暗紫色且有瘀點或瘀斑,疼痛一般比較劇烈(刺痛、掣痛),有麻木感,痹痛時間長,不能屈伸,會反復發作,關節還會僵硬變形。
辨證論治
(1)中藥熏蒸:依據實際情況和不同類型以辨證為指導,采用不用的藥物和方法,達到促進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的目的。(2)中藥內服:因骨關節炎多數為肝腎氣血虧空,治療上會辨證選取活血化瘀、補腎填髓、清熱除痹的方子進行治療。如有風寒濕痹,可以使用薏苡仁湯;有瘀血麻痹癥時,使用身痛逐瘀湯。還可以使用骨刺片、壯骨關節丸、天麻壯骨丸、祛風止痛片、通痹片等中成藥。(3)中藥外敷:直接用于病變部位,藥力強,起效速度快,可以用于消炎、活血、通絡、止痛等。(4)針灸推拿療法:主要是解除痙攣,減輕疼痛,促進炎癥消退,改善血液循環,從而使關節功能得到恢復。(5)拔罐療法:利用罐內形成的負壓直接使用在穴位上,被拔部位會出現瘀血、充血現象,從而達到除濕、祛風、散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