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艷
臨床在對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患者進行血液凈化治療時,常應用到血液透析,可去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質、小分子代謝廢物,減輕疾病癥狀,延長生存周期。本文將圍繞血液透析,闡述為什么患者不能多攝入水分。
血液透析的基礎信息
血液透析的作用原理是,將患者體內血液引流至體外,在專用透析器輔助下進行干預,通過彌散、超濾、吸附、對流原理進行物質交換,將血液中多余水分、有害物質清除,最后回輸至患者體內,從而維持患者體內酸堿平衡、電解質平衡的狀態。在治療前,工作人員需檢查血液透析機是否能正常運轉,準備好碘伏溶液、穿刺針、透析液、止血帶、血管透析通路;指導患者完成常規檢查,明確禁忌證。
如果患者身體狀況允許,可創建血管通路,具體措施包括動靜脈內瘺、中心靜脈置管,并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抗凝處理。這一過程中,醫護人員需及時調整血液透析機相關參數,監測患者生命指征。一旦出現低血壓、肌肉痙攣、惡心嘔吐、皮膚瘙癢、失衡綜合征,要予以對癥干預。此外,還需為患者建立體外循環,以提高預后水平。
血液透析患者為什么不能多攝入水分
人體每天產生的多余水分、代謝廢物較多,均需經過腎臟濾過作用,而后排出體外。對于正常人來說,每天尿量測定后為1 500~2 000 mL,能夠較好地維持體內各項平衡。但是,在血液透析患者腎臟發生病變后,濾過作用降低,導致多余水分、代謝廢物蓄積在體內,此時如攝入過多的水分,會導致平衡失調,增加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如高血壓、水腫、心衰等。對于此類患者來說,每日攝入水分的具體途徑有食物中的水、飲用水和內生水。其中,飲用水占據重要比例,一旦攝入過多,會明顯增加腎臟負擔,進而影響患者腎臟的濾過作用,嚴重威脅身體健康。因此,對于水分的攝入量,患者需嚴加把控。一般來說,每周透析3次的患者,飲水量應是前一日尿量加500 mL;每周血液透析2次,飲水量是前一日的尿量加300 mL;假如每周血液透析1次,飲水量是前一日的尿量加1 000 mL; 對于無尿患者,每天的水分攝取量不能超過1 000 mL。
此外,急慢性腎衰竭患者往往需借助血液透析技術進行干預。透析器超濾量為100 mL,如果患者水分攝入過多,透析需增大超濾量,可能引起血容量不足、大量水分丟失,進而誘發多種不良癥狀,如低血壓、頭暈、腓腸肌疼痛、四肢抽搐等,導致血液透析療效欠佳。如不改變超濾量,又會加重患者腎臟的循環負荷,進而誘發心肌缺血,威脅生命健康。因此,對于血液透析患者來說,臨床治療階段不可過多攝入水分。
控制水分攝入的措施
加強培訓
圍繞臨床工作者開展。科室護士長負責,組織學習活動,邀請血液透析方面的專家舉辦講座,具體內容包括血液透析知識、膳食管理知識、干預措施、監測方法以及護患交流技巧等。培訓結束后,可增加考核環節,以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和護理能力,促進血液透析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基礎評估
血液透析治療前,工作人員要全面掌握患者的基礎資料,包括姓名、年齡、身高、體質量、疾病類型、具體癥狀、持續時間,以及飲食喜好、生活習慣等,并詳細記錄;而后與主治醫生交流,指導患者完成血常規、尿常規、凝血功能檢驗,根據檢驗結果制定針對性的管理方案。
心理服務
血液透析前,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患者出現較為焦慮、恐懼、擔憂、煩躁等負面情緒,甚至產生心理應激障礙,影響透析工作的正常開展。此時,工作人員需提高服務意識,主動與患者交流,進行心理疏導,可選取舒緩的音樂在病房內播放,引導患者深呼吸,以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改善不良情緒。同時,對于血液透析相關知識,如操作流程、適應證、禁忌證、血管通路創建方法等。
護理人員可提前查閱網絡文獻,保存對應的圖片、視頻資料,為患者解答其提出的所有問題,囑咐患者自主查閱相關信息掌握疾病知識,從而擴展自我認知度。尤其要明確告知患者血液透析治療時水分攝入的途徑、每日攝入量,講解水分攝入過多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可將本院內血液透析患者水分攝入過多的案例進行分享,以保證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患者配合度,從而提高血液透析治療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水分攝入技巧
血液透析期間,建議家屬帶有刻度的容器,對患者每日飲水量進行合理分配。血液透析患者需小口喝水,以白開水為主。口渴時,不可大量飲水,可在口腔內含少量冰塊緩解,或食用薄荷糖、酸梅糖促進唾液分泌。由于不良飲食習慣容易造成口渴,工作人員要及時與患者溝通,充分掌握其個人喜好、身體素質,查閱相關文獻后制定每日食譜。
通常情況下,血液透析患者應嚴格控制鈉鹽攝入量;對水分含量過多的飯菜需控制攝入量,如燉菜、湯、面條等;對富含優質蛋白食物,可適當增加,避免發生營養不良。工作人員可為血液透析患者、家屬簡單普及生活中常見食物的含水量情況,如90%~100%含水量的食物有水、牛奶、湯類;75%含水量的食物有土豆泥、熟菜;50%含水量的食物有熟土豆、面條;25%含水量的食物有土豆;微量含水的食物有餅干、魚、蛋。制定膳食方案并嚴格落實,對患者每日尿量進行監測,做好詳細記錄,以便及時調整食譜。
另外,患者還需嚴格控制體重,開展適量運動,增加出汗量。通常來說,運動形式以有氧活動為主,如散步、慢跑、體操等,時間、強度可結合自身具體情況決定,以提高身體素質、免疫能力、抵抗能力,預防并發癥。還要注意患者所處的環境,及時調整溫度,加強保濕,避免體內水分過度流失。
結束語
綜上所述,血液透析期間,患者攝入水分過多會導致低血壓、頭暈、四肢抽搐等不良情況,危害性較高。臨床工作人員可通過加強培訓、基礎評估、心理服務、水分攝入技巧指導等措施進行干預,糾正患者錯誤觀念,改善其消極情緒,提高治療效果,維護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