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蓓
【摘要】活動化教學能非常有效地激發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參與度和思維度,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通過從多個維度探索活動化教學的策略和路徑,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建構新的認識,實現思維的真生成,以此促進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活動化;小學數學;課堂
隨著新課改的穩步推進,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很多優質、高效的教學模式走進了數學課堂。小學數學課堂不僅是傳遞數學知識的平臺,也是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必備品格的主要渠道。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師要重構教學理念,認識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并引入活動化教學模式,設計多元化的活動,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融入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提升數學能力,積淀基本的活動經驗,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學習”,增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形成結構化的知識體系,真正讓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的境界。
一、引入活動,讓學生“趣”中學
1.設計游戲活動,誘發學習熱情
“游戲”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活動形式之一,也易于激發他們主動求知的熱情,教師應注重游戲活動的應用。但很多數學教師對游戲活動存有偏見,認為游戲只會消耗學生的精力,對他們的成長不利,實際上只要教師組織到位,游戲的應用可以喚醒學生的求知熱情。所以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聯系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游戲活動,將深奧的數學知識融入到游戲中,讓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親近數學知識,消除對數學的陌生感,使枯燥的數學課堂充滿快樂,彰顯精彩。
在教學“可能性”時,教師讓學生在課前準備了黑色布袋和不同顏色的球,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摸球游戲。同桌兩人為一組,在布袋中放5個白球,5個黑球,同桌兩人依次去摸球,每人摸20次,并做好相應的記錄。待摸球游戲結束后,看看有怎樣的發現?這樣的摸球游戲,難度很低,學生很快參與其中。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發現摸球次數越多,摸到白球的次數和摸到黑球的次數差不多,所以任意一次摸球的結果: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黑球。基于這樣的認知,教師讓學生將布袋中的白球全部取出,然后再摸,并用語言描述摸球結果。在此游戲環節中,學生們想到了運用“不可能”“一定”等詞語來描述可能性,自然地進入了新知識的探索中。
可見,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設計游戲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集中他們的注意力,讓其高效地探索數學知識,收獲更多的知識儲備,彰顯游戲化教學的價值。
2.設計趣味活動,喚醒求知欲望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復雜性很強的學科,而處于小學時期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非常薄弱,加之很多數學教師沿用的是“師講生聽”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無法增進學生主動求知的內驅力,造成了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缺失,不能有效釋放學生的學習潛能,難以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所以,數學教師應針對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具有趣味性的活動,為抽象的數學知識披上“趣味”的外衣,引領學生高效探索,使數學學習過程真正變成學生快樂認知的旅程。
在教學“質數和合數”后,為了強化學生對數進行分類的認知和理解,明確質數和合數的不同之處、奇數和偶數的不同之處,讓學生意識到它們的分類標準是不同的。教師為學生設計了趣味性學習活動:首先讓學生記住自己的學號,然后教師說要求,學號符合要求的學生需要迅速起立。教師首先報“最小的合數、學號中最小的偶數。”很顯然此時應該站出兩位不同的學生,因為最小的合數是4,最小的偶數是2,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知曉不能說合數就是偶數,偶數就是合數。然后,教師繼續報“最小的奇數、最小的質數。”當然此時也應該有兩位不同的學生起立,因為最小的奇數是1,最小的質數是2。可見,2既是偶數,也是質數。這樣的趣味性學習活動可以促使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增強對概念的理解。
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個成長和不斷提升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挖掘趣味性的因素,改變學生對數學的印象,為數學課堂注入活力,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變得多姿多彩。
二、引入活動,讓學生“探”中學
1.設計操作活動,掌握知識本質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動手操作已經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因為這樣的方式更加貼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更喜歡在“做”的過程中學習數學,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讓他們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更加的深刻。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將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落實到教學實處,使其在動手操作中深入探索數學的奧秘,促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中應制造動手操作的機會,為學生搭建思維的“腳手架”,強化學習體驗,培養學生手腦并用的能力。
教學長方體的體積時,教師為學生設計了這樣的操作活動:找一種長方體香皂的包裝盒,然后分別測量出它的長度、寬度和高度。如果這樣的香皂24塊可以裝一箱,可以設計怎樣的包裝箱呢?先動手畫一畫,然后再算一算,填寫好下表。
學生在進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自然會發現擺的方法不一樣,所形成的大的長方體也就不同,表面積也就不同,但體積卻是一樣的。這樣的過程也讓學生懂得了不能說體積相等的長方體表面積一定會相等,那樣的想法是錯誤的。
2.設計合作活動,培養協作意識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認知能力有限,有時他們依靠個人的力量難以突破所學知識的重難點。在此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悄然走進了小學作業課堂,此教學模式不僅能改變以往沉悶的課堂氣氛,還能促進學生以更加積極的狀態融入數學課堂。然而,在傳統的小組合作活動中,教師缺少組織和引導,致使學生的學習處于無序的狀態,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數學教師在面對復雜的數學知識點時,可以引領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并重視點撥和引導,確保小組合作學習的有序展開,幫助學生形成合作意識,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在復習平面圖形的面積時,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教師在課堂中設計了合作活動。合作內容是這樣的:教師為每個學習小組準備了一個信封,信封中有長方形、梯形、三角形、圓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各一個,讓學生根據他們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擺一擺它們的位置關系。一開始,各個學習小組成員間的意見并不統一,爭執了起來。經過不斷修正,得出了比較一致的意見,即擺在最前面的應該是長方形,因為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是最先推導出來的。在長方形的后面應該將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圓形擺成一列,因為這幾個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都是依托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完成的。在平行四邊形的后面,應該將三角形和梯形排成一列,因為這兩個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都是建立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基礎之上進行的。
小學生的自身能力有限,面對抽象且晦澀的數學知識時,有時難以突破學習難點。教師可以引入小組學習,并為他們設計目標明確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能夠相互配合,促進師生、生生互動,不斷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引入活動,讓學生“用”中學
1.設計反思活動,實現辨偽存真
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是小學數學課堂的重要任務,也是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中,教師喜歡大包大攬,將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學生的思維缺少內省、頓悟和升華的過程,無法形成清晰的認知,不利于后續的長遠發展。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從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與教學手段入手,為學生設計具有反思性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障礙,掌握知識的本質,為他們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更好地完善學習方式,達到高效學習的目標。
在教學乘法分配律后,教師在屏幕上出示了這樣的問題:720÷4+720÷36。很多學生的算法為:720÷4+720÷36=720÷(4+36)=720÷40=18。從學生的結果上看,無疑是出現了錯誤,但如果教師直接指出錯誤的原因,學生在后續學習的過程中必定也會出現相同的錯誤。對此,教師另辟蹊徑,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怎樣驗證計算結果的正確性?學生反思后認為可以按照本來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解答后得出最終的結果為200,學生自然會很吃驚怎么前后計算的結果相差這么多。教師引導學生繼續反思:出錯的根源是什么呢?在深入的反思中,學生最終認為乘法才有分配律,而除法沒有,所以不能用。
反思是每個學生都應具備的數學學習能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思維障礙,出現錯誤。教師應引導學生及時地進行反思,促進他們進行深入學習,透徹地掌握知識的本質,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反思意識。
2.設計實踐活動,提升應用能力
在以往的教學中,一些教師對實踐活動并沒有引起關注和重視,呈現給學生的學習過程,形式比較單調,內容也顯得機械,以書面解答為主,致使學生喪失學習主動性,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強,甚至在內心排斥數學學習,這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引入有效的實踐活動顯得迫在眉睫,幫助學生溝通課內和課外的聯系,讓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訓練思維品質,凸顯學習數學的價值,更好地鞏固學習數學知識的效果。
在教學折線統計圖后,教師為學生設計了實踐活動:周末在家每兩小時測量一次氣溫,然后記錄下來,并制作成折線統計圖。這樣的活動形式很受學生歡迎,帶給他們全新的學習體驗。在學生繪制好相應的折線統計圖后,讓學生觀察折線統計圖,并回答:“幾時氣溫最高,幾時氣溫最低?氣溫升得最快是幾時到幾時,降得最快呢?”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既可以將課堂中所學的知識用起來,又可以促進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成長。
數學學科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實踐性,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實踐性活動的應用,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創新思維、應用能力的發展,從而強化學習體驗,暢享數學的魅力和無限精彩。
總之,活動化教學是適應教育發展趨勢的教學模式之一,有助于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提升他們的課堂參與性,讓其以更加積極的狀態融入數學課堂,主動地探索和獲取數學知識,明晰知識的形成過程,掌握知識的本質,全面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在教學中,教師應遵循學生的學習需求,根據學習內容,為學生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感悟數學的真諦,使他們的思維持續生長。
【參考文獻】
[1]余婷.活動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3(03).
[2]劉娟.小學數學動手操作活動設計的有效途徑——以五年級數學“體積”教學為例[J].新教育,2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