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藍海
現如今,海歸創業者的身影遍布各行各業,每位海歸創業者身上都有著風格各異的故事。以下三位海歸,向我們傳遞著創業者的勇敢與篤定,在幫助他人、服務國家的道路上,他們正堅定不移地前進著。
2008 年,北京舉辦了舉世矚目的夏季奧運會。那一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達到近18 萬,丁鵬也前往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留學期間,我被邀請參加了國內某著名基金舉辦的中國投資大會,大佬們的演講讓我深受觸動。后來,我國政府大力推動‘萬眾創新’,這讓我產生了一種為科技強國做出貢獻的強烈沖動。”
2016 年,丁鵬創立羽醫甘藍,探索AI技術在口腔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目前,全球口腔醫療市場規模每年大約是3 萬億元,而我國在其中僅占很小的一部分,這意味著口腔醫療在中國與全球擁有相當廣闊的市場。”對于羽醫甘藍的發展前景,丁鵬充滿了信心。在創業初期,羽醫甘藍在資金和資源方面獲得了一些投資人的極大助力。“我非常感謝他們,正因為這些頂尖投資人的信任和支持,結合全球化技術合伙人對原創技術的極致追求,以及我們七年來無數個挑燈夜戰的時刻,才成就了羽醫甘藍在口腔醫療人工智能領域全球領先的地位,才讓我們有實力走出中國、服務全球。”
資金之外,羽醫甘藍還與北大口腔等口腔專科醫院的專家們建立了緊密的科研合作,這為丁鵬團隊的人工智能醫學算法的研究提供了專家資源、臨床醫學知識、臨床診療驗證的支持,羽醫甘藍的發展日漸向好。北京冬奧會期間,羽醫甘藍憑借“快速有效地為運動員進行頜面創傷等專項人工智能篩查”技術參與了科技部的國家重點科技項目—“科技冬奧”。
“目標遠大,腳踏實地”是丁鵬和同為海歸的羽醫甘藍聯合創始人白海龍博士一以貫之的創業理念。回望過去,他們非常感激那些來自政府、專家、資本和市場的支持,也慶幸企業在細分賽道上的堅持。未來,他們希望把技術做到極致,用好的產品打動更多消費者。
葉文君碩士畢業于愛爾蘭國立都柏林大學斯墨菲特商學院計量金融專業。畢業后,她在倫敦工作了一段時間。2014年9月舉辦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一經發出,便引發了全中國的創業熱潮。遠在異國他鄉的葉文君憑借著敏銳的直覺,毅然放棄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offer,投身國內廣闊的創業藍海中。
2018年,葉文君成立了PandaCredit。“回國后的那幾年,中國的創業市場蓬勃發展。互聯網行業的興起,更是為創業帶來了很多機會。”在對市場進行了反復考察后葉文君決定抓準機會拓展海外市場,搭乘“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為其沿線的中國出海企業提供實際的幫助。
創業意味著要克服很多困難,讓葉文君非常感激的是,北京市中關村創業大街及ITEC創業大賽都為PandaCredit提供了資金/獎金方面的支持。葉文君也成為朝陽青聯的一員。創業進入平穩期后,葉文君開始思考:如何能讓企業走得更遠?“一時的輝煌并不代表什么,我希望能長久地為客戶及社會提供價值,為國家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走長期路線”是葉文君在多年創業過程中得出的結論。為了讓企業更具競爭力,葉文君根據中國出海企業所在地的實際條件來完善基礎設施,并在核心技術上發力,搭建了全球化支付SaaS平臺,將更便利的服務系統提供給全中國的出海公司,幫助他們在當地更高效的運營。
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葉文君認為,歐美國家目前已不再是“出海”的唯一方向,未來她的工作重點將會聚焦在深度探索拉丁美洲、中東、以及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國家以及地區。“過去十年,中國出海企業使用的大多是歐美企業提供的支付功能,而我想打破這層壁壘,用我們自己的支付系統來為中國企業服務。未來,PandaCredit會持續擴展‘一帶一路’國家,深入了解每個國家的市場,為中國企業尋找更多發展機會,并用中國成熟的金融科技服務經驗打開當地市場,幫助中國出海企業更順利、更高效地發展。”
作為“過來人”,葉文君認為,創業者一定要務實。“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最難的便是務實,如果無法沉下心去探索市場真正的需求和痛點,給出最務實的解決方案,是沒有辦法說服客戶的。只有對市場有正確的理解,并制定好整體的商業通路,執行時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面向未來,葉文君對中國企業出海的能力及其商業價值非常看好,她將繼續圍繞“一帶一路”以及中國的全球化發展戰略,盡心盡力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幫助更多中國出海企業實現夢想。
2010年,上海世博會成功舉辦。這次盛會聚集了全世界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充分展現了我國的綜合國力。當時,徐杰剛結束在美國三年的國際交流項目,在一家國企供職,參與了世博會項目。借著世博會的東風與國企的豐富資源,徐杰結識了很多國際友人,同時也接觸了很多教育界的高層人士,參與了一些大型項目的策劃運營。
基于在國際交流、教育培訓及設立海外機構等相關業務方面累積的經驗,2015年,徐杰作為聯合創始人成立了知北游教育公司,旨在為國內學子提供海外短期交流與實習實踐的機會。作為最早在上海自由貿易區入駐的企業,知北游獲得了很多實際的支持,包括臨港人才中心提供的場地支持、浦江人才政策提供的創業啟動資金以及社保稅金方面的優惠等,這給了徐杰不斷嘗試與摸索的底氣。“2015年至2018年,我們開發了很多產品和項目,根據市場的最新反饋,不斷地嘗試和調整,在摸索的過程中慢慢理清了創業的思路。”依托曾經在美國學習期間結識的校友和人脈,徐杰決定搭建新的技術平臺。2018年,基于知北游學生數據的上海邦透信息技術中心(Belt Tech)成立。基于在教育領域多年的從業經驗,邦透團隊致力于為各國高校學生及職場人士提供最優質、最實用的交流實習和職業發展項目,同時依托國內大學資源和企業資源,為各國與中國在教育、研發、商務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提供幫助。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陰霾的逐漸消散,從今年年初開始,徐杰重啟了海外業務,她再次走訪了所有海外的合作方,并去了不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跟著正確的道路走很重要,‘一帶一路’是國家發展的大方向,也將是企業未來發力的重點。”有了明確的方向,也就有了巨大的動力。徐杰表示,未來她將繼續幫助更多中國學生尋求與國際院校、企業之間交流的機會,同時也會幫助中國出海企業招聘并培養更多國際青年人才,為其解決海外業務本地化人才需求,為參與“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的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服務。
面對當下多變的市場環境,徐杰認為,創業是不斷嘗試、不斷調整的過程。“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非常重要,認定了創業方向就要想方設法堅持下去。”徐杰建議,海歸創業者可以借助專業機構提供的客觀科學數據,快速地找到自己的創業方向。如果能與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創業的話,也許會走得更順一點。如今,徐杰在國際教育的路上已走過了八個年頭,未來她將繼續秉承教育之心,做真正能幫助到他人的事情—這是她心目中創業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