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紅
(無為第一中學,安徽 蕪湖 241000)
武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厚重的歷史積淀,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生存拼搏的意志、自強不息的價值觀和生生不息的情懷。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廣泛開展乒乓球、羽毛球、武術等優勢項目。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因此,在中學階段開展武術課程,既能融合德育元素,強化德育功能,實現專業知識、實訓效果和德育元素的有機結合,又符合黨和國家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加強青少年身體素質鍛煉的雙重目標。
武術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斗為運動形式,同時又是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對人的成長發揮著多維度的功能。
武術具有壯內強外、增強體魄的功效。中國人很早就認識了武術的健身功效,《武備志》中記載有,“博刺強士體”。武術重視身體、行為、靈魂、意識和動作的同步修煉,如通過鍛煉肌肉力量,可以促進骨骼發育;通過身體各部位精準靈活地運動,可以提高大腦的反應能力;通過掌握呼吸吐納和平衡技巧,可以使身體的靈活性、柔韌性和協調性都得以發展;通過科學、專業的訓練,可以進一步增強身體素質和免疫力,進而實現強身健體、增強體魄和均衡發育的目標等。
武術具有陶冶情操、輔德修身的功效。古人云,“未曾習武先修德,未曾學藝先明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倡大家“習六藝”,武術在強身健體之外,也起到陶冶情操、提升個人修養的作用。武術講求武德,從練武開始的執手禮、抱持禮到救死扶傷、寬以待人、點到為止,練習中處處體現著儒家的忠恕之道。此外,武術在陶冶人的情操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在武術練習過程中,練武者需要身心合修,其動作節奏舒緩飄逸、跌宕有致,正所謂“形美感目、神美感心”,從形體以至于精神,達到形神合一、物我兩忘的效果。
武術兼具體育與德育兩方面價值,二者相輔相成,體育為有形,德育為無形,在武術運動過程中,無形的條理和諧地支配著有生命的形體。
自從2010年武術全面進入中學課堂以來,武術教育得到了社會普遍的認可和接納,傳統武德教育的迭代升級呼之欲出。國家層面,教育部和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中國武術協會圍繞全國武術之鄉的現代化建設開展了大量宣傳和主題教育活動,如全國武術之鄉的評選及武術比賽、全國武術之鄉會員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等。地方層面,以河南省開封市為例,該市歷史悠久、人文璀璨,地理環境優越、物質豐饒,自古以來就形成了尚武傳統,如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就已生動地記錄了北宋時期首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傳統武術在民間的繁榮態勢。2015年,為響應國家號召,貫徹國家《全民健身條例》《全民健身實施計劃》,培育和弘揚民族文化和精神,開封市更是開展了開封“文化+體育”的專項行動計劃,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專項政策支持武術事業發展,力爭打造武術產業強市。
由此可見,我國武術發展迎來了政策紅利期,但就中學武術教育本身而言,武術教學在德育方面仍面臨著若干短板,制約了武術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00后”的學生普遍養尊處優,個性更為鮮明,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較弱。平日里因其缺少鍛煉,導致體能受限、體質較弱。總體而言,吃苦耐勞的能力下降,表現在意志力薄弱、耐久力差等方面。以上弊端從抓早抓小角度考慮,要全面普及和強化中學武術德育教育。
武術納入中學體育課程的時間不長,自2020年9月1日武術健身操全面進入全國中小學校起,至今不過10余年。當前,學界對于中學武術的德育尚未形成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在武術課程方面,教師常常注重與體育元素相關的技能技巧訓練和技能評價,忽略了中華武術豐富的思想內涵和道德規范,而道德評價指標本身的抽象性和難以量化也是制約武術德育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武術德育是建立在武術專業知識基礎之上的。當前,武德教育的迭代升級尚未完成,中學武術德育的教學方法普遍較落后,教學內容單一,更多的是傳統的動作演示和練習,未能將身形動作和套路技巧中包含的文化思想和道德品質充分表現出來,教師自身對武術的道德價值理解普遍不深入和不透徹,教學方法的落后制約了武術德育教學的開展。
從精神層面看,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認為,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他們兩人均提倡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具有無私奉獻的美德和寧死不屈的氣節,除仁、義、禮、智、信的儒家“五常”以外,還有忠、孝、勇、讓等其他道德精神。武術教材通常在開篇就強調仁和正義的原則,講求鋤強扶弱,并將之貫穿始終。因此,武術已經融入中華傳統道德精髓,并將之內化于自身的知識體系。
從師生關系層面看,武術教育具有歷史悠久的師道傳承傳統,在古代社會可分為家族內部傳承、特定群體間傳承、指定接班人傳承等不同類別,師傅與徒弟之間形同半個父子關系,具有強烈的指揮服從色彩和權利義務關系。在當代學校開展武術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與老師間形成了無形的指揮與服從、傳道與解惑、示范與跟隨、關愛與陪伴等關系,體現出相當強烈的師道傳承關系,同樣也奠定了濃厚的師徒情結。
從實踐層面看,武術練習的落腳點在于行俠仗義。司馬遷在《史記·游俠列傳》中重點表現了具有武術技能的游俠們的正義之舉。在當代社會則表現在社會上的助人為樂,與不法分子作斗爭的行為。武術教學中,教師常常鼓勵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利用所學武術技能懲惡揚善。從大的方面講,武術具有行俠仗義、除暴安良之用;從小的方面講,武術具有幫助鄰里、防身自衛之用。這些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意義重大。
根據武術課程實際工作特點和學生學情,歸納概括新時代教育大背景下中學武術德育的3種內涵和5個特色。內涵與特色緊密關聯、相互滲透,且受社會規范的影響和制約,共同服務于中學武術德育的目標。(圖1)

圖1 中學武德教育內涵與特色的關系
結合實際教學工作,武術課程設有四大教學目標:認知目標(學生理解少年拳動作的方法)、技能目標(學生學會少年拳動作,發展學生的靈敏度和力量,以及身體四肢協調水平和平衡能力)、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積極進取的優良品質,培養學生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武德修養)和負荷目標(預計練習密度為50%~60%,平均心率為120~140次/分)。由此可見,專業技能和道德品質的培養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通過將武術教學與德育元素的融合,可以提煉出武術德育的3個內涵:以武鑄魂、以武敦教、以武育人。
5.1.1 以武鑄魂 在青少年發育階段,武術訓練對于激發青少年潛能、增強青少年的體質和靈活度,培養青少年的堅強意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宋代以來,文化教育常常是重文輕武、以文抑武,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學校教育以文化課程為主,未能足夠重視武術傳統,導致學生四體不勤,缺乏精神體魄。新時代中學教育重新開展武術教學,即是尋回以武鑄魂傳統,培養學生靈魂中勇毅果敢的精神和堅強不屈的品質。
5.1.2 以武敦教 武術教育與文化課教育不是割裂的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一方面,通過武術鍛煉體魄可以提升教師的體能素質,為教師傳授知識、從事科研活動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另一方面,武德教育中的新元素,可以為文化課教育注入新風,讓文化課教師領悟武術特有的正氣和道義,在文化課教學中進一步規范個人言行舉止,增強教學科研的道德感和使命感。此外,從文化課中引入新的理論范式和分析思路,可以為武術理論的系統構建和總結提升提供方法指引。
5.1.3 以武育人 中國古代武術招式多為武術社團師徒相承,具有較廣的社會參與性和突出的師徒制。武德教育的育人作用,在戰爭年代體現為以武止戈、追求和平;在和平時期則體現為培養民眾廣泛的武德意識和修養,形成“懲惡揚善、不濫殺生”的社會集體意識。當下,武術教育讓學生在招式間領悟武術獨特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價值,在潛移默化中實現道德教化,可以起到以武育人之用。
除了上述3種內涵外,結合武術練習自身的規律和特點,中學武術德育還具有以下5個方面的特色。
5.2.1 武術德育與禮儀教育相互滲透中華武術天然地具有道德傳承,習武自明德始,武術拜師學藝的過程,在中學武術課堂上有所體現。武術實際教學中,于上課開始后,練習前的準備部分,要求學生“接受體委報告,老師應向學生問好,行抱拳禮”,檢查人數,安排好見習生活動。習武時,通過規范性動作讓學生體悟言傳身教之道,在日積月累中養成靈活應變、舉一反三的思維,以及堅持不懈、鍥而不舍,進而塑造崇高品德。
5.2.2 武術德育與情感教育相互促進中學開展以武術為載體的育人工作,是以人為本,實現師生關系和諧發展的重要體現。感情關系是師生關系的基石,而武術本身對于激發人的情感起到重要的作用,通過氣勢昂揚的音樂培養學生的規范服從意識,通過明快激昂的音樂激發學生的崇高道德情感,通過情感交融的音樂激發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對動作對象的把握能力,進而調動師生情感互動、調節師生行為、產生情感共鳴。
5.2.3 武術德育與價值教育相互融合中學武術德育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指明武術德育的方向,是武術德育創新發展最為重要的參照依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別從國家、社會和公民3個層次出發,提出公民的共同愿景、價值取向和基本道德規范,而武術中蘊含著諸多中國優秀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如高抬貴手、尊師重道、點到為止、自強不息等德育元素,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呼應、相銜接。
5.2.4 武術德育與個性教育相互補充互聯網時代下,個性解放和弘揚是時代主旋律之一,“00后”學生注重對興趣愛好的培養和潛能的挖掘,因此,中學普遍重視對學生的個性養成教育。武術強調個人修為,恰與“00后”追求個性解放的內在需求相契合,武術本身具有的規范性可對“00后”個性和性格加以引導。一方面,武術順應“00后”的個性,以武術的外在形式,通過行為實踐,激發其生命活力與激情;另一方面,武術所講求的規范禮節可以起到規范“00后”個性發展的作用,通過制定目標、培養禮儀、尊重師長等一系列的武德行為,貼合學生個性化教育目標,與其他舉措一道保障學生個性的良好發展。
5.2.5 武術德育與社會規范相互支撐武術訓練本質上是掌握戰斗和爭斗的技巧,其直接結果會傷害他人身體,甚至危及生命。武術作為一把雙刃劍,是匡扶正義還是行兇作惡,由使用者本身的道德層次高低來決定。因此,在中學武術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對法律法規的遵循,在運用武術技法的過程中以法律和道德為原則,做到武術德育與社會規范的相互支撐。
中學應立足教學實際,深刻認識武術德育在學校德育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深度挖掘武術德育元素,實現武術德育形式與內容的有機協調、相互補充。
積極挖掘武術德育內涵,豐富武術德育主題,從不同維度挖掘武術教育中的人物典故和人文素材。從歷史維度出發,借助人文典故弘揚陳真、霍元甲等精武精神;從現實維度出發,通過參觀紅色紀念館讓學生領會張桃芳、何祥美等解放軍戰士的戰場風采;從民族使命出發,通過集體觀影讓學生感受《戰狼》《紅海行動》《亮劍》中主角們的英雄氣概。通過開發各類VR視覺影像符號,引入武術教學多元化傳播媒介的方式,為武術德育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例如,在體育館場墻壁正面懸掛武術相關字幅,在特定場地擺放武術器械和武術名人簡介,向師生和行人宣傳,使其體會武術精神;通過學校的活動展板,向大家展示各種武術活動比賽,在各類互聯網平臺上對日常武術訓練、比武練兵等場景進行影像還原,生動展現武術課程的特色和亮點,引人深入思考;定期舉辦學生武術節和武術故事演講或開展武術主題的繪畫比賽等活動,宣傳民間武術人士見義勇為、濟貧扶弱的俠義壯舉。
黨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簡稱“三全育人”)的要求。全過程育人要求過程評價與最終結果評價的統一。在武術德育教育過程中,探索編制“武術訓練學生成長檔案”,記錄學生在武術訓練過程中的行為習慣、人格發育、心理波動等生理心理情況,因人而異對不同身心狀況的學生提供合適的武術指導和完成目標;借助管理學、統計學等學科理論,破解道德評價指標難以量化的難題,選擇恰當的武術道德過程性評價指標構建武德指標體系;發揮學生主體性,教師要以實際行動關心和幫助學生克服武術訓練中遇到的困難,彰顯中華武術的以德服人的精神內核,增強學生對武術德育的共鳴。全員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則要求充分發揮校家社一體聯動作用。武術德育的成效要以武術運動的有序推廣和傳承為基礎,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社會是武術訓練的主陣地,需要為武術訓練提供更多的空間支持,容納武術相關活動的開展;學校是武術訓練的引領者,要為武術德育制定目標方向,提供智力支持;家庭是學生的起源地,家長可以帶領學生共同參與武術訓練,提高學生參與武術訓練的興趣,并為其提供物質支持。
武術德育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借鑒系統論思想,在教學設計階段規劃武術教育教學資源的最優配置。比如,開展武術德育智慧化平臺及傳播路徑研究,通過研究武術訓練和學生身心健康、培養全校師生對武術運動的興趣;在使學生掌握武術知識和基本技巧的同時,圍繞多學科滲透研究,借助其他學科的理論和分析框架,完善武術育人的方式方法;在武術德育教學過程中,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武術德育模式的可視化、系統化和結構化,為校際課程內容觀摩比較研究提供可能性;提煉總結標準化的德育流程,推廣復制武術德育教學方法和成果。
武術教育要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四位一體”目標,需要將體育元素與德育元素有機結合,注重武術德育中內涵和特色的銜接,豐富德育的形式與內容,創新德育成果展示,搭建新的教學平臺,構建多方主體參與的新型武術教學格局,方能實現從體系搭建、方法創新到實踐提升,以武術德育助力中學“三全育人”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