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娣 李旭輝
摘要:研學實踐教育是體驗式教育和實踐性學習的融合,在感性認知中整合和反思已有知識,并形成新的理性認知,學思結合,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研學實踐教育要從學生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出發,遵循教育規律,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現實性、經濟性、目的性、實驗性、保障性要求區域化發展。基于此,研學實踐教育要統籌資源,構建多方共建、專業運營的發展模式;要立足家鄉,構建內容充實、體現特色的研學體系;要面向未來,構建豐富知識、培養能力的實踐教育體系。
關鍵詞:研學;實踐教育;區域化;實踐活動;綜合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1;G6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30-0116-03
研學教育是體驗式教育和實踐性學習的融合,在感性認知中整合和反思已有知識,并形成新的理性認知,學思結合,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研學實踐教育為學生全面成長提供廣闊的舞臺,遵循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因材施教、拓寬視野、鍛煉能力,促進學生立德、啟智、健體、尚美、崇勞,使學生知、情、意、行和諧發展。做好研學實踐教育,需要以締造、統整、生活、真實的價值取向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新一代的能力與素質,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需要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立德樹人是一項系統工程,其體系的構建,要通過“一盤棋”系統理念,探索形成各領域同題共答、各環節同向發力的育人工作機制,完善“五育并舉”“三全育人”格局,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地落實落細[1]。學生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需要教育的持續改革、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中小學研學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發揮研學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
2.增進教育的全面性、豐富性和創新性
學校教育需要與校外教育的有效銜接和融合,學生在校外獲取更多知識、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思維需要研學實踐活動的有益補充。研學活動將學校教育拓展到自然、社會、生活中,融通多學科知識以及自然社會文化,強化教育的全面性。研學中充分利用各類資源,開展主題多樣的活動,能豐富教育形式、教學內容、教學載體,讓學生在多彩的情景中快樂成長,增強教育的創新性。特別是讓中小學生自己體驗和探究,能拓展教育方式實施路徑,促使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拓展自我表現和發展的空間。
3.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
研學實踐活動的戶外教育、實地考察,能豐富學校的教育方式,幫助學生實踐校內知識,學習新知識,增長學生見聞,提高學生觀察和感知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讓學生感悟國家精神、民族文化、生態素養、愛國情操,有助于學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2]。在研學實踐活動中,學生的道德會在認知、行動、情感層面得以踐行,科學認知、知識體系和智慧潛力得以發掘,審美情操,聯想、批判、創新、共情等能力得以培養。研學實踐活動能讓中小學生自覺認識、自我體驗、自愿行動,在生活、合作、學習、探究中開闊視野、鍛煉能力、健康成長。
研學實踐教育要從學生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出發,遵循教育規律,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包括但不限于研學旅行,本地近郊鄉村的農田、果園、村落,市區的科普館、博物館、紀念館、植物園、動物園等都可以開展研學實踐教育活動。這既節儉又立足家鄉,能讓學生了解身邊的事物,知道身邊的故事,懂得身邊的風俗。形式多樣的研學實踐教育活動讓學生研有所感、所想,學有所悟、所用,增長見識,開闊眼界。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開展要根據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3]。
1.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現實性要求區域化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既相互獨立又彼此聯系,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和諧、統一的教育體系[4]。研學實踐教育是社會教育,也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在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等方面需要依附學校教育。我國雖然存在地區差異、城鄉差異,但每個地區都具有豐富的自然、社會、生活資源,在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革命傳統教育等方面能夠為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支持,融通多學科知識以及自然社會文化,提升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普及性、全面性。
2.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經濟性要求區域化
研學實踐教育已經成為學校的必修課,具有契合青少年成長的過程體驗性和群體性特點。《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要求:研學旅行要秉持公益性原則,不得開展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創收,對貧困家庭學生要減免費用。研學旅行等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秉持一定的公益性既是教育所需也是政策所要求的。活動公益性,就必須以經濟性來實現,在近距離的區域內,有機、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立足家鄉,能讓學生感受家鄉、愛戀家鄉,提高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效能。
3.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目的性要求區域化
研學實踐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發揮其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區域化研學實踐教育活動,能讓學生感受家鄉文化、鄉土人情、發展變化,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學生在走進生活、了解社會、服務他人中增強社會責任感,在躬身勞作、動手嘗試、解決問題中培養實踐能力,在合作探究、主動思考、不畏困難中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4.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實驗性要求區域化
2014年,教育部“蒲公英行動計劃”提出研學旅行,要求學生集體參加校外參觀體驗實踐活動。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此后,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開展基本以市域、縣域為范疇。近兩年,有的省份開始全省資源統籌、平臺共建、經驗分享,但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開展還是以市域為主。市域內各種資源比較齊全,能夠滿足相關活動的需求,能夠在建設課程體系、提供綜合服務等方面進行嘗試。
5.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保障性要求區域化
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開展是在社會各界共同支持、聯動構建“大教育”格局下進行的校外活動、素質教育,在課程價值、安全保障、學習收獲、運行標準等方面需要不斷提升,以增強教育的全面性、豐富性和創新性。在研學實踐教育活動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開展豐富多樣的主題實踐教育活動,豐富教育形式、教育內容、教育載體,讓學生在多彩的情境中快樂成長、積累知識、鍛煉能力。研學實踐教育活動資源的教育性、體驗性和開放性不斷提升和突出,既需要教育部門的研究與開發,又需要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幫助。因此,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開展必須在一定的區域內,便于政府服務管理、統一協調。
區域研學實踐教育是在一定區域內以研學活動為著眼點和突破點,對區域內文化、產業、生態等資源進行有機整合,通過研學教育融合區域相關服務和產業發展,實現公共服務、機制體制、文明素養、文脈傳承、品牌宣傳等全方位和系統化的提升,在服務綜合實踐教育的同時推進素質教育和區域發展,其在推進素質教育和區域發展上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5]。
1.統籌資源,構建多方共建、專業運營的發展模式
研學實踐教育的區域化發展關聯教育、文旅、交通、農業、科技、發改、組織、宣傳等各個領域和相關部門,不是教育部門和學校能夠簡單化組織和開展的。為達到預定的教育目標和活動功效,使研學實踐教育順暢有效推進,需要多方共建、相互配合、大力支持,同時在教育部門的工作指導下由專門的研學機構參與和運營。堅持研學實踐教育的公益性、普及性、教育性、實踐性、自愿性,讓“懂教育”“愛教育”“會教育”的真正教育人負責研學機構,采取多種方式對區域自然、歷史文化、社會資源進行挖掘整理和研究,建設區域研學課程,明確區域研學課程標準,確定不同年齡階段的研學主題和內容,研發研學課件。教育部門要會同相關單位和組織機構有機、有效、有力整合社會教育資源、社會公益資源,不斷探索區域研學課程實施方式和教育形式,提高研學實踐教育效果。
2.立足家鄉,構建內容充實、體現特色的研學體系
區域研學實踐教育需要利用本地自然、人文資源,立足于本土特色,在研學線路規劃、研學課程設計、研學活動開展等方面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豐富學校教育資源,為學校教育提供助力。學校要以區域內的綜合實踐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舊址、歷史文化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社會資源,山、海、河、林、湖、島、園等自然資源,開發集聚教育性、趣味性、知識性的研學課程。要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內容,打造藍色·科教文化、紅色·傳統革命文化、紫色·傳統文化、綠色·自然生態文化、黃色·工業文化等板塊,在勞動實踐、環境保護、科普瀏覽、傳統文化傳承等方面寓教于樂、寓學于研。要高起點、高站位、高標準、高質量開展精準研學,不斷豐富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形式,充實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內容。要不斷推陳出新,在提高研學實踐教育廣度的同時,突出重點、體現特色。要通過區域研學實踐教育,讓學生在切身體驗中感受課本文字的美麗、奇妙、震撼,在現實味道與憧憬氣息中浸潤和熏陶,鍛煉能力、培養品質。
3.面向未來,構建豐富知識、培養能力的實踐教育體系
研學實踐教育以締造、統整、生活、真實的價值取向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因此,研學實踐教育要面向未來,構建豐富知識、培養能力的實踐教育體系。要與學校教育相銜接,有效融合,既要以心育心,以智育智,又要以心促智,以智潤心,依歸教育的本質。教師要通過區域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喚醒、激發、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讓學生在社會生活文化環境和原生態自然環境的實踐教育活動中親近自然,接觸社會,開闊視野,豐富經驗,增長閱歷,在自覺認識、自我體驗、自愿行動中陶冶心性,鍛煉能力,健康成長。研學實踐教育要在傳承歷史文脈、借鑒國外有益經驗的同時,突出現代教育特色,助力學生全面成長。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內容要具有中國特色,如紅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等,要體現研學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全育人”的特點[6]。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開展要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闖勁和銳氣,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讓學生成長為有擔當、有作為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馮建軍.構建立德樹人的系統化落實機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19(04):8-18+46.
[2]武曉瑋.國外研學旅行理論研究綜述[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2019, 30(05):6.
[3]鄭煒梅.研學教育實踐將成中小學生必修課[N].梅州日報,2019-11-11(04).
[4]李洋.凝聚合力提升協同育人專業水平[N].中國教育報,2022-11-20(04).
[5]史雙全.全域研學———創新區域資源整合發展路徑[N].三湘教育, 2022-06-16(02).
[6]歐紋菲.山東省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學旅行課程開發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21.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Practice Education
Li Di1, Li Xuhui2
(1. School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2. Qinhuangdao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Hebei Province, Qinhuangdao 066000, China)
Abstract: Research practical education is the integration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learning, integrating and reflecting on existing knowledge in perceptual cognition, and forming new rational cognition, combin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 thereby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literacy.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should start from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acceptance ability, and actual needs, follow educational laws, and carry out various forms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The reality, economy, purpose, experimentation, and guarantee of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require region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is,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should coordinate resources and build a development model of multi-party cooperation and professional operation; to establish a research and learning system with rich content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based on one’s hometown; to face the future and build a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that enriches knowledge and cultivates abilities.
Key words: research and learning;practicaleducation;regionalization;practicalactivities;comprehensive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