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羅佩佩(1983——),女,漢族,甘肅天水人,本科 ,中小學一級教師(中級),研究方向:語文課堂教學研究
摘要:“雙減”政策是關愛學生學習發展,提升課堂要質量的重要一步。“雙減”政策的落地,要求語文教學向課堂要質量,將以人為本工作落到實處。針對當前語文教學中結果過程,學生學習方法掌握不靈活,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課堂熱鬧但質量不高等問題,以“雙減”政策為指引,小學語文教學要多種方法并用實現課堂提質增效,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關注學生主體價值進行有效提問引導。同時彰顯語文學習的趣味性,引領學生創新思考積極展示,為學生減輕學習壓力的同時,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真正讓教育回歸本真,實現學生自身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出。
關鍵詞:“雙減”;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與運用的綜合實踐性課程。語文教學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培養學生適應社會和自身發展的基本能力。針對當前語文教學中課堂教學質量不高,學生主體參與性不強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學要更好地以“雙減”為指導,探索如何實現課堂教學提質增效,培養學生自身良好的語文學習意識。
一、“雙減”政策的內涵解讀
“雙減”政策要求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同時對進一步對教學管理工作提出了規范化要求,要體現語文學科育人特色,關注立德樹人工作落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自身的教學育人意識要進一步提升,在督促學生學習進步,為學生營造健康成長環境的同時要引領學生自身學習意識提升,在立德樹人方面要承擔起應有的責任。首先,教師要做好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領者,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避免學生消極應對學業任務。而是需要學生在學習樹立積極進取觀念,以昂揚姿態投入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第二,教師要能為學生精選學習內容,服務學生學習提升,讓他們受到優秀文化的滋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第三,要求教師自身要具備良好的育人意識,以高尚的師德師風引領學生,對學生學習成長起到有效的監督責任,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心理和個性特征的多個方面全面發展。真正實現特色化育人,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以“雙減”政策為指引,當前語文教學要以教材為指導,減輕過重課業負擔,同時語文教學要以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為依托,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讓學生積極學習接受優質內容,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學校要優化頂層設計,以全面育人為指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不減內容的前提下,做好教研工作,以語文綜合實踐、項目式學習、地方文化滲透為依托,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積累意識,有力推進立德樹人工作落實。
二、“雙減”下小學語文課堂提質增效的積極策略
1.優化指引讓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有效方法
小學階段學生潛力無限,基于“雙減”理念推進小學語文教學,要想實現課堂的提質增效需要教師優化目標指引意識,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抓手,整個學習流程循序推進。從課前預習環節入手,教師就要善于運用信息化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從單純的讀一讀向有目標的預習掌握循序邁進。提高課前預習的針對性,為課堂高效互動奠定良好基礎。課前預習環節可以借助信息手段,將需要學習的內容向學生生動剖析,喚醒學生學習的熱情。以《黃山奇石》這節課為例,在課前預習階段,就可以通過紀錄片的形式為學生生動展示黃山的大美風光。對文中提到的黃山四絕重點剪輯,結合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等黃山奇觀,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同時閱讀文章,欣賞作者巧妙的表述方式,并讓學生執筆勾畫一下自己喜歡的段落。從單純的文章閱讀向有效批注循序邁進,讓學生學會從閱讀中理清文章脈絡結構,積極欣賞自己感興趣的詞段,將自然風光之美與文本語言之美有機融合,提升學生對文章學習欣賞的熱情。這樣的課前預習環節生動有趣,又能為課程高效推進奠定良好基礎,可以抓住學生學習需求,提供有效目標指引。提供有效目標指引,還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問題,讓他們想一想,辯一辯,如作者寫了黃山的哪幾種石頭,你最喜歡哪一塊,說一說自己喜愛的原因。這種問題不拘泥于統一答案,旨在引導學生言之有理,積極表達。
2.優化課堂導入環節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思辨
語文教學工作的落實,需要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生高效參與,積極接受。從課堂導入環節入手,教師教就需要將課堂互動的提質增效放在首位,注重整個教學環節的緊密銜接,始終抓住學生學習的目光,讓他們手腦并用高效參與。讓學生語文思維得到有效調動,也能對文章的語言美、結構美、內容美生動感知。這樣的課堂才能為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也能讓學生在閱讀中勤鉆研,善思考,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以《觀潮》一課為例,文章的學習主要讓學生感受錢塘江神奇壯觀,學會有效觀察方法,生發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作為一篇寫景的典范性文章,這篇課文結構完整,各類描寫方法生動傳神,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逐一品味。在課堂導入環節,就可以直接通過板書“潮”字來引出主題,讓學生試著說一說這個字的特點,鞏固形聲字的知識,對潮這一自然現象通過科普視頻的方式進行有效的解析。接下來進入課文主體部分,結合前期學生閱讀預習的成果,他們對于生字已經有了初步的認知,教師可以讓學生邊朗讀邊分析,說一說課文先寫了什么,后寫了什么,重點寫了什么。讓學生邊讀邊思,說一說自己讀到的內容。跟隨作者的思路,想一想他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并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試著在旁邊進行標注。有個學生發現了一個詞語“悶雷滾動”,學生說夏天即將下雨前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這時候教師播放潮來前的視頻,讓學生感受潮來前“未見其形,先聞其聲”的雄壯,接著讓學生品味“悶雷滾動”的精妙。很快學生又發現一個詞匯“沸騰”。為什么而沸騰?因為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圖文融合,讓學生感受大潮出現時人們心中的雀躍,形成文字與學生自身情感體驗的有效互補。按照這樣的方式,邊讀、邊悟、邊想象,讓學生將文章的韻致、情思一并讀出和品味,加深學生對作者敘述手法的有效理解。這樣再讓學生去背誦重點段落進行仿寫時,學生就會有更大的可發揮空間,學生在用詞和表達方面也會更加巧妙。
3.發揮學生創造力融入情景體驗增強課堂趣味性
小學階段學生有很強的表現欲望,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減輕學生學習壓力,要充分發揮學生自身學習能動性,并善于借助情景表演、小組互動、道具應用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理解的水平。同時讓學生在課前做好充分準備,在表演中將閱讀的細節呈現,展示出學生自己的創造力,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舞臺,他們學得更加盡興。在表演中試著讓學生將節奏、語氣、情感全面融入,以學生鮮活表演,有效拓展,實現文本內容的深度理解。這樣可以讓學生熟悉內容的前提下,發揮學生自身能動性,讓他們學會梳理細節,明確點,提高語言素養。
以《動物王國開大會》這篇文章為例,教師可以提前將預習任務單下發給學生,讓他們嘗試制作簡單的頭飾或者準備相應的服裝,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故事表演。通過情景再現、真人演繹的方式,讓學生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結合故事情節的推進,讓學生想一想為什么狗熊第一遍通知,狐貍說大會開不起來,引出“哪一天”這一要素。接著狗熊發出了第二個通知,然后大灰狼又發現了“沒有具體幾點”這條線索,后來梅花鹿又讓小狗熊確定在“哪一地點”。通過角色體驗,要讓學生讀出其中的疑問,感嘆和不解,最后聲音洪亮而清晰的發出具體通知。結合故事的推進,讓學生了解通知的要素,這樣學生在自己去寫作通知時,也能夠結合故事情節進行反思檢查。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表現的空間,開放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又抓住了通知的要素,讓學習過程可控落實,對于提高學生要素挖掘能力,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自信都有很好的助力作用。
4.讀思結合以有效設問激活學生語文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情景演繹可以營造良好的互動氛圍,而在課堂氣氛得到有效保證的同時,教師還要善于提問、追問等方式,讓學生更好地深讀課文理解主旨,這樣就能有效改善課堂效率不高、學生對文章閱讀淺表化的問題。有效設問可以結合課文內容而展開,讓學生在文章閱讀的同時,想多想幾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這對于讓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剖析人物形象、把握文本細節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以《將相和》這篇文章為例,在學生讀完課文,知道課文說了三個故事后,教師就可以圍繞文本與學生進行有效的問答討論。文中寫道: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帶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這里藺相如為什么要“想一會兒”。這一方面體現了這件任務非常困難,藺相如不可能一下想到萬全之策。另一方面體現出藺相如的謹慎,他在個人存亡與國家榮譽之間選擇了積極應對這一難題。而到了后面,藺相如面對秦王時,理直氣壯的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這里藺相如為什么要“理直氣壯”?理直氣壯又體現了藺相如的什么特點?與上文呼應,這又進一步體現出藺相如的膽識過人和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同時藺相如利用了秦王喜歡和氏璧的心理。如果秦王真逼他他會真的玉石俱焚,這需要極大的膽量。而到了典禮那天,藺相如進宮見秦王,又大大方方的說了很多。“大大方方”這又體現了藺相如的什么心態?這是藺相如將所有問題都謀劃之后,心中的坦然與踏實。圍繞文章的關鍵詞語,讓學生感受藺相如心態的變化,并分析背后的原因。既能讓學生對藺相如的機智勇敢有效認知,更能明白坦然應對的背后,是藺相如的足智多謀與運籌帷幄。同樣的思路,可以對后續的故事圍繞一些重點信息進行提問設問,與學生一起有效分析。課堂的節奏有序推進,能讓學生有效思考,更能激發學生對文本審讀的熱情。當學生讀得深入,讀得透徹,在回答一些問題時才能說出心中的看法,讓他們的語言表達更加精準,觀點剖析也能更全面。這樣的思路也可以應用到課外閱讀中,使學生綜合閱讀質量穩步提升。
總之,語文教學要以“雙減”理念為指引,關注課堂的提質增效,實現語文教學減負不減量,讓學生學得精彩,學得深入。語文教學推進要結合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堅持將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凝煉學生語文思維,讓學生多項能力全面發展放在首位。既要讓學生有扎實的語言基礎,又要讓學生具備想做、敢做的魄力,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嘗試讀寫實踐,記錄精彩生活,實現豐富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芳.“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升策略[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22,38(03):69-70.
[2]鄭星.探究“雙減”下如何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創新[J].亞太教育,2022(21):109-111.
[3]高旗,顏景景,蘇祥國.“雙減”政策下的語文素養及文化觀念導向——評《小學語文教育的文化觀》[J].語文建設,2022(2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