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正禮 趙祝濤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中國式現代化;全球文明倡議;文明底色
文明是人類創造的物質、精神和制度等成果的總和,也是衡量人類社會進步的尺度,“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2023年3月,在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回答“現代化之問”,首次提出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的全球文明倡議,向國際社會充分闡釋了現代化的文明意蘊,其底氣和力量源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底色。
一、以新型精神文明為動力支撐
西方現代化,又稱資本主義現代化,是物質膨脹、精神空虛甚至墮落的現代化。作為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之一,“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現代化,是以新型精神文明為動力支撐的現代化。
(一)突出精神文明建設的內核地位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在對未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提出的構想中,已經內含著創造“比資本主義社會更高的精神文明”“按照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改變資本主義的思想觀念”等思想。1986年9月和1996年10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十四屆六中全會先后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要求全黨必須從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布局的高度,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通過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展教育科學文化,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強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要努力“在全國范圍形成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黨的兩個決議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根本任務、奮斗目標、建設路徑等作出了系統闡釋和戰略部署。隨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內涵、外延、目標、任務等認識的深化,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由“兩位一體”擴展為“三位一體”“四位一體”,直至黨的十八大以來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始終都包含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亦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認識到,“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既要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也要精神財富極大豐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強。”
(二)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里的“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進入21世紀,隨著我們黨對自身使命宗旨、奮斗歷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持續深化,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強調“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明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梢?,中國式現代化是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的現代化,是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科學健康的精神文明。而資本主義現代化崇尚個人利益和個人價值至上,是倡導冒險、刺激、享樂的文化,賭博、販毒吸毒、賣淫嫖娼等至今在眾多資本主義國家公然合法,其“精神文明”是空虛、沒落的。
(三)滿足人民對文明進步的精神需要
堅決代表和維護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基本立場,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致力于提高廣大人民的思想文化水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和需要。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不僅要看紙面上的指標數據,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要錨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順應人民對文明進步的渴望,努力實現物質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會安定、生態宜人?!?/p>
可見,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物質和精神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列寧曾用“新型民主”和“新型專政”來概括無產階級專政,認為無產階級專政不同于之前的剝削階級專政的國家,因為無產階級專政對廣大人民實行民主,是占社會絕大多數人享有的民主,只對占社會極少數人的敵人實行專政,而之前的剝削階級專政的國家,是少數剝削階級享有民主并對占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勞動人民實行專政的國家。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始終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精神文明,而且是廣大人民享有的文明,是人類社會新型精神文明。
二、以中華文明為文化根基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中華民族曾創造了光輝燦爛、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這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也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
(一)植根中華文化沃土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現代文明轉型、人的現代化等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持續探索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實踐、理論和制度產物。中國共產黨自誕生始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并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認識到,源自歐洲的馬克思主義,只有植根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沃土,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對實踐運動的指導。因此,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運用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民族語言、表達習慣來闡釋馬克思主義,使其成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民族化本土化的馬克思主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等,初步構建起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的形成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同中國人民日用而不覺共同價值觀念融合貫通的結果,高度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厚重歷史文化根基。
(二)汲取中華文明智慧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充滿著中華民族先民認識和改造自然、社會、自我的思想智慧,其中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蘊藏著解決近代以來人類面臨的難題和挑戰的重要啟示,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精神寶庫,也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智慧源泉。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又善于從中華文明中挖掘思想智慧,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尋找源頭活水,成功探索和開拓了中國式現代化。例如,遵循“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使用“小康社會”表達現代化的階段性目標,把人類現代化的終極目標形象地表達為“世界大同”;黨的二十大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概括為“六個必須堅持”,即必須堅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創新、問題導向、系統觀念、胸懷天下,這些世界觀方法論同中華文明以民為本、自強不息、革故鼎新、一日三省、天人合一、天下為公、為政以德、講信修睦等觀念高度契合和一脈相承。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以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p>
(三)推進中華文明現代重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長期以來,尤其是在開創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積極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點是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代文化、時代精神相融相通,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創造新的表現形式,增強新的影響力量。回溯歷史,“在近代中國最危急的時刻,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創造的偉大文明,使中華文明再次迸發出強大精神力量”,并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人民追求現代化的精神動力。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是傳承創新中華文明的現代化,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現代重塑。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p>
(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隨著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規律,尤其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規律、中國式現代化規律認識的深化,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認識到,“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其中“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人發揮歷史主動,勇擔歷史使命,堅定不移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其中,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面,黨領導人民堅定文化自信,明確提出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是:“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敖ㄔO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也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使命和任務。
三、以生態文明為顯著特質
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都內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表明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質。
(一)超越工業文明
西方資本主義早期現代化是以工業文明為主要標志的現代化,這一現代化道路和模式曾在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馬克思恩格斯曾稱贊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但也造成了兩極分化、階級對立、城鄉差別、民族仇恨、道德淪喪等一系列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問題。隨著知識經濟的降臨和科技在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中地位的提升,西方資本主義第二階段現代化提出并實施了后工業化、后現代化、生態文明等理念,對早期現代化的問題和詬病有所改變,但貧富懸殊、種族矛盾、暴力犯罪等社會問題仍十分嚴重,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社會主要矛盾,以及貧富分化、階級對立、城鄉差距等工業文明的后遺癥無法徹底解決。
由于受時代條件和歷史經驗的局限,前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早期探索和實行的現代化,同樣是以工業文明為主要標志的現代化。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長期優先發展重工業,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新中國成立前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也強調黨的使命任務就是“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黨于1953年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核心內容是“一化三改造”,其中“一化”是“現實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且強調“正是依據蘇聯的經驗從建立重工業開始……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經歷了全民煉鋼“大躍進”等挫折,我們黨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的四個現代化目標。在此基礎上,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民在繼續探索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和拓展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布局的認識,尤其是明確把“生態文明”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使中國式現代化成為超越工業文明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以來,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態系統平衡,人與自然深層次矛盾日益顯現,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為此,世界各國追求現代化必須“協調人與自然關系,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這也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和本質要求。
(二)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與自然,同人與人、人與社會,共同構成人類文明的基本關系和環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也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生生不息、繁衍不絕的重要原因。這一傳統生態文化理念迥異于西方傳統文化中的人與自然二分、人征服自然、人向自然索取等對立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西方傳統人與自然對立觀相結合的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資源,導致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生態事件頻發等嚴重危機。反思工業文明弊端后,西方興起綠色運動并產生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生態主義,其中所謂的現代生態中心主義、現代人類中心主義,或者以保護自然為由反對人類運用技術合理開發利用自然、發展經濟,或者不顧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條件要求發展中國家過多承擔環保任務,等等。這些觀念繼續是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只顧本國家和民族利益而不顧其他國家和民族民眾利益,仍然是片面的、狹隘的人與自然觀。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其目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現代化“走美歐老路,去消耗資源,去污染環境,是難以為繼、走不通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超越西方工業文明和人類中心主義的科學生態文明觀。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黨的二十大對新時代新征程黨和人民以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作出了戰略部署,必將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的偉大勝利。
四、以人類優秀文明為有益借鑒
中國式現代化“既基于自身國情、又借鑒各國經驗,既傳承歷史文化、又融合現代文明”,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也是借鑒、批判包括西方文化有益成分在內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產物。
(一)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
由于多數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是早發、內生的現代化,這些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在一定階段內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于是一些人鼓吹西方主宰世界的“西方中心論”、西方文化和制度優越于其他文化和制度的“西方文明優越論”、資本主義文明是人類最高文明的“人類文明終結論”、把西方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矛盾歸于文化差異的“文明沖突論”,一些國家把西方的價值理念當作所謂“普世價值”強行向發展中國家推行,甚至不惜通過武裝侵略、種族滅絕等妄圖消滅其他文明。這些都是片面、狹隘、傲慢的文明單一觀,強調獨尊一種文明、把西方文明等同現代文明、把西方現代化等同人類現代化。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人認為,由于民族、習俗、環境、歷史和需求等不同,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必然孕育不同文明,“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和國家“創造的各種文明,都閃爍著璀璨光芒,并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共同為人類發展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各國現代化積蓄了厚重底蘊、賦予了鮮明特質。文明只有民族特色、區域影響、形式表現之分,沒有高低、優劣之別。因此,中國式現代化強調“文明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ホ也賦予整個世界姹紫嫣紅的色彩,積極“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并以實際行動保護文明多樣性,努力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生。
(二)堅持文明交流互鑒
如上述及,西方現代化不僅在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推行叢林法則、零和博弈,而且在文化上奉行唯我獨尊、有我無你的隔閡、對立、沖突思維。中國共產黨人認為,人類歷史上創造的每種文明都“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人類文明的繁榮發展盡管受到自然環境、經濟水平、政治干預和軍事行動等影響,但是仍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正是文明不斷交流互鑒推動著人類社會持續取得文明進步。因此,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認為“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倡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
(三)借鑒他國現代化文明成果
現代化作為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的顯著標志,是世界各民族和國家的必然選擇。毋容置疑,現代化起始于西方國家,資本主義現代化盡管充滿著血腥、暴力、仇恨,災難不斷、問題重重,但在反對封建主義和中世紀宗教勢力、促進技術和生產力發展等方面發揮過歷史作用,關于現代化的基本概念、歷史進程、衡量指標、未來走向等基本理論也是源于西方國家。西方國家現代化的道路選擇、基本理論等存在零和博弈、自我中心、現代化等于西方化、文明優劣和沖突等嚴重乃至致命缺陷,但也傳承了尊重人的價值、發揚民主、追求個性自由等西方文明的有益成分,內含著反映市場經濟規律、體現社會大生產管理、促進技術進步等合理成分,可以為后發國家現代化提供有益參考。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亞非拉新獨立民族國家追求現代化進程,盡管歷經曲折和困難重重,且幾乎沒有完全成功者,但一些國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并積累了可貴的經驗教訓。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和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時就自覺認識到,“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モ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是植根中華文化沃土,借鑒和吸收西方國家現代化、前蘇聯現代化和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有益成果而形成和發展的,未來還將在汲取他國現代化文明成果中行穩致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其理論概括是“黨深刻總結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經驗……而形成的思想理論結晶”,面向未來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積極學習借鑒世界各國現代化的成功經驗,在交流互鑒中不斷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廣度和深度。
(四)推動各國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致力于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而且倡導推動世界各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和發展。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來,西方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率先完成了近代化和現代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東歐一些國家,以及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民族獨立國家和地區開始步入現代化進程,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訓,尤其是一些民族國家和地區結合本民族歷史文化傳統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現代化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現代化道路,植根于豐富多樣、源遠流長的文明傳承”,“我們要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各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ヨ這是基于研判當今世界現代化圖景的倡導,也是基于總結中國式現代化經驗的倡導,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視野和天下胸懷。
五、以人類文明新形態為價值目標
中國式現代化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也是實現人類文明進步、推進人類社會現代化的實踐探索,其價值目標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一)致力推進人類文明進步
中國共產黨既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政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政黨,始終把中國人民的命運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黨的重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曾誓言“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黨誕生伊始確立的奮斗任務就是:對內反帝反封建并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國,對外聯合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打倒資本帝國主義、“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社會”。這一遠大理想同人類現代化追求的文明進步、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等高度吻合。中國作為一個人口數量占世界人口總量近五分之一的發展中大國,黨領導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是追求自己的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也是對人類現代化的實踐探索和巨大貢獻。尤其是新時代以來,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成就,“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為人類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為人類社會現代化理論和實踐創新作出新貢獻”,其“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探討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豐富交流內容,拓展合作渠道”,旨在“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二)攜手應對人類文明挑戰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交往的便捷,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勢不可擋,實現現代化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聲。但同時,全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恃強凌弱、巧取豪奪等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危害深重,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日益加重,人類社會面臨的危機挑戰前所未有,人類文明賡續和進步面臨的挑戰同樣前所未有。中國式現代化在應對人類文明挑戰中發揮著獨特作用:為世界經濟復蘇和發展作出新貢獻,做大人類社會現代化的“蛋糕”,推動經濟全球化和文明多樣化;堅決反對通過打壓遏制別國現代化來維護自身發展“特權”的霸凌行徑,大力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為縮小南北差距、實現共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攜手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在不斷促進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努力中推進人類社會現代化。
(三)創新現代化文明道路
西方一些國家通過戰爭、販奴、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了現代化,這是一條充滿血腥暴力、給亞非拉被壓迫民族和國家人民帶來深重苦難的現代化道路,是“建立在勞動奴役制上的罪惡的文明”,是受到道義譴責和審判的道路。中國式現代化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緊緊依靠全體人民的辛勤勞動和創新創造發展壯大自己,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并且積極援助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探索和邁向現代化,走的是一條全新的和平發展、占據人類道義制高點的文明現代化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不走殖民掠奪的老路,不走國強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發展的人間正道”。廣大發展中國家同中國有著相近的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即都有獨特悠久的文化傳統、都曾遭受西方殖民掠奪、人民都渴望和平并提高生活水平等。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的初步成功和顯著成就,為發展中國家探索現代化道路、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
(四)創造人類文明嶄新形態
關于人類文明形態,馬克思主義根據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將其劃分為奴隸主義文明、封建主義文明、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文明;思想理論界根據生產力發展水平將其劃分為野蠻時代、農耕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或信息化文明,根據產生區域將其劃分為東方文明、中亞文明、西方文明,根據歷史發展將其劃分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現代文明,等等。無論如何劃分,每種文明形態都有其獨具的特質。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創新了人類通往現代化的文明道路,而且創造了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發展、人民精神世界豐富健康、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實質進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為本質特征的嶄新社會形態,代表了“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ヰ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既不同于人類遠古社會、狩獵社會、農耕社會的文明,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文明,也不同于以前蘇聯為代表的傳統社會主義文明,其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還將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繼續創新,但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等目標和方向是堅定不移、不可動搖的。
綜上所述,中國式現代化突出精神文明的戰略支撐地位,以中華文明為文化根基,以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文化使命,以生態文明為顯著特質,以人類優秀文明為有益借鑒,以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為價值目標,具有深層而濃厚的文明底色,也成為中國共產黨發出“全球文明倡議”的底氣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