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淑峰,談旻飛
(上海市繼光高級中學,上海 200086)

2017年教育部修訂《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和“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程理念,強調貫徹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同時凝練了體育與健康學科的核心素養。2021年8月《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全面推廣。高中體育專項化教學以學生體育興趣和項目愛好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和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為最終目標,旨在打破現有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上海市自2012年啟動“高中專項化教學改革”以來,各試點學校都不同程度地推出符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改革成果。《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育人方式的本質是怎么培養人,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需精研“新課程、新教材”,深入推進適應學生全面發展且個性凸顯的教育教學改革[1]。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 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在某種環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的結構形式[2]。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學科核心素養,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主陣地,是學生與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環節。學科能力是一種結構[3]。研究[4-6]表明,知識問題的關鍵不是多少,而是結構。需要不斷創建多元體育課程體系,重構大單元教學設計,優化單元教學結構。上海市繼光高級中學大力推進混合式教學與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課前、課中通過掃二維碼等方式播放本校教師編寫的《悅享運動》學習手冊中與本課程相關的學習內容視頻。課后學生自選作業并上傳至微信群展示,通過線上融合教學、結構化教學、信息化教學等,形成上海市繼光高級中學特色的“3+3”專項化、一體化教學模式(圖1)。

圖1 上海市繼光高中“3+3”體育專項化課程體系
第1個“3”聚焦的是時間維度,分別是學前、學中、學后,這是學生在專項化課程體系中學習的3個過程。第2個“3”聚焦的是空間維度,分別是校內課內、校內課外、校外課外,代表專項化課程體系學習的3個路徑。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的同時,教師的業務能力也得到提升。
明確了育人理念后,根據練習單元設計教學流程。弧圈球“拉攻”技戰術單元的學習基于結構化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在實戰場景中根據來球的不同情況采用合理的技術強化這一重要的得分手段,從而獲得勝利。 以乒乓球“拉、攻”技戰術9大單元教學設計為例,本單元主題為弧圈球“拉攻”技戰術單元教學,技戰術組合以技術為基礎,基礎技術越扎實全面,戰術運用就越靈活多樣。弧圈球“拉攻”技戰術是目前的主流打法,也是很多運動員得分的重要手段,具有飛行弧線低、速度快、落點穩定性高、易控制等特點,比賽中合理運用弧圈球技術可以增加獲勝概率。依據弧圈球的旋轉特征可將其分為加轉弧圈球、前沖弧圈球、側旋弧圈球和不轉弧圈球。由表1不難發現:在乒乓球正手拉加轉弧圈球技術學習課中,對 “引拍—揮拍”的基本技術動作、擊球時間(下降前期)、擊球點(球的中部或中上部)、拍面角度(稍前傾或垂直)等都有學練的明確要求。

表1 乒乓球“拉攻”技戰術單元主要學習內容
“5G+AI”賦能智慧體育教學。乒乓智慧課堂包含視頻介紹、課程規劃、數據反饋、結果評估等,運用人工智能乒乓球發球機器人還原真人發球動作,通過鷹眼視覺系統精準采集學生在高速高頻多球練習中的落點、旋轉、精準度等數據,提供即時語音和燈光提醒,教師通過智能課程及數據管理系統平板App進行評價、總結、歸納并調整學生的擊球動作,實現乒乓球“教、學、練、賽、評”閉環式教學應用場景。課堂上教師通過乒乓球發球機器人進行個別化指導及分層學練。
運用智能乒乓球拍及多媒體資源幫助學生學習正手拉加轉弧圈球技術動作。學生使用內置感應器芯片的智能乒乓球拍,訓練中其正手拉加轉弧圈球技術動作的擊球力量、動作幅度、瞬間速度、運動軌跡、擊球頻率等數據即時傳輸至平板電腦,從而可獲得即時、直觀的動作綜合評價。智能乒乓球拍助力精準施教,幫助教師高效解決課堂重難點。
眾所周知,乒乓球專項化技術教學的運動負荷較弱,教師根據乒乓球的運動特點及學生的學練情況進行備課,將一般體能與專項體能相結合,有效解決這一難題。通過運動負荷采集圖可以清楚地看到本節課學生運動負荷情況及標準值:平均運動強度為61%(中等),運動密度為74%(適宜),課堂有效鍛煉時間密度為71%(適宜)。
課堂實行“雙師制”教學,以任務驅動為導向,通過問題情境導入,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練。在“多球”學練過程中,需要同學們相互配合(一人喂球,一人進行多球練習)。在教學講解示范中,兩位教師精妙配合,可以完整呈現動作組合及學習的重難點。“雙師制”教學能成倍提升練習效率,顯著提高課堂教學成效。
就正手拉加轉弧圈球教學為例,“雙師制”聯動輔助教學使學生能深度理解擊球點、擊球時間、拍面角度等技術要領。運用“乒乓球智慧課堂”和“智能球拍”實時跟蹤及評價,精準施教,優化學生技術動作的效率,巧妙運用“摩擦球固定器”等輔助教具,幫助學生體驗擊球過程中撞擊與摩擦的區別。再通過“菜單式”模擬實戰練習,結合學生之前掌握的發力攻、左推右攻等攻球組合技術,引導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練組合,并在后續比賽中進行“5分”金球賽,強化實戰演練水平。最后,通過積分排名賽培養學生堅持不懈、敢于挑戰的意志品質。
當前,數字化及輔助教具器材的運用,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前播放乒乓球奧運冠軍運用正手拉加轉弧圈球的視頻,學生在賞析精彩比賽的同時,其愛國主義情懷也得到激發。課堂上播放學校自制的40 min教學視頻和動畫演示,讓學生直觀清楚地了解技術動作要領(擊球點、擊球時間、拍面角度等)。同時,運用“摩擦球固定器”等輔助教具讓學生體驗擊球過程中撞擊(一個點)和摩擦(一個直線切面)的區別,以確定揮拍擊球的“最佳擊球時機”,即持拍手相對于身體部位的具體位置。
運用“乒乓球智慧課堂”和“智能球拍”實時跟蹤與評價系統進行精準教學。 “智能球拍”主要就擊球部位、揮拍路徑(動作準確性)進行實時跟蹤對比和評價,“乒乓球智慧課堂”通過智能機器人精準“喂球”,通過“鷹眼”識別技術捕捉學生擊球的命中數、擊球路線的范圍等,結合后臺數據分析,以動畫呈現的形式實時進行影像反饋,以此優化學生的技術動作,強化其對戰術線路的控制,增強其戰術意識。
運用“乒乓球智慧課堂”和“智能球拍”實時評價系統,幫助學生及時改正錯誤動作,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根據評價數據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之間進行互評,結束部分進行反思性總結評價。
乒乓球“拉攻”技戰術單元終結性評價見表2。

表2 乒乓球“拉攻”技戰術單元終結性評價
根據學生的學練情況,在以下作業清單中任選1~2項完成。
(1)平臺展示:邀請你的朋友或家長一起去活動中心乒乓球房,運用你今天所學的正手拉加轉弧圈球技術配合之前學過的正、反手組合技術打一場比賽,將比賽視頻分享至“炫彩國球”專項班微信群。
(2)身體活動(二選一):一是俯臥撐10個、深蹲10次、原地高抬腿15次,以上練習為1組,共3組,每組間隔休息1 min30 s;二是靠墻靜30~60 s、平板支撐30~60 s、開合跳15次,以上練習為1組,共3組,每組間隔休息1 min30 s。
(3)賽事賞析:利用課余時間參觀中國乒乓球博物館,了解乒乓球運動的起源與“弧圈球技術”的發展歷程。
在新時代教育多元化轉型發展的背景下,復合型人才是未來培養的重點。運用科技助力課堂教學,通過資源融合和多元化評價體系,實施高中體育專項化教學創新實踐,形成學生乒乓球知識架構重組、師生共進的良好發展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