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外部壓力+內部能力:政府治理雙重維度對碳排放強度的影響研究

2023-11-02 08:23:38彭建軍段春梅
中國環境管理 2023年5期
關鍵詞:效應綠色

彭建軍,段春梅

(南華大學經濟管理與法學學院,湖南衡陽 421001)

引言

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推進的背景下,傳統高能耗和高排放的發展模式使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CO2排放國。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此外,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要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這一愿景對我國地方政府如何實施環境治理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政府作為區域內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責任人”,在推進低碳轉型的過程中,面臨著“一票否決”、環保考核、目標責任制等新型常態化的外部治理壓力,這種壓力型治理體制是當前地方政府環境治理的基本特征。然而,外部治理壓力僅僅是地方政府環境治理模式的單一外在邏輯,內部治理能力更是地方政府在環境治理上實現“有作為”的關鍵,緣由在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對環境治理有“推力”和“兜底”作用,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堅實基礎。因此,將地方政府在環境治理過程中面臨的外部治理壓力和政府本身所具有的內部治理能力結合起來,探究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政府治理機制如何驅動低碳轉型,對于推進地方政府治理現代化、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 文獻述評

當前對于碳排放的研究主要從估算方法和影響因素兩個維度進行展開。在估算方法維度,主要包括生命周期評價法[1]、實測法[2]、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排放清單法[3]等。在影響因素維度,眾多研究從環境規制[4]、產業結構[5]、政府治理[6]等角度探討碳排放產生的原因與路徑。其中,地方政府治理是推動碳減排的核心[7],關于地方政府治理的研究,一部分文獻主要聚焦于地方政府治理壓力,另一部分文獻主要聚焦于地方政府治理能力。

針對地方政府治理壓力的研究,主要從治理壓力的經濟效應和環境效應兩個脈絡展開。前者涉及地方政府治理壓力對產業結構[8]、商業模式[9]、企業發展[10]等的影響;后者涉及地方政府治理壓力對綠色創新[11]、環境污染[12]、碳排放[13]等的影響。其中地方政府治理壓力對碳排放又存在雙面效應。一方面,部分研究認為地方政府治理壓力對碳排放產生了積極影響。例如,胡壯程[14]以不同類型的環境規制為研究視角,發現命令型和激勵型環境規制均能促進碳減排;Liu 等[15]以環境監管為行政措施,借助空間杜賓模型研究得出環境監管能夠降低地方制造業碳排放。另一方面,部分研究認為地方政府治理壓力對碳排放產生了消極影響。例如,閆佳彤等[16]基于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發現,在政府政策的實施壓力下,不合理的補貼設置將對碳排放產生消極影響;李治國等[17]通過構建“古諾競爭模型”來表征橫向治理壓力,研究發現地方政府競爭將直接導致碳排放強度增加。

針對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研究,主要從指標測算和作用效應兩個方面展開。在指標測算方面,一部分文獻采用單一指標測度法來衡量地方政府治理能力[18,19],另一部分文獻通過綜合指標測度法來表征地方政府治理能力[20,21]。在作用效應方面,現有文獻主要探究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在能源消耗[22]、碳排放[23]、區域協調發展[24]等研究主題上的分配情形。其中有關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對碳排放的作用研究可為本文提供借鑒。例如,Piabuo 等[25]基于面板動態普通最小二乘法研究發現,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有效減少了碳排放;盛妮等[26]通過熵權法合成指標表征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實證研究得出政府治理能力對碳排放具有負向調節作用。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側重考察政府治理單一維度對碳排放的影響,忽略了治理壓力和治理能力結合在低碳創新戰略中的協同作用。同時現有研究大多采用單一效應分析政府治理與碳排放的關系,鮮有研究使用多個效應全面探尋政府治理對碳減排的作用機理。基于此,本文構建外部治理壓力和內部治理能力相結合的雙重治理維度,選取我國30 個省(區、市)(西藏自治區和港澳臺地區因數據缺失未計入研究)2010—2020 年的面板數據,通過直接效應、中介效應、空間溢出效應研究試圖回答政府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如何驅動了碳減排,其運行的路徑和機制是怎樣的?

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在于:第一,在研究議題上,本文在政府治理單一維度對碳排放影響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政府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碳排放的協同作用,對已有的研究成果做出補充和拓展;第二,在執行策略上,本文在通過單一效應探尋政府治理對碳排放作用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采用多模型全面分析政府治理驅動碳減排的作用機理;第三,在實踐價值上,本文以擴展政府治理維度的視角與“雙碳”目標相關聯,既為新時代地方政府治理提供新方向,也為“雙碳”目標的實現注入新動力。

2 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

地方政府治理具有全局性和復雜性的特征,不僅受到外部治理壓力的外生性傳導,還受到內部治理能力的內生性影響。其中,外部治理壓力是指受上級政府組織政治勢能的影響,下級政府組織必須接受上級政府組織對某一事項的績效考核[27]。在我國日益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壓實責任的背景下,通過科層制層層傳導環保壓力,地方政府需不斷接受上級組織的生態文明政績考核。內部治理能力體現在作為治理主體的地方政府,在特定的制度條件下,通過整合、調配各類資源以維持本組織的生存與發展并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與服務的力量總和[28]。在“整體性政府”的治理情景下,互嵌性和共生性是政府治理的主要特征,績效考核對政府治理能力具有激勵作用,政府治理能力反過來又能影響績效考核行為,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依存[29]。因此,外部治理壓力與內部治理能力結合形成的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共同決定了地方政府在環境領域的治理績效,其中對碳排放強度的作用效應可從直接效應、中介效應、空間溢出效應展開。

2.1 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與碳排放強度

環境治理、生態保護是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在中央對地方政府環境問責不斷加大、污染減排納入官員考核體系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問題,不斷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回應生態文明政績考核,通過各種策略措施降低環境污染,對碳減排產生了顯著的促進作用。具體而言,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碳排放強度的影響可從環境規制策略、環境治理主體、環境管理事權等三個方面進行解析。

第一,從環境規制策略而言。根據“政治錦標賽”理論,當地方政府面臨的環境治理壓力增大時,為了達到政績考核要求,地方政府必須提升內部治理能力并發揮制度優勢,積極實施環境治理策略。通過治理壓力和自身能力的結合,地方政府可以實現對環境規制的引導,全方位細致統籌規劃外部治理壓力中涉及的環境治理目標和事項[30],督促區域內工業企業提升綠色技術水平,開發新產品、新工藝,進而取得正向的環境治理績效,達到降低碳排放強度的目的。

第二,從環境治理主體而言。基于目標設置理論,外部治理壓力所設置的環境目標對地方政府具有激勵作用,激發其提升治理能力以完成工作績效[31]。在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的作用下,一方面地方政府始終保持戰略運作,在環境治理利益相關者中充當中介作用,成為不同利益相關者對話的橋梁,促進不同治理主體合作,加速區域間能源轉型;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通過實施多元化的環境治理措施,整合社會力量,超越部門間的條塊分割,打破固定的環境治理體系形成整體性治理,以大大減少能源消耗[32],實現碳排放強度的降低。

第三,從環境管理事權而言。根據委托代理理論,地方政府在環境治理方面比中央政府有更多的信息優勢,以強化環境績效為主的政績考核新規給地方政府傳達了積極實施環境治理的信號。作為環境管理事權責任主體,地方政府不斷提升治理能力突出環境治理在發展戰略中的優先級[33]。在內外雙重作用的傳導下,地方政府合理統籌資源、劃分權責,因地制宜地制定環境政策,積極引導社會貫徹落實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從而減少區域內碳排放,促進經濟社會的綠色低碳轉型。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設1: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強度。

2.2 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中介機制與碳排放強度

已有關于政府治理與碳排放的研究中,普遍選用產業結構變化[14]、綠色技術進步[34]、環境投資[35]等作為傳導機制不同程度地作用于碳研究,其中,科技進步是實現碳減排的關鍵[36],綠色技術創新作為推動科技進步的“引擎”,是支持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技術“底座”。據此,本文選擇綠色技術創新作為中介變量,探究其在政府治理雙重維度與碳排放強度間的傳導效應,具體分析如下。

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環境注意力的配置。隨著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矛盾的不斷增加,中央政府施加給地方政府的生態文明政績考核持續加大,地方政府積極提升治理能力,在生態環保上配置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環保問題進行關注、識別、解碼轉換。對環保議題投入大量注意力的地方政府能察覺到傳統粗放型生產方式已經不適用于當前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需要,必須大力開展綠色技術創新活動,推動綠色技術創新的發展[37]。第二,治理政策的優化。在地方政府外部治理壓力增大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使得地方政府能夠準確有效地對環境信息進行搜尋,對地區的環境治理進行實時檢測,進而獲得精準、專業的環境信息數據,制定出適宜本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治理政策,發揮政策賦能綠色技術創新的作用[38]。第三,政府資源的支持。綠色技術創新具有環保和創新的雙重外部性,僅憑市場這只“無形的手”難以實現綠色技術創新的發展,需要政府這只“有形的手”來激勵綠色技術創新。地方政府生態文明政績考核的加大與自身治理能力的提升,意味著地方政府會對環保領域提供更多的支持,從而為綠色技術創新的發展提供資源保障,促進綠色技術創新成果產出[39]。

綠色技術創新對碳排放強度的影響體現在:其一,綠色技術創新可以加大對傳統能源的改造,促進風能、太陽能、現代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推動能源消費結構向清潔能源轉型,最大程度減少資源消耗和降低碳排放強度。其二,綠色技術創新可為二氧化碳捕集、封存技術的研發提供支持,從而釋放“技術紅利”,有效控制脫碳成本[35]。此外,綠色技術創新可借助人工合成、生物轉化等方式實現工業廢棄物的再次利用,從技術層面最大程度提高資源利用率,有效推動節能降耗和綠色低碳的發展。其三,綠色技術創新通過開發環境友好型產品實現企業綠色生產、消費者綠色消費。一方面,企業通過使用低碳材料、綠色技術調整生產結構,實行清潔生產;另一方面,消費者的環保意識與責任感明顯增強,通過選擇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來滿足節能減排的要求。二者從生產和消費兩端降低了資源消耗,進而降低了碳排放強度[40]。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設2: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促進了綠色技術創新,并在此基礎上降低了碳排放強度。

2.3 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空間溢出效應與碳排放強度

碳排放是一種存在外部性的行為,在研究碳排放強度的影響因素時,如果不考慮空間溢出效應,可能會出現以下兩種問題:一是在傳統面板回歸計量下,各地區的碳排放被視為相對獨立的狀態,這與碳排放的真實情況存在偏差,可能導致研究結果出現偏誤;二是脫離空間溢出效應,碳排放治理策略會變得單一片面化,不僅會低估環境治理對整個地區的溢出價值,還會忽視碳排放轉移給鄰近地區帶來的不良后果。因此,為了更加全面準確地探究地方政府治理雙重維度對碳排放強度的作用機理,有必要考慮空間溢出效應。

一方面,受生態文明政績考核的政治激勵影響,各地方政府為避免環保問責會積極提升環境治理能力,從而出現地方政府間環境治理策略互動行為,加劇地方政府競爭。這種策略互動行為表現在一方政府在環境治理上積極作為,鄰近地區的地方政府在環境治理上也效仿同樣的行為,形成“逐頂競爭”[41]。政府的良性競爭加速改善了地區的資源配置效率,進而推動生產要素向綠色低碳產業轉移,有效降低整個地區的碳排放強度。

另一方面,在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的作用下,地方政府進一步提升環境規制強度,通過制定積極有效的環境治理政策和實施嚴格的環境治理標準,有效地抑制碳排放,形成“示范效應”。由于地理位置距離和碳排放外溢性的影響,本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績效將使鄰近地區受益,本地區碳排放強度的減少將使鄰近地區碳排放強度減少,從而出現碳減排的聯動效應[42],使得整個地區的碳排放強度降低。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設3: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可通過空間溢出效應作用于鄰近地區的碳排放強度。

3 研究設計

3.1 變量說明與數據來源

3.1.1 被解釋變量

當前,由于缺乏官方公布的碳排放數據,對于不同年份各省(區、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計算得出。因此本文考慮數據的可得性與指標的科學性,采用《2006 年IPCC 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的參考方法,選擇原煤、焦炭、原油等8 種能源計算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C代表二氧化碳排放量;i代表不同種類的能源;Ei代表能源消耗量;Fi代表碳排放系數,根據IPCC 數據(2006),8 種能源的碳排放系數見表1。

表1 各類能源碳排放系數

用二氧化碳排放量除以當年各省(區、市)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以2010 年為基期,對各省(區、市)的名義GDP 進行平減處理]得到碳排放強度(INTE)。

3.1.2 解釋變量

(1)外部治理壓力(PRE):本文在借鑒侯林岐等[43]研究的基礎上,選取綠色政績考核指標表征地方政府在生態環保上面臨的治理壓力,使用廢水排放量與GDP 的比率(%)、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與GDP的比率(%)、人均綠地水平(%)三個指標之和構建政府外部治理壓力。

(2)內部治理能力(CAP):政府治理能力是一個綜合性指標體系,地方政府通過開發、配置不同類別資源而形成的綜合治理能力,對環境保護等社會各方面產生差異化的影響。因此本文在借鑒付子昊等[22]研究的基礎上,基于數據可得性構建5 個一級指標、10 個二級指標來衡量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具體見表2。

表2 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指標

為避免主觀性,本文將獲得的二級指標數據整理為面板數據,利用熵權法計算內部治理能力綜合指數。首先將各二級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正向指標與負向指標,其次對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進行歸一化,依次計算出指標熵值、差異化系數與權重,最后指標權重與標準化數據的乘積之和表征內部治理能力。

(3)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PRE_CAP):本文借鑒Morck 等[44]的研究,在上文計算出的外部治理壓力指標和內部治理能力指標基礎上,構建外部治理壓力與內部治理能力相乘的交互項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PRE_CAP)作為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以檢驗政府治理雙重維度對碳排放強度影響的協同效應。

3.1.3 中介變量

由于綠色專利數據集中體現了污染防治、資源利用等方面技術的更新、發展與應用,相較于其他指標測算,其能直觀衡量地區整體的綠色技術創新水平。因此,本文在借鑒鄧玉萍等[45]研究的基礎上,用綠色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取對數來衡量綠色技術創新(lnGinn)。與專利授權數據相比,申請綠色發明專利的門檻較高,數據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比專利授權數據更好,能反映更高水平的綠色技術創新。

3.1.4 控制變量

本文的控制變量有:①人口密度(lnPod),采用每平方千米人口數量的對數表示;②外商投資(FDI),采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占GDP 的比重表示;③產業結構(Stru),采用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表示;④能源強度(Ener),采用單位GDP 用電量表示;⑤經濟發展水平(lnSal),采用職工平均工資的對數表示。

鑒于樣本數據的連續性與可獲得性,本文選取2010—2020 年我國30 個省(區、市)的面板數據作為實證研究的樣本。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數據庫、中國研究數據服務平臺(CNRDS)和各省(區、市)的統計年鑒。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見表3。

表3 變量描述性統計

3.2 模型設定

根據理論分析可知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會對碳排放強度產生影響,為驗證其與碳排放強度的關系,建立式(2)所示的面板固定效應模型:

式中,INTE 為被解釋變量,代表碳排放強度;PRE_CAP、PRE、CAP 為解釋變量,分別代表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外部治理壓力、內部治理能力;Controls為一系列控制變量;η、ν為個體效應和時間效應;ε為隨機誤差。

進一步地,除了直接效應,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碳排放強度還存在間接效應。根據理論分析可知,綠色技術創新在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與碳排放強度間存在中介作用,由此本文引入中介效應檢驗模型,按照以下檢驗步驟設計實證模型:

式中,lnGinn 為中介變量綠色技術創新;其他變量與式(2)定義相同。

最后,為了驗證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碳排放強度的空間溢出效應,本文引入空間面板計量模型:

式中,ρ為空間自相關系數;W為空間權重矩陣,受數據可得性影響,同時考慮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鄰近地區碳排放強度的溢出效應,本文采用鄰接矩陣;WPRE_CAP 表示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空間滯后項;WINTE 為碳排放強度空間自相關項;WControls為控制變量空間滯后項;ε為隨機誤差。

式(5)考察了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碳排放強度的空間溢出效應,為空間杜賓模型。

4 實證結果分析

4.1 基準回歸結果分析

根據式(2),可以檢驗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與碳排放強度的關系,從表4 第(1)列至第(4)列可以看出,外部治理壓力、內部治理能力、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碳排放強度的影響系數均顯著為負,且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的回歸系數絕對值大于外部治理壓力和內部治理能力的回歸系數絕對值。這表明外部治理壓力和內部治理能力對碳排放強度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兩者結合的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碳減排具有協同作用,同時相比于單一治理維度,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更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強度,檢驗結果為地方政府治理雙重維度有效促進碳減排提供了肯定的證據支撐。具體而言,當前中國正面臨著實現“雙碳”目標的巨大壓力,中央政府高度重視環境治理工作,把生態文明相關指標作為地方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標尺。在考核壓力下,地方政府不斷增強環保意識、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形成治理壓力與治理能力的互動協同。在雙重治理維度的結合下,地方政府根據所轄地區的環境狀況、經濟發展、社會情形等要素因地制宜地制定環境治理策略,加大對地區碳減排的引導與監督,有效約束企業的碳排放行為。這種基于壓力和能力共同發揮作用的驅動相容機制,有效推動了地區碳排放強度的降低。據此,假設1 得到驗證。

表4 基準回歸結果

從控制變量來看,根據表4,人口密度對碳排放強度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這與孫麗文等[46]的研究結論一致。當人口密度較高時,會帶來人力資本、勞動力池等的集聚正外部性,從而推動節能減排技術的快速發展,有效降低碳排放強度。外商投資顯著降低了碳排放強度,這驗證了“污染光環假說”,表明我國的外資引進逐漸向質變轉型,通過加快技術溢出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碳減排。產業結構對碳排放強度的影響系數為正但不顯著,說明盡管當前中國正加速產業結構轉型,降低第二產業比重,但其產值的增加仍然以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為代價,對碳減排的作用不大。能源強度對碳排放強度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這表明過度的能源使用會導致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增加,對碳減排產生不利影響。經濟發展水平對碳排放強度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說明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人民的生活水平穩步提升,環保意識不斷增強,有效地推動了經濟發展帶有綠色屬性,進而實現碳減排。

4.2 中介效應分析

以上研究表明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顯著降低了碳排放強度,但確切的傳導機制尚需進一步探究。由此,借鑒Baron 等[47]提出的檢驗方法,逐步檢驗綠色技術創新在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與碳排放強度間的中介機制。第一步回歸結果如表5 第(1)列所示,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系數顯著為正,說明政府治理雙重維度顯著促進了綠色技術創新。第二步回歸結果如表5 第(2)列所示,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綠色技術創新對碳排放強度的影響系數均顯著為負,同時,與表5 第(3)列直接效應的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回歸系數值相比,在加入綠色技術創新之后,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的回歸系數值更趨近于0,這符合中介效應檢驗的預期,說明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碳排放強度的影響部分來自中介變量綠色技術創新的傳導。這是因為生態文明政績考核壓力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結合會產生創新補償效應,通過激勵性治理機制加快地區技術的革新升級,進而形成地區綠色技術體系,實現“波特假說”。在此基礎上,地區綠色技術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不斷加速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轉型升級,降低碳排放強度。綜上,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促進了綠色技術創新,并在此基礎上降低了碳排放強度。假設2 得到了驗證。

表5 中介效應檢驗結果

4.3 空間溢出效應分析

4.3.1 空間相關性檢驗

首先,在進行空間溢出效應分析之前,對碳排放強度是否存在空間相關性進行檢驗,本文采用Moran’sI指數驗證在鄰接矩陣下碳排放強度的空間自相關性。如表6 所示,2010—2020 年30 個省(區、市)碳排放強度的Moran’sI指數均為正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這說明我國30 個省(區、市)碳排放強度存在正向空間相關性,本地區的碳排放行為會對鄰近地區的碳排放產生影響。同時,Moran’sI指數的均值在0.301 左右,在時間層面上呈現出倒“U”形趨勢,指數表現出“減弱—增強—減弱”的演化過程,這表明某一省份碳排放強度的變化不僅取決于自身碳排放強度的演化情況,還受鄰近省份碳排放行為的影響。

表6 2010—2020年碳排放強度的Moran’s I指數

其次,為了更加直觀地呈現碳排放強度的空間相關性和時序演變情況,本文以2010 年、2015 年、2020年為時間剖面,繪制30 個省(區、市)碳排放強度的Moran’sI散點圖進行局部空間相關性檢驗。如圖1 所示,各省(區、市)碳排放強度的Moran’sI散點在四個象限中分布不均勻,但空間自相關性布局總體呈現穩定的正相關。其中,位于第一象限“高—高”聚集的省份以山東、河北等北部地區省份為主,這些省份都是傳統的工業大省,環境污染狀況復雜,碳排放往往向周邊地區轉移。相比之下,位于第三象限“低—低”聚集的省份以青海、湖南等中西部地區省份為主,突出碳排放強度低值聚集的“空間俱樂部”趨同特征。而位于第二、四象限的“低—高”聚集和“高—低”聚集的省(區、市)合計數量始終低于同向聚集省(區、市)合計數量,這表明碳排放強度存在空間相關性,且以同向空間聚集為主。基于此,有必要通過空間計量分析探究區域整體的碳減排機制。

圖1 2010 年、2015 年、2020 年碳排放強度Moran’s I 散點圖

4.3.2 空間計量結果分析

由于空間相關性檢驗已經驗證了碳排放強度具有顯著的空間自相關性,因此,根據最優空間計量經濟模型檢驗思路,本文依次進行LM 檢驗、Hausman 檢驗和LR 檢驗,最終確定了選擇固定效應的空間杜賓模型探究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碳排放強度的空間溢出效應。空間計量結果如表7 所示,從中可以發現,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的空間滯后項系數在5%的置信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樣本區域的碳排放強度不僅受到本地區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的影響,還受到鄰近地區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空間交互作用的影響。產生這一效應的原因在于:由生態文明政績考核體現出的壓力中和,與地方政府自身建設表現出的能力中和,在壓力和能力的雙重驅動下,地方政府間的競爭效應、示范效應和經濟關聯效應使得本地區的碳排放強度與鄰近地區的碳排放強度密切相關,構成顯著的空間依賴性,從而形成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推動碳減排的“多邊效應”。

表7 整體樣本的SDM檢驗結果

考慮到單一空間滯后項的回歸系數不能直接反映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碳排放強度的空間溢出影響,因此,需要采用偏導數分解方法對空間溢出效應進行詳細分解,通過直接效應、間接效應、總效應深入探究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碳排放強度的具體影響。研究結果如表8 所示,從直接效應來看,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的系數為負,但不顯著。這表明鄰近地區的碳排放強度對本地區的碳排放強度沒有產生反饋效應,從而使得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本地區碳排放強度的影響不顯著。從間接效應和總效應來看,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碳排放強度的影響系數均在5%的置信水平上顯著為負,這表明本地區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的提升能夠有效推動鄰近地區碳排放強度的降低,驗證了假設3 的理論分析。由上述回歸結果可以得到: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突出對鄰近地區碳排放強度的傳遞效應,而缺乏對本地區碳排放強度的反饋效應。如果這種天然的“搭便車”行為過度,可能導致本地區缺乏環境治理動力,進而部分抵消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鄰近地區碳排放強度的積極影響。因此,上級行政主體要重視各地方政府在碳減排過程中付出的治理努力,通過強制性措施避免“搭便車”行為,采取激勵性措施保護各地方政府的環境治理勁頭,從而高效降低整個地區的碳排放強度。

表8 整體樣本的空間杜賓模型分解結果

4.4 異質性分析

由于我國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等都存在差異,無論是碳排放強度還是政府治理水平都各不相同。鑒于此,參照我國區域劃分標準和產業結構標準,本文分別從地區分布差異和產業結構差異進行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碳排放強度的異質性分析。

(1)地區分布差異。為檢驗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不同區域碳排放強度的異質性影響,將全樣本劃分為東、中、西部地區,分組檢驗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碳排放強度的影響。表9 第(1)列至第(3)列報告了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碳排放強度的影響,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的系數均顯著為負,這表明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降低了不同區域的碳排放強度,其中東部地區的碳減排效應大于中西部地區。其原因在于:東部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有著較為突出的優勢,地方政府的環保意識強烈。而中部地區正處于經濟快速崛起階段,西部地區正處于西部大開發的加速發展階段,地方政府的注意力焦點更傾向于經濟發展,對生態環保的重視程度低于東部地區。同時,在國家關于產業梯度轉移政策的指導下,中西部地區成為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的承接地,這阻礙了政府治理雙重維度對碳減排的驅動作用。因此東部地區具有更大的碳減排效應。

表9 異質性分析

(2)產業結構差異。為檢驗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不同產業結構區域碳排放強度的異質性影響,本文以第三產業比重與第二產業比重的比值為準,將全樣本劃分為兩組,一組是比值大于1,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區域,另一組是小于等于1,以工業為主導的區域,分組檢驗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碳排放強度的影響。回歸結果如表9 第(4)列、第(5)列所示,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的系數均顯著為負,說明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降低了不同產業結構區域的碳排放強度,其中服務業主導地區的碳減排效應更明顯。這主要是由于服務業主導地區的產業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可以促進生產要素向高生產效率部門轉移,進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并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使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碳減排產生明顯的作用效應。而工業主導地區的資源要素傾向于流向非環境友好型部門,這造成了要素流動帶來的環境效益小于要素流動帶來的經濟效益,表現出“以環境換增長”的特征,對地區碳減排的作用有限。因此,政府治理雙重維度對服務業主導地區的碳減排作用高于工業主導地區。

4.5 穩健性檢驗

為確保實證部分結果的可靠性,本文通過以下兩種方法進行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碳排放強度影響的穩健性檢驗。

(1)傾向得分匹配法。為避免樣本選擇偏差,本文采用傾向得分匹配法(PSM)對樣本進行配對,將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的中位數作為基準,高于中位數的作為處理組,低于中位數的作為對照組,以此構建虛擬變量。在此基礎上,依據控制變量開展Logistic回歸,按照地區的傾向得分,按1∶1 的比例為處理組從對照組中選擇配對形成對照,共得到232 個有效觀測值。依據平衡性檢驗,處理組與對照組的特征變量不再具有顯著差異,驗證了匹配的有效性,用匹配后的樣本再次檢驗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碳排放強度的影響,結果見表10,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的估計系數在10%的置信水平上顯著為負,影響方向與前文的分析結果保持一致,表明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顯著降低了碳排放強度,證實前文結論是穩健的。

表10 傾向得分匹配法(PSM)的回歸結果

(2)工具變量法。考慮到遺漏變量或逆向因果問題,本文根據Wooldridge[48]的研究方法,將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滯后一期、滯后二期作為工具變量,通過兩階段最小二乘法(2SLS)進行穩健性檢驗。結果如表11 所示,第(1)列和第(2)列分別報告了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滯后一期、滯后二期作為工具變量計算的結果,其中Cragg-Donald WaldF值和Kleibergen-Paap rk WaldF值均通過了檢驗,說明了工具變量選取的有效性。同時,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碳排放強度的估計系數均顯著為負,與前文的分析結果保持一致,表明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顯著降低了碳排放強度,再次證實了前文結論的穩健性。

表11 工具變量法估計結果

5 結論與啟示

本文選取中國30 個省(區、市)2010—2020 年的面板數據,通過直接效應、中介效應、空間溢出效應系統考察了政府外部治理壓力和內部治理能力對碳排放強度的協同影響路徑,得到的研究結論如下:第一,外部治理壓力和內部治理能力對碳減排存在協同作用,即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降低了碳排放強度,采用傾向得分匹配法和工具變量法進行穩健性檢驗,該結論依然成立。在異質性方面,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東部地區碳排放強度的影響大于中西部地區,對服務業主導區域碳排放強度的影響大于工業主導區域;第二,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的提升有助于提高綠色技術創新水平,在此基礎上,綠色創新效應可降低碳排放強度;第三,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對碳排放強度的影響存在空間溢出效應得到證實,這表明內外部治理雙重維度的提升有助于降低區域整體的碳排放強度。

上述研究結論為驅動碳減排提供了新啟示:首先,從治理效能的供給側來看,以協同治理維度突破政府環境治理的單一維度,將合理有效的制度供給引領與多重資源整合能力保障相結合,有助于共同服務我國“雙碳”目標這一戰略導向。能源與環境的公共物品屬性要求地方政府必須積極履行職能,發揮環境治理的主導作用。一方面上級政府在環境治理中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制定績效考核目標,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基于外部考核要加強目標管理,保持各領域一盤棋,通過行政、經濟等各種措施的綜合運用,推動整個社會的低碳轉型和綠色消費。其次,從傳導路徑著手,政府治理內外維度的結合是激勵綠色技術創新的重要手段。因此,地方政府應加大對綠色技術創新活動及產品的支持力度,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積極開展綠色技術創新,促進產—學—研合作,將命令型和激勵型治理機制相結合,有效降低環境遵循成本和制度成本,使政府治理在綠色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實現節能減排效應。最后,從區域發展的整體性來看,碳排放的空間外溢性表明“孤舟獨漿”式的政府治理難以實現低碳高質量發展。因此,各地方政府應加強低碳轉型協作,促進區域間的環保合作與對話,通過聯絡機制探索環境治理合力形成政府治理的聯防聯控。同時加快構建統一的環境治理責任體系與一體化的環境評估監督機制,實現區域間以及區域內的環境治理信息和成果共享,推動區域整體的協同降碳,共同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猜你喜歡
效應綠色
節儉綠色
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 08:01:00
綠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綠色環保
品牌研究(2021年35期)2022-01-18 08:45:18
鈾對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應
懶馬效應
今日農業(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場景效應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海峽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應變效應及其應用
偶像效應
再造綠色
百科知識(2008年8期)2008-05-15 09:53: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5555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熟女日韩精品2区|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欧美日韩理论| 国产尤物视频网址导航| 狠狠操夜夜爽|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国产高清不卡| 久综合日韩|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99re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小视频免费| 国内a级毛片| 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成人日韩精品| 国产主播喷水| 九色综合视频网|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久久国产热| 国产正在播放|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国产91av在线|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色久综合在线|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在线观看视频99| 国产视频只有无码精品|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999精品视频在线| www.99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91精品亚洲|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jizz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综合天堂网|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