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奶產業是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浙商銀行積極踐行“善本金融”的理念,迭代升級供應鏈金融數智化服務,重點支持奶產業鏈節點上的中小微企業,助推奶產業鏈數字化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以產業振興助推鄉村振興。
奶業是農業和食品行業的標志性產業,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基礎產業,對于改善居民膳食結構、增強國民體質、增加農牧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奶產業鏈涉及飼草料種植加工、奶牛繁殖養殖、乳制品生產制造、奶品分銷零售等各環節,產業鏈條較長、產業鏈各方融資需求場景不同,對供應鏈金融全產業鏈服務要求較高。
傳統供應鏈融資期限短、額度有限,難以滿足產業鏈多品種、多層次融資需求。傳統供應鏈金融依據真實交易、應收(預付)賬款等數據,為上下游提供融資。譬如,某國有銀行供應鏈金融對上游奶源供應商融資期限僅40天左右(對應應收賬款賬期),其他產品期限最長為1年;授信額度大多為500萬——1000萬元,無法滿足上游企業需要擴大生產規模的固定資產貸款等大額、長期融資需求。而下游經銷商由于規模小、增信措施有限,相比上游供應商的融資可得性更低,對應的產品融資規模和期限等條件更加受限。
傳統供應鏈融資風險穿透能力低,風控措施有限。中游乳制品加工與制造企業作為核心企業,其上下游遍布全國,傳統信貸實地調查措施難落實,融資多數依賴于交易數據,對上下游企業的股東、經營管理情況等信息掌握有限,風險控制手段較弱。
傳統供應鏈融資場景有限,服務供給不足。上游融資場景中,傳統供應鏈融資依賴于核心企業對應付賬款的確權,開展應收賬款質押融資類業務,對上游未確認應收的場景無匹配的融資服務,而該場景往往供應商融資需求較大。下游融資場景中,通常僅前30%或銷售額1000萬元以上的大經銷商可以獲得銀行的融資服務,大量中小規模的長尾經銷商缺乏對應的融資供給。
浙商銀行深入奶產業鏈走訪調研,分析研究全產業鏈難點、堵點,圍繞“牛”的全生命周期設計服務方案,實現“端到端”數智化供應鏈金融服務,將金融活水注入奶產業鏈,助推高質量發展,助力奶業振興。一是推出“個牛貸”,從購置奶牛、購買飼料、購置設備、收購農場等全場景出發,匹配多種期限的融資,實現了從“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鏈條支撐、全產品覆蓋、全過程陪伴、全場景服務,在首筆業務落地僅一個月時間內,就提供融資近6億元。二是給牧場主定制信用卡“牛人卡”,個性化定制風控標準,牧場由蒙牛集團推薦,根據其真實的牧場奶牛數量核定信用卡額度。三是推動數據信用持續延伸,圍繞部分優質牧場集群開展小企業“智合貸”業務,幫助牧場上游農戶和飼草料供應商融資,截至2023年7月末,為牧場上游超30戶農戶和飼草料供應商提供融資超1億元,全方位助力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四是針對下游小額、分散、高頻的銷售交易場景,提供“分銷通”貸款,覆蓋中小型經銷商,賦能產業鏈銷售觸角延伸。
借力數字化創新,浙商銀行針對產業鏈上量大、面廣的企業金融需求,大膽進行流程再造、授信創新、技術賦能、服務躍遷,破解傳統金融服務難題,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形成了覆蓋主流場景的供貨通、應收通、訂單通、分銷通“四通”供應鏈金融整體解決方案,實現了全鏈條、全場景、全產品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構建了“端到端”數智化供應鏈金融生態。
流程再造,打造“四化”全流程數字化服務。浙商銀行圍繞供應鏈金融需求和風險特征,對傳統信貸業務流程進行改造,打造全流程數字化服務。一是信息資料電子化,對接外部工商、稅務等數據,自動獲取客戶基本信息,對接企業ERP系統獲取單筆業務貿易背景資料,應用OCR、RAP技術實現發票電子化,既減輕客戶和客戶經理的工作量,又確保源頭數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二是業務流程線上化,通過渠道整合和流程優化,客戶在PC端、小程序、手機銀行等均可辦理業務,操作極簡、高效。三是信用評審自動化,基于大數據風控平臺,通過模型自動開展客戶身份識別、反欺詐、風險評價和融資額度測算,特定場景下的融資需求由模型自動審批、“一鍵式直通車”放款。四是貸后管理精細化,全方位升級貸后風險監測系統,通過系統實時監測、跟蹤、提示相關信息,及時預警,簡化貸后管理手續,提高管理精準度。
授信創新,發掘產業鏈全要素信用價值。在全流程數字化的基礎上,浙商銀行結合數字化時代產業交易特征,大膽進行授信創新,以鏈主企業為切入點,向其上下游和產業集群進行網絡化延伸和拓展,通過大數據風控模型審批為主、線下人工審批為輔,發揮銀行信用創造功能,打破傳統授信對主體和抵押物的依賴。一是激活產業鏈交易信用,依托鏈主企業增信和產業鏈交易數據,直接給予上下游客戶信用授信額度,附帶訂單、應收賬款等觸發條件,確保資金用于真實生產經營。二是盤活產業鏈物的信用,基于產業鏈交易平臺、倉儲企業的控貨能力和商品自身的公允價值,強化對物的實時管控和價格實時監測,依托貨物為存貨人授信。三是釋放產業鏈數據信用,在鏈主企業不直接增信的情況下,依托外部大數據,構建客戶畫像和風控模型,給予上下游小微企業信用授信。

技術賦能,破解信息不對稱風控難題。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為傳統供應鏈金融的業務痛點和發展困難提供了數字化解決方案。一是區塊鏈技術保障數據鏈上可靠交互,作為業內首家應用區塊鏈技術的銀行,浙商銀行充分發揮區塊鏈“存、真、連、信、智、轉”六大特性,通過大量自主可控的技術改進,實現可靠存證、可信查證、隱私保護、智能履約、互聯互通、生態融合,促成鏈主企業實現信用穿透和信用傳遞。二是物聯網技術實現數據鏈下可信采集,通過智能攝像機、射頻傳感器、振動傳感器等實時采集貨物規格、位置等信息,真實反映倉儲、物流監管情況,輔以多渠道數據交叉驗證,確保數據真實、可靠、可信;同時,基于對企業經營、交易等行為的動態追蹤和記錄,不斷積累主體信用數據,構建可信的企業客觀信用體系。三是大數據技術推動數據價值實現,通過引入客戶行為數據,整合商流、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信息數據,融合采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技術,對上下游企業的運營和信用情況進行全方位分析,建立大數據風控模型,提升客戶畫像能力,實現精準營銷和智能風控。
服務躍遷,構建供應鏈金融數智化服務生態。浙商銀行在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過程中,發揮金融顧問作用,從需求端出發,積極發揮金融機構功能性、基礎性、保障性、公益性作用,為產業鏈上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顧問式服務。一是整合開發數字化金融及中介服務工具,把金融顧問服務嵌入各類數字化場景中,通過金融顧問的“1”鏈接起金融顧問背后的不同金融機構、律師、會計師事務所等形成“N”種合力,幫助企業逐步形成數字化運營思維,從而引導企業實現“上鏈”,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二是輸出金融級風控能力,實質上將應收、應付款納入企業征信管理,幫助企業提升供應商管理、客戶信用賬期管理等方面的風控能力,賦能企業安全穩健經營。三是構建“浙里好收款”應收賬款平臺,提供信息存證、債權確權、多級流轉、交易撮合等應收賬款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幫助企業優化現金流,助推整體產業鏈提升運行效率、降低融資成本。四是全面評估不同行業和場景特征,從企業的智慧供應鏈轉向產業的集群供應鏈,積極對外輸出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助力集群搭建完整信息治理流程,以科技方式打破平臺孤島和供應鏈孤島,打造開放協同的供應鏈金融生態體系。
以浙商銀行為代表的商業銀行,通過金融科技創新在助力產業鏈“補鏈強鏈”、推動鄉村振興以及金融供給側改革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以數智化全場景服務,實現更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從而促進實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截至2023年7月末,浙商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余額超1500億元,服務核心企業超2000家,服務上下游客戶近3萬戶,其中普惠小微企業占比為75%。
聯合鏈主企業賦能產業鏈,助力高質量發展。發揮金融科技優勢,把服務嵌入產業鏈的全鏈條、全場景,打通“端到端”服務鏈條,為各端客戶提供全產品服務,依托鏈主企業的優質商業信用和產業鏈數據信用,實現“一點授信、鏈式用信、多級流轉”,盤活應收賬款,擴大銷售版圖,助推鏈主企業商業布局觸角延伸,最終實現產業鏈數智化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引金融活水滴灌產業鏈全鏈條,助力金融服務平等化。“端到端”供應鏈金融服務覆蓋了全鏈條客戶,通過全場景、全產品服務,能有效解決產業鏈上下游客戶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應用數智化服務和金融級風控,實現產業鏈各企業經營情況數字化、透明化,讓產業鏈上各類企業獲得平等的金融服務,獲得高效、便捷的融資。
打造差異化服務優勢,助力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數智供應鏈金融服務更加凸顯“交易”和“信用”的價值,進一步發揮金融“技術中介、服務中介、信用中介、融資中介”等職能,為客戶提供信息存證、債權確權、風險監測、協助催收、多級流轉、壞賬擔保、融資變現、交易撮合等應收賬款相關的全場景服務,通過數字技術使虛假貿易背景、虛假交易過程、虛假資金往來、虛假賬戶管理、虛假數據等傳統金融風險點無處遁藏,既有利于創造對中小企業更友善的營商環境,又有利于控制全社會系統性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