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是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試驗區”)建設十周年。回顧自貿試驗區十年來的探索歷程,我國先后設立了21個自貿試驗區、1個自由貿易港,涉及21個省份的51個城市和海南島全境,共計67個各具特色的片區,基本形成覆蓋東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改革開放新格局??偨Y自貿試驗區十年來取得的成績,各自貿試驗區在貿易、投資、金融、航運、人才等方面對接國際通行規則,對接“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探索出了一大批基礎性、開創性改革開放經驗,形成了一大批標志性、引領性制度創新成果,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有效發揮了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作用。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在黨中央戰略指引下,2023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在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的若干措施》,率先在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北京等具備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與此同時,商務部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的決策部署,會同有關地方和部門制定并出臺了《自貿試驗區重點工作清單(2023——2025年)》,明確提出自貿試驗區擬自主推進實施的164項重點工作,包括重大制度創新、重點發展產業、重要平臺建設及重大項目活動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征程上,要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努力建設更高水平自貿試驗區。自貿試驗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探索的先行者,承擔著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的歷史重任。各自貿試驗區應順應全球新一輪國際經貿規則變革重構大趨勢,主動對標對接RCEP、CPTPP、DEPA等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積極探索制度規則創新,包括在原產地規則、知識產權、政府采購、服務業開放、數字貿易、市場準入、投資保護、競爭中立、產業補貼、國有企業、市場和制度壁壘、環境政策、爭端解決機制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及引領作用的領域進行壓力測試和重點突破,促進國內外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銜接融合,努力為我國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破冰、破題。
一是深化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創新。深化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創新,是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的基礎任務。我國自貿試驗區要在利用外資和服務貿易領域加大開放力度,積極推動數據、人才和資本等要素資源合理流動。在具備條件的自貿試驗區,探索打造跨國公司總部集聚區,建設全球國際航運樞紐,構建海陸空鐵立體化多式聯運物流體系;探索部分產品保稅再制造試點,深化生物醫藥研發用物品通關便利化試點,推動航空經濟創新發展,促進離岸經濟高質量發展等。在沿海、內陸和沿邊自貿試驗區,探索建立RCEP地方合作示范區和中日韓高標準地方經貿合作引領區,探索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航運樞紐建設,打造大宗商品儲運貿易基地,建設國際海事服務基地;開展多式聯運相關規則互認,構建以鐵路運輸單證多式聯運“一單制”為基礎的陸上國際貿易規則體系,聯合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發展進口高端裝備再制造產業,打造邊民互市貿易中心等。
二是深化金融開放制度創新。擴大金融領域開放,對標高標準國際金融規則,以開放促改革促創新促發展。金融開放創新既是服務業全方位開放的重要內容,又是高端要素自由便捷流動的必要條件。在具備條件的自貿試驗區,可先行試驗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擴大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推進跨境金融監管沙盒試點等,探索風險預警和壓力測試。在沿海、內陸和沿邊自貿試驗區,探索建設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國際油氣交易和定價中心、期貨交易中心、風險管理中心等,推進跨境投融資改革創新;打造知識產權金融創新示范區和區域金融中心,探索面向東盟和非洲等人民幣跨境使用、結算、投融資服務和供應鏈金融機制。
三是深化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規則創新。探索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規則創新,出臺自貿試驗區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在更大范圍推行跨境服務貿易管理新模式。在具備條件的自貿試驗區,探索打造國際化數字經濟高地,推進建設數字貿易港,完善數據跨境流動、數據流通等規則制度體系;構筑數據便捷流通的基礎設施,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加快推進數據資產交易所建設;推動全球溯源中心落地運營,研究制定溯源標準體系、法律保護體系、數據規則體系,拓展“溯源+行業”應用領域;探索規則對接和制度創新機制,推動區域功能向全球供應鏈管理服務型、貿易結算型、資源配置型轉型,完善“金磚+”貿易數字化體系等。在沿海、內陸和沿邊自貿試驗區,探索建設國際藝術品倉儲中心以及數字化認證平臺,建設國家級知識產權服務出口基地,有序推進數字人民幣試點、數據確權、數據跨境流動、數字貿易等領域規則制度體系建設,探索跨境電商監管、質量追溯體系和退換貨制度,培育數據要素市場。
四是深化自貿試驗區法律保障體系創新。深化自貿試驗區法律保障體系建設,是我國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的重要任務。在具備條件的自貿試驗區,應積極探索新型監管制度體系創新,推進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深化與港澳在貿易、投資、金融、法律服務和職業資格互認等領域合作,建設國際法務區和國際人才港,設立對臺特色法務合作平臺等。在沿海、內陸和沿邊自貿試驗區,探索建立各片區司法協作新機制,推動實施訴訟服務區域內通辦,探索建設“一站式”多元解紛中心,優化域外法律查明服務,建設中央法務區,成立運行自貿試驗區金融法院等。
五是深化前沿先導產業集群培育創新。自貿試驗區要積極布局數字經濟、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在具備條件的自貿試驗區,探索以關鍵核心技術為突破口,大力發展前沿先導產業,形成一批具有引領帶動作用的現代產業集群,包括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數字經濟產業集群、融資租賃產業集群等。在沿海、內陸和沿邊自貿試驗區,根據自貿試驗區特點和要素稟賦,因地制宜發展氫能、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數控機床維修、生物降解材料及制品、工業母機、高端儀器、工業機器人、汽車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材料數字安防、集成電路、數控機床、油氣及精細化工、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光電子信息、航空物流、航空維修和現代農業等產業集群。
六是推進優化營商環境和轉變政府職能創新。構建與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相銜接的監管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是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的重要內容。在具備條件的自貿試驗區,建設面向全球的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中心,開展商事調解組織登記管理試點,建立國際人才全環節管理服務體系,建設國際法務區和國際人才港等。在沿海、內陸和沿邊自貿試驗區,探索完善審批、監管、執法閉環管理,完善自貿試驗區政務服務合作機制,建設涉外商事糾紛解決優選地,實施自貿試驗區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制定出臺自貿試驗區產業平臺招商指引等。
展望未來十年,我國自貿試驗區必將不負使命擔當,努力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更大范圍開展探索試驗,為全球經濟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