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育華 王 力 王 偉
2023年,是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試驗區”)建設十周年。十年來,我國先后分六批設立了21個自貿試驗區,基本形成覆蓋東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改革開放新格局。截至2023年6月,自貿試驗區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占全國18.4%的外商投資和18.6%的進出口貿易,為我國穩外貿、穩外資作出了重要貢獻。各自貿試驗區在貿易、投資、金融、航運、人才等方面對接國際規則,對接“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探索出了一批基礎性、開創性改革開放經驗,形成了一批標志性、引領性制度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有效發揮了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作用。
自貿試驗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探索的先行者,承擔著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探索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的歷史重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2023年9月,在自貿試驗區建設十周年座談會召開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入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新征程上,要在全面總結十年建設經驗基礎上,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勇做開拓進取、攻堅克難的先鋒,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開展探索,努力建設更高水平自貿試驗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自貿試驗區建設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充分展現出黨中央高瞻遠矚、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推進高水平開放的決心和信心。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成立,標志著我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正式誕生。上海自貿試驗區首先肩負起我國在新時期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探索管理模式創新、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的重要使命。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自貿區建設就是要建成制度創新的高地,做到可復制可推廣,而不是政策洼地,要種苗圃而不是做盆景。”2017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的一項戰略舉措。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要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繼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鄭重宣布,“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將支持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化改革創新,持續深化差別化探索,加大壓力測試,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2019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我們將新布局一批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快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對接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促進生產要素自由便利流動,高質量高標準建設自由貿易港。”2020年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上強調:“要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實施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銜接起來,在有條件的區域率先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2020年11月4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中國將有效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引領作用,出臺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在數字經濟、互聯網等領域持續擴大開放,深入開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創新,推動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指出,“要深入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加強改革創新系統集成,統籌開放和安全,及時總結經驗并復制推廣,努力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自由貿易園區,發揮好改革開放排頭兵的示范引領作用。”2021年11月4日,習近平主席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中國將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做好高水平開放壓力測試,出臺自由貿易試驗區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中國將深度參與綠色低碳、數字經濟等國際合作,積極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2022年11月4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強調,“中國將推動各國各方共享制度型開放機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實施好新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建設;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發揮好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作用。”2023年9月2日,習近平主席在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發表視頻致辭時指出,我國將“積極開展服務貿易和投資負面清單談判,擴大電信、旅游、法律、職業考試等服務領域對外開放,在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以及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率先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有序推進跨境服務貿易開放進程,提升服務貿易標準化水平,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自貿試驗區的重要論述,我們從中發現我國自貿試驗區建設發生了“五大變化”:一是我國自貿試驗區試驗定位更加清晰,二是我國自貿試驗區試驗目標不斷提升,三是我國自貿試驗區試驗力度不斷加大,四是我國自貿試驗區試驗內容不斷深化,五是我國自貿試驗區空間布局不斷完善。與此同時,我國自貿試驗區建設在快速發展中也體現出“三個不變”:一是自貿試驗區作為改革開放試驗平臺的定位不變,二是自貿試驗區積極推動制度創新的目標不變,三是自貿試驗區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經驗的使命不變。我國自貿試驗區的建設發展,創造了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大原創性實踐,為逆全球化思潮背景下推動全球經濟治理貢獻出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當前,自貿試驗區已成為我國深化改革創新、擴大高水平開放、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對接國際經貿規則的戰略平臺。與此同時,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經貿規則加速重構,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成為國際貿易制高點,我國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逐步形成。在此背景下,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面臨重要機遇。
全球格局正在發生大調整大分化。放眼全球,當今世界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和深刻分化。世界經濟重心正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覆蓋范圍更廣、涉及人口更多;世界政治格局非西方化與多極化并行,發展中國家正在加速崛起;經濟全球化曲折前行,新興經濟體已成長為推動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新興市場國家表現優異;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不斷加重,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面臨機遇。
在此背景下,習近平主席創造性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世界發展指明了方向,為應對人類共同挑戰提供了中國方案。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三大倡議引起世界各國強烈反響。“一帶一路”倡議從藍圖變成廣受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和最具包容性的國際合作平臺,目前中國已同152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金磚合作機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擴員后的金磚國家GDP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占世界的37.3%,遠遠超過西方G7國家占比29.9%的份額。
新一輪國際經貿規則加速重構。傳統國際經貿規則以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為目標,通過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本質上屬于一種“邊境開放”措施。新一輪國際經貿規則以制度型開放為導向,是一種“規則體系”的開放,即國內基本制度框架和管理體系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相銜接。新一輪國際經貿規則重心轉向產業政策、社會經濟政策、環境政策、投資政策、監管框架等“邊境內措施”,其范圍涵蓋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協定、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競爭政策、電子商務、政府采購、中小企業、透明度,以及“投資者——國家”爭端解決機制等議題。
當今,各類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引領了國際經貿規則重構,特別是跨區域、跨洲際的超大型自由貿易協定推動了全球經貿格局和秩序發生深刻變革。《日本-歐盟經濟伙伴關系協定》(EPA)、《美墨加三國協議》(USMCA)、《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生效,《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成為世界上涵蓋人口最多、成員構成最多元、發展最具活力的自由貿易區。這些超大型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呈現出高標準、全方位、廣覆蓋以及強排他性特征,成為推動新一輪國際經貿規則談判的重要平臺。中國已正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同時積極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進程,已對其2300多項條款進行研究和評估,系統梳理加入協定需要進行的改革措施和需要調整的法律法規等。
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成為國際貿易制高點。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目前,服務貿易已成為國際貿易中最具活力的部分,2022年全球服務貿易出口額高達7萬億美元,遠高于同期貨物貿易的發展,已占到全球貿易總量的近四分之一。與此同時,數字經濟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數字貿易也在快速增長。美西方利用自身在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方面的競爭優勢,瘋狂搶占國際經貿規則制定的戰略制高點。在服務貿易方面,美國積極推動“印太經濟框架”成形,歐盟也將貿易重心轉向亞太地區,積極與印度、澳大利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展開雙邊自貿協定談判。在數字貿易方面,美國、歐盟、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對外宣布共同制定數字貿易相關規則,力求掌握全球數字貿易規則制定的主導權,其規則內容涵蓋支持數據跨境自由流動、保護源代碼和加密技術、防范貿易歧視、反對強迫技術轉移或本地化限制、降低相關貿易關稅、促進網絡安全與政府數據透明等。《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由新西蘭、新加坡、智利發起簽署,這是全球首份數字經濟區域協定。
中國面向全球的自貿區網絡正在形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截至2023年6月,我國已與2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9個自貿協定,自貿伙伴覆蓋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歐洲和非洲,與自貿伙伴的貿易額占比從17%提升到約35%。我國簽署并實施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該協定對包括中國、東盟十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內的15個成員國均已生效。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連續成功舉辦,已成為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窗口、推動高水平開放的平臺、全球共享的國際公共產品。與此同時,我國成功推動世貿組織《投資便利化協定》文本談判完成,推進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及中國——海合會、中國——以色列、中國——挪威、中國——厄瓜多爾、中日韓等自貿協定談判,愿與更多貿易伙伴商簽自貿協定。我國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和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正在形成。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將“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與“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并列提出,將其作為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高標準高質量建設自由貿易港,是當前我國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最高形態,與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并行不悖。本文研究的范疇,僅指不包括海南自由貿易港在內的20家自貿試驗區。“提升”意為使位置、水平、數量、質量等方面比原來要改善提高,“戰略”泛指決定全局的謀劃方案,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即指導我國自貿試驗區提升開放水平、對接國際規則、深化制度創新、加強系統集成、培育先導產業等方面的總體思路。
我國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內涵。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入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闡述了新時代新征程上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重大使命、重要原則和重點任務:“新征程上,要在全面總結十年建設經驗基礎上,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勇做開拓進取、攻堅克難的先鋒,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開展探索,努力建設更高水平自貿試驗區。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高水平開放為引領、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統籌發展和安全,高標準對接國際經貿規則,深入推進制度型開放,加強改革整體謀劃和系統集成,推動全產業鏈創新發展,讓自貿試驗區更好發揮示范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我國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實施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國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方向。根據習總書記的重要闡述,我國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應以高水平開放為引領、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統籌發展和安全,從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投資和服務貿易市場準入、改革系統集成和協同創新、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對接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等方向發力提升,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自貿試驗區,為中國式現代化之路試驗前行。
一是提升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水平。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未來十年,各自貿試驗區要順應全球新一輪國際經貿規則變革重構大趨勢,主動對標對接RCEP、CPTPP、DEPA等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積極在原產地規則、知識產權、政府采購、服務業開放、數字貿易、市場準入、投資保護、競爭中立、產業補貼、國有企業、市場和制度壁壘、環境政策、爭端解決機制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及引領作用的領域進行壓力測試和重點突破,促進國內外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有序銜接,為我國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破冰、破題。
2023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在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的若干措施》,率先在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北京等具備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相關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與此同時,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及時印發《自貿試驗區重點工作清單(2023——2025年)》,明確了自貿試驗區擬自主推進實施的164項重點工作,包括重大制度創新、重點發展產業、重要平臺建設以及重大項目活動等。
二是提升投資和服務貿易市場準入水平。自貿試驗區建設十年來,在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創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已納入外商投資法;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條目由190條壓減到27條(少于日本,僅次于美國),實現了制造業條目清零,服務業準入標準大幅放寬;2021年,在海南推出首張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推動了我國服務貿易管理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有序對接。未來十年,我國自貿試驗區要繼續發揮開放創新優勢,重點在利用外資和服務貿易領域加大壓力測試力度,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的開放力度。在“先行先試”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繼續合理縮減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出臺和實施自貿試驗區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引領全國繼續擴大開放;積極探索數據、人才和資本等要素資源合理流動。
三是提升改革系統集成和協同創新水平。自貿試驗區建設十年來,商務部作為自貿試驗區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機構,先后報請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28份自貿試驗區建設方案及一批含金量較高的政策文件,累計部署3400多項改革試點任務,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自貿試驗區政策制度框架體系;協調推動各地方、各部門較好完成了系列重大改革試點任務,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累計出臺支持自貿試驗區建設相關文件700余件;對各自貿試驗區探索形成的典型案例,國家層面總結提煉了七批改革試點經驗、四批最佳實踐案例,共向全國復制推廣302項制度創新成果,形成了改革紅利共享、開放成果普惠的良好局面。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意味著黨中央對自貿試驗區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增強試驗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未來十年,我國自貿試驗區要加強總攬全局的頂層設計,圍繞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制定出臺系統性指導方案,升級各自貿試驗區探索試驗的目標定位;在貿易、投資、金融、產業導入和數據跨境流動等重點領域集中推出一批引領性、集成性改革創新舉措;加強跨部門、跨地區、跨領域、跨行業統籌協調,理順自貿試驗區管理體制機制;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創新自主權,支持自貿試驗區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開展探索,提升改革系統集成和協同創新水平。
四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自貿試驗區建設十年來,我國自貿試驗區積極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落地生根,建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為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在推動產業集群創新方面,自貿試驗區圍繞產業發展全鏈條、企業發展全周期進行系統集成,打通產業發展的難點堵點,鍛造長板,補齊短板;在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方面,持續推動貿易、投資、金融、科技等領域改革創新,探索資本、技術、人才、數據等各類要素的自由便捷流動,促進了創新鏈產業鏈深度對接;在打造營商環境方面,注重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助力自貿試驗區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提升。
未來十年,我國自貿試驗區要打造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創新產業要素集聚,搶抓數字化發展新機遇,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進一步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圍繞重點產業、優勢領域開展制度集成創新,凝聚全產業鏈開放發展合力,打造形成一批更具全球競爭力的高端產業集群;加強自貿試驗區之間的產業協同,推動東中西部產業轉移有序銜接,維護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五是提升對接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水平。自貿試驗區建設十年來,已成為對接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引擎。從各自貿試驗區發展定位來看,充分體現出對接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首先,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需要引擎拉動;其次,自貿試驗區建設更需要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助力推動。國家實施的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包括“一帶一路”倡議、東部率先發展、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地區崛起、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與此同時,自貿試驗區建設還是實施貿易強國、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交通強國戰略,以及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實驗平臺。未來十年,我國自貿試驗區要進一步提升對接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水平,更好發揮“先行先試”“復制推廣”的輻射帶動作用。
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貿形勢,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需要深化金融開放創新,需要科技賦能產業集群,需要關注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需要進一步完善空間布局,需要實現境內外規則對接。
深化金融開放創新,打造“更加開放自貿試驗區”。金融開放創新既是服務業全方位開放的重要內容,又是高端要素自由便捷流動的必要條件。一是要加強對高標準經貿規則中涉及金融開放創新條款的研究和評估,梳理中國加入其中需要的改革措施和需要調整的法律法規,具備條件的自貿試驗區要先行試驗,不具備條件的自貿試驗區可以進行技術磋商。二是在上海、北京、廣東、天津、福建等自貿試驗區,可先行試驗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擴大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推進跨境金融監管沙盒試點等,探索風險預警和壓力測試。三是在部分自貿試驗區探索建設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國際油氣交易和定價中心、期貨交易中心、風險管理中心等,推進跨境投融資改革創新;四是在沿海、內陸和沿邊自貿試驗區,打造知識產權金融創新示范區和區域金融中心,探索面向東盟和非洲等人民幣跨境使用、結算、投融資新機制。
科技賦能產業集群,打造“創新引領自貿試驗區”。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自貿試驗區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必須以科技創新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一是要高水平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臺,推動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公共性技術創新平臺等建設,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隱形冠軍企業,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維護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二是在具備條件的自貿試驗區,積極布局數字經濟、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以關鍵核心技術為突破口,打造一批具有引領帶動作用的現代產業集群,形成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數字經濟產業集群、融資租賃產業集群等。三是在沿海、內陸和沿邊自貿試驗區,根據自身特點和要素稟賦,因地制宜發展氫能、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數控機床維修、生物降解材料及制品、工業母機、高端儀器、工業機器人、汽車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材料數字安防、集成電路、數控機床、油氣及精細化工、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光電子信息、航空物流、航空維修和現代農業等產業集群。
治理環境保護生態,打造“綠色發展自貿試驗區”。當前,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重心轉向產業政策、社會經濟政策、環境政策、投資政策和監管框架等“邊境內措施”,在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國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必須高度關注環境、低碳和生態議題。一是在產業集群發展方面,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汽車零部件及機電產品再制造等綠色產業,培育綠色流通主體,建設綠色供應鏈體系。二是在金融開放創新方面,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推進綠色低碳金融產品和服務開發,推動北京綠色交易所升級發展,探索“金融+科技+低碳”的綠色金融發展之路。三是在具備條件的自貿試驗區,打造綠色發展示范區,支持環境科學研究平臺集聚,探索環境科技與新技術應用場景對接機制。四是在沿海自貿試驗區,探索海洋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新模式,發展藍碳經濟和藍碳交易。
完善空間布局體系,打造“協調發展自貿試驗區”。我國自貿試驗區要在國家總體規劃指引下,進一步完善空間布局體系,打造“協調發展自貿試驗區”。一是形成分層次、差異化發展的雁陣式格局,推動山西、江西、寧夏、貴州、青海等內陸自貿試驗區設立,論證內蒙古、吉林、新疆、甘肅、西藏等沿邊自貿試驗區設立,最終實現自貿試驗區省域全覆蓋。二是探索自貿試驗區分級發展新思路,在具備條件的自貿試驗區對標全球一流的自由貿易園區,實施符合國際規則的政策和制度;沿海和內陸自貿試驗區對標海南自貿港和上海臨港新片區,探索更高層次的“可復制可推廣”經驗;沿邊自貿試驗區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努力打造沿邊開發開放的前沿陣地。三是各自貿試驗區要發揮所轄片區特色優勢,走差異化發展之路;各片區要根據資源稟賦和發展定位積極布局產業鏈供應鏈上游產業,選擇重點產業開展壓力測試和風險測試,主動對標國際貿易投資新規則,積極參與全球貿易治理。
促進內外標準兼容,打造“共享發展自貿試驗區”。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需要構建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創造出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經驗”,推動國內相關領域的改革。與此同時,推動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的兼容。一是在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創新方面,加強標準建設,推動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體系兼容,包括開展多式聯運規則互認、構建陸上國際貿易規則體系、建立RCEP地方合作示范區和中日韓高標準地方經貿合作引領區等。二是在深化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規則創新方面,出臺自貿試驗區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完善數據跨境流動、數據流通等規則制度體系,研究制定溯源標準體系、法律保護體系、數據規則體系,完善“金磚+”貿易數字化體系等。三是在優化營商環境和轉變政府職能方面,探索新型監管制度體系創新,推進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深化與港澳在貿易、投資、金融、法律服務和職業資格互認等領域合作,設立對臺特色法務合作平臺;建設面向全球的國際商事爭議調解中心,優化域外法律查明服務,成立運行自貿試驗區金融法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