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玲
[摘要]新文科建設是新時代高校的新使命新任務,其必須加快推進新文科建設,從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黨的二十大以來,黨和國家對新文科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作為服務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新文科建設推進過程中,必須以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構建文科人才自主培養體系為己任,從主動適應新時代新要求、注重以問題為導向的原始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以及強化人才支撐、加強傳播渠道建設等方面著力,助推文科教育高質量發展,服務教育強國、文化強國建設。
[關鍵詞]學術期刊;人文社科期刊;新文科;哲學社會科學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1],將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置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戰略全局中,強調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發展。這為推動新文科建設,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同時也對新文科建設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人文社科期刊作為刊載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重要平臺,是傳播社會文明和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也是推進新文科建設,推動高等教育創新發展,促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筆者認為,立足新時代,準確把握新文科建設的使命任務,正確認識人文社科期刊在新文科建設中的角色定位,深入分析新文科建設為其帶來的新機遇,并探討人文社科期刊推進新文科建設的實踐路徑,對推動我國高等文科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文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學術期刊與新文科建設關系研究現狀
自2018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新文科”概念以來,學界涌現大量相關研究成果。特別是自明確提出全面推進“四新”建設以及“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以來,新文科建設相關研究發文量呈爆發式增長。學者們圍繞新文科的意義及內涵、課程思政、人才培養、教學改革等展開熱烈討論,對促進新文科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起到了積極作用。綜合現有研究來看,新文科建設盡管已經取得一定進展,但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還有待提升。此外,面對日益復雜的現實問題,新文科在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方面還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2]。關于學術期刊建設相關方面的研究,此前,學者們紛紛圍繞期刊的欄目建設、編輯隊伍建設、數字化發展、國際化發展等展開討論。在“雙一流”建設方案提出后,學界、出版界也掀起了研究探討學科建設與學術期刊發展兩者關系的熱潮。
目前,已有部分學者關注學術期刊與新文科建設兩者的關系。楊文歡提出,在新文科建設中,綜合性文科學術期刊要充分發揮“以刊集文”的多領域綜合協同性、“以刊促學”的專題化交叉融合性、“以刊輔教”的快周期創新時效性等媒介優勢[3];張天舒認為,學術期刊要在新文科建設中充分發揮橋梁作用,同時應根據學科發展調整期刊結構、完善期刊評價體系[4]。此外,也有學者提出應著力打造符合新文科建設要求的編輯人才隊伍。鄒小勇等指出,編輯學者化是新文科建設的內在要求[5];羅永平指出,期刊編輯在新文科建設中扮演著多元化角色[6];牟怡認為,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社科期刊編輯應深化守正創新理念、拓展交叉融合知識、增強數字協同能力[7]。
綜合現有研究成果來看,學者們充分重視新文科建設和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情況,已經有學者關注學術期刊在推進新文科建設中的作用,但是研究還不夠深入。特別是針對當前學術期刊推動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方面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的問題上,仍有深入研究的空間。基于此,文章將根據黨的二十大報告對高等教育以及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深刻理解新文科建設的時代使命,準確把握學術期刊特別是人文社科期刊在新文科建設中新的角色定位和面臨的機遇,探索其助力新文科建設的實現路徑,以期為新時代人文社科期刊建設、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提供助力。
二、新文科的時代使命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國要建成教育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的豐富內涵及其重大意義,并指出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這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代新形勢下,高等教育迫切需要通過體系變革加快創新發展。
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文科門類占學科門類的三分之二,文科專業和文科專業學生數分別占專業種類和在校學生數的半壁江山,文科教育振興關乎高等教育振興。這就要求必須加快推進新文科建設,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打造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中國學派,大力培養具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這是新時代賦予新文科的使命與任務[8]。
三、新文科建設賦予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的新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質的學術期刊就是要堅守初心、引領創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秀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學術交流。”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既反映了黨和國家對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殷切期待,也使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者明確自身所肩負的重要使命,為加快推進新文科建設指明了方向,也為新時代人文社科期刊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文社科期刊作為開展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研究和交流的媒介,不僅體現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狀況和學術研究水平,還擔負著培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人才的光榮使命,在建設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構建文科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以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為根本任務,助力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就是要集中呈現中國知識體系的自主性質,要完成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化”的轉型,其關鍵在于堅持原創、對接傳統、面向中國經驗[9]。
在實現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化”轉型過程中,人文社科期刊理應以高度理性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將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作為辦刊的根本任務,聚焦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扎根中國大地,關注文科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重點難點問題。人文社科期刊要刊載最具標志性、前瞻性、創新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引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立足中國實際,真發現問題,發現真問題,從而提出切實有效的中國方案,不斷推進文科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教學創新、實踐創新,提高國際辦刊水平,加強中外學術交流,增強國際話語權,向世界傳播中國經驗、中國理論、中國思想,傳遞中國聲音。
(二)發揮育人優勢和功能,推動構建文科人才自主培養體系
學術期刊除了具有刊登學術研究成果的功能,還承擔著人才培養的光榮使命。學術期刊的受眾是廣大師生及相關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具有立德樹人的天然屬性。其欄目設置、選題策劃、價值立場等對期刊作者、讀者都具有引導作用,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的青年大學生更是影響深遠。《新文科建設宣言》提出,要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這既賦予了文科教育新的使命,也對人文社科期刊提出新要求。一方面,人文社科期刊要堅持以質選稿,以期為優秀人才成長提供優良學術環境;另一方面,人文社科期刊要胸懷“國之大者”,瞄準國家亟須的關鍵領域,充分發揮其媒介優勢,以刊集文、以刊促學、以刊輔教,助力打造文科教育的“中國范式”,走好文科人才自主培養之路,為建設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關鍵支撐。
四、人文社會科學期刊推進新文科建設的踐行路徑
目前,全國高等文科教育領域積極響應號召,主動投身新文科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新文科建設星火燎原之勢已然形成。隨著新文科建設逐步深入推進,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功能定位、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方式等諸多方面也發生了新的變化,這為人文社科期刊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機遇。但同時,這也對人文社科期刊的編輯出版和傳播等帶來了新的挑戰,亟須進行相應調整和變革。
(一)主動適應新時代新要求
在推進新文科建設走深走實的進程中,人文社科期刊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及時跟進學習,深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術期刊、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部署要求,從而推動我國高等文科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教育強國、文化強國建設。比如,《文史哲》作為我國高校文科學術期刊的一面旗幟,其編輯始終圍繞黨和國家重大決策部署、重大熱點問題和重大活動,積極策劃、組織、實施和創新主題出版活動。2021年以來,該期刊刊發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精神的系列文章;開設《文明互鑒與中國道路》《唯物史觀與現代學術》專欄,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組織開展“公私德之辨”為題的學術爭鳴討論,闡釋中國道路等,引發學界廣泛關注與好評。再如,《新文科理論與實踐》期刊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新文科專題刊物,自創刊以來,積極承擔推動全國新文科建設學術交流與研究的責任,始終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高等文科教育的新部署新要求。2022年,其推出《深入學習闡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等專欄,聚焦新文科建設重點難點問題,取得良好社會效果。
(二)注重以問題為導向的原始創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學科交叉融合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也是新文科建設的題中之義。人文社科期刊要鼓勵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者展開合作,著力打破學科壁壘,在跨學科、多領域融合中應用新思維、新方法來拓展新的知識空間,引導學者由“學科性”學術研究轉向“問題性”學術研究。人文社科期刊應立足中國實踐總結中國經驗,用中國范式闡釋中國問題,塑造中國品格,打造中國學派,助推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如《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近年來積極發揮綜合學術期刊優勢,內容從學科綜合轉向問題導向,陸續推出《國際區域合作與中國發展》《法律與政策實證研究》《智能社會的挑戰與應對》等欄目,通過聚集多學科領域學者圍繞重大現實問題或學術熱點問題進行研討并尋求應對之策,探索出了一條特色化辦刊道路。
(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黨領導人民在革命斗爭中構筑的革命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推動新文科建設的基礎。人文社科期刊要堅定文化自信,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增強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的自覺性,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規律性認識,深入理解中華文明,闡釋好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闡明中國道路的文化底蘊,為賡續中華文脈做出貢獻。
(四)強化人才支撐
人文社科期刊要加強編輯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編輯選題策劃和內容把關能力,提高市場競爭意識和智媒素養,培養能夠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高水平復合型編輯人才。人文社科期刊要加強作者隊伍、審稿專家隊伍建設,激發優秀人才學術興趣以及發現和培育學術人才。正如《文史哲》所堅持的“扶植小人物,延攬大學者”的辦刊傳統,其在為優秀學者提供展示平臺的同時,也為期刊立足學界儲備力量。人文社科期刊要推動構建文科人才自主培養體系,通過充分借助主辦高校特色學科優勢,加強與高校師生互動打造實踐交流平臺,形成刊校良性互動、協同育人格局,助力培養具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人才。
(五)加強傳播渠道建設
一方面,人文社科期刊要充分運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技術加強宣傳,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拓展傳播范圍。目前,盡管多數期刊都已經通過微信公眾號、門戶網站等平臺進行宣傳推廣,但是多數推文都是照搬紙刊文章,未根據讀者線上閱讀習慣進行調整,故傳播效果十分有限。未來,人文社科期刊還應針對讀者群人員類別、閱讀習慣等信息認真分析,通過設計個性化版式、精簡文章內容等多種方式提升閱讀量和關注度。另一方面,人文社科期刊要推進國際化辦刊,拓展海外平臺建設,發揮好紐帶作用,加強與世界學術對話,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傳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做出應有貢獻。
五、結語
哲學社會科學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文社科期刊肩負著繁榮學術研究、培養學術新人的光榮使命,是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支撐。人文社科期刊只有正確認識其在當前以新文科建設為主軸的背景下所處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準確把握自身使命任務,找準高質量建設的著力點,才能為實現教育強國、文化強國建設凝聚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黃凱南,苗滋坤.2022年新文科研究進展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新文科理論與實踐,2023(01):109-123,128.
[3]楊文歡.綜合性文科學術期刊推動新文科建設的路徑研究[J].出版廣角,2021(23):66-70.
[4]張天舒.新文科建設背景下人文社科期刊發展探析[J].中國出版,2022(12):41-44.
[5]鄒小勇,段思怡,冷懷明.學術期刊的繁榮發展需要“編輯學者化”[J].科技與出版,2022(02):68-72.
[6]羅永平.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編輯思維轉型及實踐進路[J].科技與出版,2022(05):70-74.
[7]牟怡.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社科期刊編輯的核心能力及其提升路徑[J].科技與出版,2023(08):69-75.
[8]吳巖.中國式現代化與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22(11):21-29.
[9]王學典.中國知識體系建構:從“特色”到“自主”[J].新文科理論與實踐,2022(02):11-12,123.